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 |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移师广东美术馆

2017-07-29 广东美术馆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东站》


展       期:2017年8月4日至9月5日

展       厅:1-12号

注:因展览空间有限不能展出北京站的全部作品,故而将作品分两期展出:第一期:8月4日-8月20日 第二期8月22日-9月5日 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在历史前行的车轮中,广东美术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历程紧密相联。广东的美术工作者们不断探索,以自身丰富的学养和革新精神,在美术领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出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绚丽辉煌的印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7月,在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承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顺利开展。此为广东省首次举办的系统回顾并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大规模展览,是为近百年来广东美术史上经典作品的一次集结。


作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从论证到形成各个阶段的深度组织者和参与者,广东美术馆深知该展览对广东和广东美术史的意义和价值。此次展览移师广东美术馆,将继续延续北京站以“其命惟新”为主题,分为“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百花争妍——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等版块,在全馆展出约500件作品。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历程;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充分展示广东美术家扎根岭南沃土,忠实记录社会沧桑巨变,记录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记录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图景。这是广东近百年来美术精品佳作的一次集结,是对广东近百年来美术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展现。


此次作品回穗,将广东百年来丰硕的艺术成果与美术史研究系统地呈现给广东人民,是对广东美术“其命惟新”的历史责任感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京广两站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与汇报。




中国审美自信与百年美术“广东现象”

——从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看文艺的创新性发展

郑靖山

 

七月京华,骄阳似火。一场充满南海风、珠江潮气息的展览,牵动了京城人的视听,陡增一个清雅爽朗去处。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指导,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554幅精品力作向全国人民汇报百年广东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为各位观者呈上来自美术大省的视觉盛宴。

 

百年美术的“广东现象”

近百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变革,广东美术美事连连。岭南画派引领中国画的现代转化,率先引入西洋油画教学创作,西画社团共襄洋画运动,新兴木刻运动在广东蓬勃发展,李铁夫、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林风眠、关良、方人定、司徒乔、赵少昂、李桦、王肇民、胡一川、黎雄才、关山月、廖冰兄、赖少其、黄新波、罗工柳、古元、杨之光等大家巨匠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美术的创新发展,几乎每一件事都撬动了中国美术格局,崛起了亮丽的广东矩阵。百年广东美术, 44 34242 44 15288 0 0 945 0 0:00:36 0:00:16 0:00:20 2735 44 34242 44 15288 0 0 889 0 0:00:38 0:00:17 0:00:21 3041 44 34242 44 15288 0 0 830 0 0:00:41 0:00:18 0:00:23 2910 44 34242 44 15288 0 0 814 0 0:00:42 0:00:18 0:00:24 3199 44 34242 44 15288 0 0 772 0 0:00:44 0:00:19 0:00:25 2918人民大众奉献大量富有标识性意义的美术作品,哺育大批美术人才、名家大师,筑起了一座座艺术高峰;百年广东美术,坚承中华文脉,坚守艺术理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革故鼎新,为我国的美术繁荣乃至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创造了精神财富;百年广东美术,面向火热的社会生活、围绕人民大众审美需求、兼容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创新性走出一条中国美术现代发展道路。而今,革新、现实、兼容的岭南美术精神已经跨越南岭、名扬四海,形成中国百年美术“缩影”、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广东现象”。

远离中原、地处边陲一隅的广东,历史文化沉淀并不算丰厚,何来如此“现象级”成就?

 

“笔墨当随时代”

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以来,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百年,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抗日救亡烽火连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天换地,改革开放举世瞩目。可幸的是,在这百年之中,积贫积弱的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经过浴血奋战、艰难探索,创造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根本扭转命运、走向伟大复兴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广东美术工作者毅然站立时代潮头,忠实记录社会沧桑巨变,热情讴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党带领人民为之奋斗的壮丽图景。何香凝的《醒狮》、高剑父的《东战场烈焰》、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等曾经唤起了万千民众,潘鹤的《艰苦岁月》、杨之光的《不灭的明灯》、汤小铭的《鲁迅》等颂扬了一种激情和精神,黄新波的《年轻人》、关山月的《绿色长城》、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等讴歌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这是广东美术工作者有担当、有作为的生动写照。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此次大展以“其命惟新”为主题,按照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轨迹,分为勇立潮头、艺术革命、匕首投枪、激情岁月、弄潮擎旗、百花争妍六个版块展出,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求新求变的心路历程和艺术道路,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工作者致力于中国美术现代转化的现实担当。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主张“以真、善、美之学问去表达画画的最高境界”,岭南画派的问世就是以创新为开场白的;关山月、黎雄才把“兼工带写、彩墨并重”的创新画风推向现实主义题材,引领广东美术进入发展新阶段;杨之光的人物画在拓展了没骨技法的同时融入西技造型艺术、速写技艺,作品别具冲击力;林墉用中锋长线与重彩花鸟巧妙结合,在表现人体线条美上独树一帜,“林家美女”一纸风行;许钦松以木刻之透视、平俯之视角、高原之山水,在题材、构图、笔墨上全面求变求新,作品吞吐大荒。这一系列不间断的探索,充分展现了广东美术工作者致力于传统美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和成果。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艺术是最钟情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的。广东处南岭之阳,位南海之滨,邻港澳而通四海。就开放环境来说,广东的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当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瑞典的哥德堡号首航中国时,都选择了广东;容闳带出去的第一批留学生是我国西学东渐的排头兵;广州的十三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国际贸易的大班;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是始发站和重要母港;利玛窦选择广东作为第一站进入我国传播基督教、天主教,同时也带来了国外的文明;作为全国第一华侨大省,众多华侨是广东开放的桥梁纽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把广东推上了开放发展的全新阶段。开放使到广东成为一片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热土,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与外来绘画技法、理念的碰撞、交融,成为百年广东美术的创新动力和创意来源。居巢、居廉研究日本人吸收西画技法改革日本画的成果,创造了撞水、撞粉技法,为岭南画派的诞生埋下伏笔;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的李铁夫率先打开美术大门,勇于学习西方文明引进油画,同时也引进了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兴起于广州的外销画行业是广东人勇于输出传统文化、融入世界艺术体系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美术发展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充分自信是真正谦卑的前提”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中华民族审美理想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同时也是这种价值观的外化者、传播者。与西方艺术主张激情极度发挥、揭示穷尽形象、表现繁复淋漓的审美理想不同的是,中国审美理想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极端,倡导兼和有度、和而不同,阴阳虚实、空灵含蓄,点到为止、过犹不及,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中国人对这种审美理想的自信、执着、坚守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一直主导着对事物和真善美的判断,是美术创作的根本。

