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光启书局2023新书预告
2022留在记忆里,2023悄然来临。
回眸如光。2023,我们继续深入历史,呈现叙事,引介思想,拓展认知,关照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守卫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与身体。
奔跑如光。2023,我们保持好奇,探究丰茂的自然,寻觅真实与美。
阅读是思考的入口,思考是理解与应对变化的工具与武器,我们如何在每天的“重复”里发现“新鲜”?阅读也许就是答案。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旅程也是新的,我们邀请你,共同展开新一年的逐光之旅。
JOURNEY
第一站:人文艺术
发现生活“美之眼”
《重复的新鲜:滨田庄司山中做陶记》
作者:[美] 苏珊·彼得森
译者:彭程
如果你无法赋予其生命
就不能称之为创造
日本陶艺人间国宝创作全记录
内容简介:美国陶艺家苏珊·彼得森是陶艺大师滨田庄司晚年授笔作者,她忠实记录下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陶艺家早年远赴英伦、后迁居日本益子乡村的生活经历,探讨了环境和人际交往对其工艺哲学的塑造与影响,描绘了他日复一日在山中做陶的鲜活人生。
《超艺术·无用之用》
作者:[日]赤濑川原平
译者:唐诗
在马路上发现人间的别样艺术
于无聊处看见世界的有趣面目
内容简介:1970年代风靡日本的“路上观察学”“考现学”经典。超艺术托马森是由赤濑川原平等发明的概念,认为这种构造物具有像艺术一样对现实社会看似无用,又像艺术一样被保存,被美丽地展示出来的特性。本书即为其行走都市,观察街道并探究社会的艺术实践。
寻访词与物的文明
《万历的紫禁城》
作者:徐腾
万历帝的紫禁城十二时辰
穿越回晚明的皇城空间和权力中枢
立体还原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
内容简介:一部有关明代紫禁城空间及其历史的文化读物。关注万历朝紫禁城的空间格局和使用。综合图像与文献,勾画出晚明紫禁城空间是如何被具体运作,并赋予政治和文化意义的。全书也梳理了有关紫禁城建筑的研究,对研究史上的诸多难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未知国到异托邦》
作者:周琰
中国植物如何进入欧洲宫廷与文化生活
东方帝国与西方经历怎样的知识和情感交流
从植物传播审视现代世界的联系与展开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植物及其知识体系、文化艺术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围绕17至20世纪初欧美植物猎人的在华活动,描绘了中国的植物及其艺术风格如何进入欧洲人的文化生活,进而探讨植物知识与人、地方、历史、社会的现代联系。
穿行乡野,探索城市
《植物学家的山野世界》
作者:龙春林、刘思朝
植物学家的花果草木谱
边地中国的土风民俗志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植物学家龙春林私人记忆中的数十种植物,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它们的基本生物知识,以及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经历的不同人群与植物之间的逸闻趣事。图文并茂展现广袤山野的植物世界,近身体验植物学家的工作实况,感受植物学的动人魅力。
《重归郊野:引獐记》
作者:何鑫
一种本土动物的濒危与重归
一位研究者十余年的投入与共情
贴近野外现场,记录人与动物的彼此依存
内容简介:围绕将獐重新引入上海这一野生动物引入项目,讲述獐这种本土动物与人类密切共处的过往、濒危与复兴;唤起对自然的敬畏和环保意识,传达人与生物共存的情感共鸣;展现自然研究者的工作实况。
《自然拍摄行记》
作者:刘海燕
文字里的中国国家地理风貌
镜头外的自然、动物与人
内容简介:刘海燕导演根据制作自然纪录片的拍摄手记等整理成书,以纪实的视角,图文呈现中国大地上独特的自然资源,尤其是鲜为人知的西部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气质,同时近身呈现拍摄过程的工作现场和人际交往,一起思考根植于中国人自己土地的“天人关系”。
《中国菜市场》
作者:钟淑如
菜市场里的人类学家
