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于广东美术馆正式开展。展览媒体导览活动在同日举办,本次三年展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策展人姜俊,艺术家尹吉男、安哥、五条人乐队成员阿茂、颜长江、钟嘉玲、胡庆雁、范西、游东醌、黄一山、王礼军,展览负责人为媒体进行了导览。广州三年展是我国最早的“双/三年展”之一,从2002年创立以来,广州三年展始终保持严谨而独立的学术立场、全球化与在地性的学术思辨。经过二十余载的沉淀与积累,作为广东美术馆发起并自主策划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这个学术品牌不仅实现了国际视野下的艺术联动,更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成为辐射南方乃至全国的艺术盛事,在深入推进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加强对外传播交流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面对全新的语境,广州三年展力求提出阶段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国际正在发生并引发思考的新问题做出有态度、有角度的反应,并且通过创新性的策展话语及方法论展开讨论。△本次三年展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媒体进行导览本届广州三年展以“化作通变”为主题,王绍强(中国)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艾墨思(德国)、姜俊(中国)担任策展人,邀请来自更加广泛文化背景之下的超过5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试图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思变”,当代观察中“应变”,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以四部片段化的叙事折射时代的光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也在广东美术馆中呈现,以“通变”为关键词,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相关的艺术大事,并配合馆藏重要文献,旨在系统梳理自1977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此外,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四场平行展分别于盒子美术馆、与亨美术馆、VLAB+观空间、东莞21空间美术馆同期启动,串联城市艺术生态,以艺术激活羊城新年新气象。如果说上一届广州三年展更多的是看向未来,带着科幻式的图景与冷峻的深思;那么恰好跨过这如此特别“三年”的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则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再次出发前的回望。以“化作通变”为题,本届广州三年展围绕“变化”展开,也将广州这座城市本身被放置于改革开放这一巨变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中国当代艺术40余年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生成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早体会其先锋性与复杂性的地方。当我们在今日重新回顾历史,以艺术为切入点,把观察的视野扩展到更长的历史阶段和更广的空间维度,今天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巨大变局显得更为清晰,“化作通变”正是基于在地性的国际化考量的结果。吴洪亮策展的“边缘”板块讨论那些发生在边缘却不容忽视的问题,展开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样本的另一种书写。“地缘中的边缘往往是对外交流的最前沿,思想与艺术的生发之地。以广州为例,在其多元的文化土壤中,个体特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与包容,但广州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地域的整体形象因而被弱化,显得相对‘边缘’,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聚光灯不再集中于对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梳理与呈现,却试图寻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忽略或散落的碎片化的文化记忆。它们发生于边缘,或曾为时代前沿表达中的异军突起,或曾淹没于洪流之下,但在其身上依然保持着鲜活的而独立的面貌,并深刻地烙印着时代变革的记忆,折射出文化包容与多元的流光溢彩。在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策划的“慢板”的板块中,艺术实践转向了对本体价值的重新思考。来自英国的策展人提出一种不同的“变化”模式,对于全球化之下的市场、商品化、加速、技术决定论等方方面面关于“变化”的主流叙事进行反思,更多地关注那些有形的、充满重力感的媒材。它回归到材料的本体语言,回归到创作与手作的经典关系,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尝试给出一种应变的可能。“如今,一些年轻艺术家正在使用传统材料和媒介来讲述国家或地方故事;而不少老一辈艺术家可能很早就已开始使用传统材料和媒介进行创作,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慢板’板块极力避免落入寻找‘下一位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的俗套,反对当前全球化的艺术界大为推崇的商品化现象。正如‘慢板’的全称是‘对慢艺术的赞美:当一切都融化在稀薄的空气中时’。世界已经被掏空了,我们需要所有世代的人一起表明,艺术不必受制于全球化和商品化的需求。” 艺术之慢,与效率相左,却将过程的价值在作品中延展,亦将时间从市场中的商品属性中解放出来。我们诉诸于艺术的,也许正是秩序与混沌的平衡感,也是精神与现实世界的缓冲地。在德国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策划的“触屏”板块尝试讨论:当科技深刻地嵌入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未来时,将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质与非物质间变化的伦理中自处与相处。在今天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已将物质世界的堡垒高高垒起,然而信息、数字化等技术的发展,迅速地在非物质之上建立了强大的虚拟景观,它在今天已经产生了不可被忽视的深刻影响。在艺术的表达中,新媒体的出现,选择了一条面向未来的对话方式,真实世界的感官信息被重新转译、编码,再现。“人们可以把技术的历史看成是对人体的一种增强,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我们都变得更强大、更快速、更有效。但人体也必须适应新技术,所以,我不能只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待‘变化’,还要从人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更广泛的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讨论。” 在策展人看来,讨论的重点不是技术的历史,而是在不同的哲学背景下对物质的 “文化评价”。物与非物,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相互影响,彼此交错。在未来,这样的变化是将彼此无限接近还是南辕北辙,也许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停下思考的路口之中。
同样是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生”板块由姜俊策展,将视角投入在对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性”的变化与发展之反思。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本土性”所代表的文化身份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祛魅”的过程,从西方视野中表象的“东方性”到根植于本土文脉的文化生长的转变,实际是将以西方为中心的参照系,转向了融通本土意识和传统文脉的文化系统的生长。它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本土视角向内反思,向外展望,形成了独特的,内生的文化气质。“今天,当代艺术的本土观众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本土性’,而是期待一种深入本土文脉中,能和当下生活和当下意识产生对话和强烈共鸣的艺术创作。我将更多的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在2008年后的本土生产和生态,欣赏和接受,特别关注艺术对中国社会、本土意识、传统遗产的表达和展现。”
“广州三年展”作为广东美术馆重要的学术项目,从2002年第一届“重新解读 —— 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起,到上一届的“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再到本届的“化作通变”,已经走过了20余载。作为一个成熟的展览机制,三年展既是国际视野下的艺术联动,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这一充满活力的展览机制又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是广州这座丰富而包容的城市身上所汲取的更多的“前沿”文化精神,不断拓展更广阔的对话平台。2023年,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即将落成,未来广州三年展的展出场地也将迁往新馆,因此,我们将第七届广州三年展视为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回顾从来不是为了单纯的纪念,这既是一次集结又是一次新生,让我们在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实践与创造中连通共融,万象更新。* 2023年1月10日,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于广东美术馆正式开展并向观众开放。因疫情原因,展览开幕式暂定于2023年2月10日举行,学术论坛将于同日举办。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0至2023年4月10日
主题展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艾墨思(德国)、姜俊(中国)学术委员:樊林、冯原、顾振清、管郁达、胡斌、冀少峰、吕澎、皮道坚、邱志杰、盛葳、王晓松、夏可君、项笠苹、杨小彦、张晴、张子康(按姓氏拼音排序)特别鸣谢:海南白马广告媒体投资有限公司、珍宝巴士(集团)有限公司平行展: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与亨美术馆、VLAB+观空间、东莞21空间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