博学者虚怀若谷,自信者从谏如流。审美自信是审美兼容最大的底气,也是艺术创新的最大本钱。一个敢于检讨自己弱点、吸取别人优点的人,往往代表他内心的自信和强大;而当一个人缺少自信,就会对环境产生怀疑和戒备,那就谈不上开放、兼容、创新了。中国审美理想一旦成为艺术家心中坚定的自信,则开放的姿态、兼容的诚意、创新的自觉会油然而生,也会更加理性;如果没有审美自信,则要么畏惧交流互鉴,要么交流毫无底线,或者一开放就等于出让、一兼容就等于异化、一创新就等于丢本,那都是糟糕的结局。

广东人大部分是中原地带迁徙入粤的,祖系文化一直是世代相传的根系,甚至于继续迁徙下南洋闯海外的广东华侨,他们对传统民俗的传承也一点都不衰减。这种中国审美自信加上敢于涉险求变的迁徙精神,构成了广东美术的基本精神形态。正如瑞士哲学家阿密埃尔说的,人要“学会做自己,更要学会优雅的改变自己”,岭南人就是这样执着的做自己并优雅的改变自己的。实际上广东美术精神的深处,正是根植于广东人骨子里的中国审美自信。不单“两高一陈”对中国画的创新一直秉承中国审美理想,就连李铁夫引入西洋画、西画社团共襄洋画运动、黄新波等力推新版画运动时,也是十分注重对中国审美理想的坚守。广东美术最突出的主张是“融西技于中法”“融百技于中法”,这个“中法”就是绘画所基于的中国式价值观、审美观、表现法等基本法度,这是国人的眼力、心法、尺度,是“老祖宗”;而所谓“西技”“百技”则是指世界各国、各画种画派所擅长的表现技法,这是“窗外景”。立“老祖宗”于庙堂,开“窗外景”于户牖,便是广东人的智慧,是诞生百年美术“广东现象”的机缘所在。

 

“好文”也要“好化”,才是“好文化”

一部内容积极向上的电影,如果脱离市场、票房惨淡,那只能算是“先进文”而不能称之为“先进文化”,因为没有“广而化之”,没有发挥“化成万众”的作用。有好的经典作品,如果束之高阁、长眠禁室,则仅仅是“好文”而不是“好文化”。让博物馆里的馆藏活起来,是习总书记反复提醒我们的。让经典作品直面公众,让人们在致敬经典中增强自信、启迪思维、再创经典,让经典告诉未来,是让“好文”向“好文化”转化的有效办法。大展还配套组织出版了《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集》《广东美术百年大事记》《广东美术百年研究文选》《广东美术百年理论文集》等“广东美术百年书系”,成为这次大展的固化成果,也为后人研究百年广东美术提供了详实史料,更有助于“好文”成为“好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大展的谋划者、组织者深谙“好文化”之道,给予了大展空前的重视,中央有关部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给予这次大展有力的指导支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慎海雄自始至终指挥、协调大展筹办。尤其是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鲁迅博物馆以及全国各地数十家美术机构为大展借出了珍贵的藏品,使到这次大展群贤毕至、荟萃一堂,诚为难能可贵,实在功不可没。



部分作品欣赏

黄新波 /《年青人》/ 版画 / 41.9×31.7cm / 1961年 / 广东美术馆藏

赵少昂 / 《碧水净无尘》 / 中国画 / 69cm×103cm / 1953 年 /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林风眠 / 《莲花》 / 中国画 / 69.5×67cm / 20 世纪60 年代 / 中华艺术宫藏


司徒乔 / 《放下你的鞭子》/ 油画 / 125×178cm / 1940年 / 中国美术馆藏

关良 /《白蛇传》/ 中国画 / 67.5×70cm / 1956年 / 中国美术馆藏

廖冰兄 /《自嘲》/ 漫画 / 83×58cm / 1979年 / 中国美术馆藏

关山月 /《绿色长城》/ 中国画 / 143.2x252cm / 1974年 / 中国美术馆藏

王肇 /《大叶紫薇》/ 水彩 / 54×39cm / 1977年 / 广东美术馆藏



欢迎关注广东美术馆多媒体平台:
官网:http://www.gdmoa.org/
微博:http://weibo.com/gdmoa
微信:igdmoa(广东美术馆)
小站:http://site.douban.com/gdmoa/
instagram:guangdongmuseumofa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