揭秘中国菜市场内外的江湖世界
展现支持着中国人餐桌的百味人生
内容简介: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和脚步,探索中国菜市场交易全过程的“隐秘”动线,结合对食材食物获取、流通等各个环节代表人物的访谈,揭示不为人熟知的中国菜市场运作系统,展现一个个中国民众的鲜活菜场人生。
《我的母亲做保洁》
作者:张小满
城市“隐秘”角落里的真实故事
城市机器运转下的百姓生活记录
两代人的谋生与挣扎,抵牾与和解
内容简介:一部关于中国城市保洁员的纪实之作。52岁的母亲春香跟着女儿从乡村来到深圳,选择成为了一名保洁员。女儿通过母亲的行迹,开始了解城里为生活打拼的老年保洁员群体,也通过与母亲一起的“深漂”生活,重新理解与故土亲人间的牵绊,书写母亲这一代进城务工人员及中国人生活记忆的“城市叙事”和“乡愁故事”。
《上海乡下野事记》
作者:周颖琪
离开都市,住进郊野,靠火车通勤
从此过上并不清新的田园生活
选择像一条野狗活着,反而才成了一个人
内容简介:一个生长于城市的年轻人从上海市区搬至车墩镇,体验别样的生活。写出城市夹缝和乡野荒地里的自然观察,村里人类行为的记录,小镇人与人交集的生活瞬间,呈现出当代大城市周边小镇及乡村的人们,所经历的不清新、不田园但真实有味的野生生活。
《城市运作的秘密:身边的水电网系统》
作者:[美]丹•诺特
译者:邹熙
生动勾绘城市日常运转的故事
提供生活必需的硬知识和新思考
内容简介:对现代人来说,断水、断电或断网堪比灾难。我们习惯了它们的存在,却从未思考过它们如何运作、为何重要。漫画家丹·诺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水电网系统,内容通识硬核,揭秘系统中隐藏的危机和不平等,也展现了它们的复杂与迷人之处。
JOURNEY
第二站:思想学术
回望人与城
《从瘟疫中幸存的佛罗伦萨1630—1631》
作者:[英] 约翰·亨德森
译者:刘谦
17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危城故事
社会上下贫富人群如何共同经历灾难
国家、社会、制度、人性交织中的生命政治
内容简介:瘟疫肆虐时,佛罗伦萨的、官员、医生、志愿者及普通居民如何跨越对立、冲破偏见?危机之下,渴望拯救自己的市民如何用勇气和奉献拯救自身?聚焦疫情之下意大利名城的那一年,全景呈现一场早期现代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城市和人们于危难中的重生。
《铁道与天皇:日本近代城市的帝国化》
作者:[日]原武史
译者:王笑宇
东京大阪的日本“双城记”
铁道变迁和城市对峙中的日本思想小史
内容简介:以铁道为横轴,天皇为纵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日本近代的思想激荡与变迁。展示了远离帝都的大阪,如何形成了不同于东京“国铁”的“私铁”系统,如何形成了专属自己的市民文化、商业娱乐。但在20世纪20—30年代,随着日本进入帝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阶段,大阪也经由私铁改造逐渐被笼罩于皇国之下,成为日本战时统制和军国扩张的重要一站。
《纽约下城》
作者:[美] 皮特·哈米尔
译者:傅婧瑛
纽约最后一代传奇纸媒记者哈米尔
以移民特有的尖锐伤感
写就纽约下城惊心动魄的城市风情史
内容简介:一部饱含个人情感与新闻写作特有客观记述的追忆。哈米尔漫步曼哈顿——从格林威治村蜿蜒曲折的波希米亚街道,到肉类加工厂区破旧的小巷,再到南街海港饱经风霜的鹅卵石路——将纽约的历史层层展现。这不仅是一部历史或报道书稿,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纽约客为城市所写的挽歌。
《罗马》
作者:[新西兰]安德鲁·里奇
译者:傅婧瑛
罗马,耸立于世界历史的想象之林
几千年来,都是伟大文化的交汇处
也是神话与现实自由融合的地方
内容简介:透过罗马城市的建筑史和建筑哲学,穿梭往来于罗马的古今世界。引导五洲四海的访客更为深入地凝视遗迹、街道、广场及花园,走进各个时代的故事、人物及其与城市的关系,与罗马的过去直接交流对话,令不同历史时期的罗马在文字里重焕新生。
《到冬宫去:俄国君主制的登场与落幕
1754—1917》
作者:[美]苏珊·P.麦卡弗里
译者:高领亚
一座宫殿如何从君主制的象征
转变为公民国家的代表
内容简介:圣彼得堡的冬宫曾经是俄罗斯专制政府的最高建筑象征,它的故事显示了一个半世纪俄罗斯君主制时期沙皇与首都的关系变化。本书阐述了18世纪冬宫的兴建与使用,
皇室如何应对欧洲革命带来的威胁,以及为什么政权覆亡了,而冬宫屹立不倒?
《穿越窄门:埃利斯岛上的美国移民故事》
作者:[美]文森特·J.卡纳托
译者:马百亮
一本岛屿书,一段移民史
在这里感受不同世界的交融冲突
在这里凝聚移民时代的集体记忆
内容简介:发掘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及社会文本,记述美国移民史上的标志性地点纽约埃利斯岛的历史。讲述了几百年来围绕人口跨境流动,发生在此的各国移民、检查官、翻译、政治家、社会改革者等的故事,尤其详述了这座小岛如何成为移民象征和集体记忆的见证。
关怀动物与环境
《野兽的本性》
作者:[美]伊恩·J.米勒
译者:张涛
揭示动物园迷人魅力之外的残酷真相
反思动物园这一城市中的人造自然
从上野动物园透视日本近代史与社会生态
内容简介:聚焦日本第一座现代动物园——建于1882年的东京上野动物园,叙述其从明治维新至今的变迁,展示了日本快速近代化进程中动物园与帝国的历史交织,以及不断变动的人与自然关系。作为首个异于西方世界影响而独立建成的动物园,它不仅成为了东京的著名观光景点,还累积起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涵。
《龙王之怒:1931年中国水灾》
作者:[英]陈学仁
译者:耿金
2019年“费正清奖”获奖图书
讲述一座近代城市如何应对洪灾来袭
内容简介:本书描述了现代中国江淮水灾的生态和经济影响,分析了当地人对环境和自然灾害的理解,展示出当时历史条件下应对洪水的措施。同时,也从治理和社会的角度考察了当时动荡的乡村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如何削弱了为灾后恢复而制定的各种政策。
《森林的市场》
作者:张萌
译者:史可鉴
2022年美国森林史协会最佳著作奖图书
重绘清代中国长江流域木材贸易宏大画卷
内容简介:本书描绘了清代横跨长江上下游的木材贸易宏大画卷,追溯其高度市场化的木材贸易体系,以及由产生的森林保护问题。挑战了对清代滥伐森林的固有认识,揭示出更为复杂的现实:人们并未一味滥伐,而是在经济动力、市场机制、金融工具的刺激下,长年投资植树,合理开发和利用木材,实现林业资源的可再生发展。
叩问情感与社会
《疼痛的历史》
作者:[新西兰]乔安娜·伯克
译者:王晨燕
我们如何学会在痛苦中自处?
究竟谁有权力定义疼痛?
内容简介:关于“疼痛”的情感史、文化史研究专著。考察了三百年来人们如何描述疼痛这种感觉和情感,对此的理解与反应如何变化,以及为什么变化。揭示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对疼痛的认识与表达,怎样决定了止痛药物的管理与分配。通过梳理疼痛史,反思如何应对当下的痛苦,如何理解他人的疼痛。
《浪漫爱情的诞生》
作者:[美]威廉·雷迪
译者:汪丽红
“爱情”从来如此“浪漫”?
亲密关系如何塑造与发明?
内容简介:有关“浪漫爱情”的情感史、文化史研究专著。主要追溯了12世纪欧洲婚姻观念、制度的变革,以及欧洲文人和恋人们为躲避非议,是如何依靠崇尚荣誉的宫廷文化设计出了一种对爱情的全新理解。同时,考述了这一观念在9-12世纪的南亚与日本的制造和演化。
《羞耻简史》
作者:[美]彼得·N. 斯特恩斯
译者:聂永光
羞耻如何维系历史上的道德与秩序
怎样成为现代社会个体塑造的重要情感
内容简介:有关“羞耻”的情感史、文化史研究专著。前现代社会,耻感和羞辱仪式常被用来维护社群的秩序和道德。启蒙运动带来对个体的尊重,耻感在现代似乎下降了。然而观察从19世纪至今的羞耻感模式,会发现该情感不仅没有消失,还不断因为个人和社会之需而呈现各种新的变化。
理解中国与世界
《民间工业主义在中国》
作者:[美]林郁沁
译者:陶磊
中国近代工业化和科学革命的别样叙事
揭示物质实践背后文化知识的核心作用
内容简介:一部“微观的世界史”,透视中国近代文化企业家陈蝶仙的生涯,探索在20世纪中国,个人如何设计出非常规的、本土的工业和科学方法,让“蝴蝶牌”化妆品走向世界。一种“新人文史”,从科学研发到软文带货,展示出传统文人也是斜杠企业家,通过本土和全球生产制造的实验、创新及竞争,丰富对工业化、现代化的理解。
《以毒为药》
作者:刘焱
译者:朱慧颖
认识中古时代的药物与身体
理解传统中国的医疗和生命
内容简介: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动植物和矿物在医药等领域的生产与传播。讲述了汉至初唐的大夫、官员和民众用药缓解病痛的历史,考察了人们如何将有伤害性的物质转化为特效方剂,以及隋和初唐中国的相关物质文化变迁,国家在相关知识生产传播中的作用。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王兰
锐利穿刺现代社会沉疴
解剖女性的“生之艰难”
内容简介:日本理论家上野千鹤子对日本当代社会现象的锐利解析。主要处理了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日本文学文本,更多则涉及广泛的社会性文本。所讨论的性别、婚姻、家庭等问题,在全世界范围也有类似的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文本解读,展开了对此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论电影音乐》
作者:[德]特奥多·阿多诺、[德] 汉斯·艾斯勒
译者:刘斐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经典
电影音乐的美学理论典范
大众流行文化研究滥觞之作
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电影音乐美学本质的经典论述,也是对20世纪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经典,从电影配乐实践的具体问题,到社会学和美学分析,都深入而透彻。阿多诺等考察了电影和音乐、自然音响和人工合成声音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了新的文化政治可能性。
《本雅明书信集》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金晓宇
书信中的“欧洲最后一个文人”
朋友圈里“门槛上的永恒旅行者”
内容简介:书信集收录德国思想家本雅明信件300多封,由肖勒姆、阿多诺合力编辑,编年编定,加以注释。展现了本雅明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文笔,揭示了思想轨迹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和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家及各类人物的关系,对于理解20世纪前半期欧洲文化和思想人物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女巫、猎巫与女性》
作者:[意]西尔维娅·菲德里奇
译者:陈超颖
“猎巫”背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史
现代世界的人类压迫与不平等
内容简介:重访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回溯发生于近代早期上千起对于“女巫”的处刑,揭示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圈地运动以“猎巫”作为经济私有化有效工具的残酷历史,反思包含着各种贫困、压迫与不平等的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展开。
《超越身体边界》
作者:[意]西尔维娅·菲德里奇
译者:汪君逸
身体的改造不仅关乎健康,关乎美
更联系着世界对人的改造及其抵抗
内容简介:回溯了资本主义过渡期,人的身体如何经由不同形式的强迫劳动被转变成工作机器。随着医疗创新,新的身体改造——从疾病治疗到医美整形,要求重塑主体,克隆、基因编辑等技术似乎要允许未来生产、筛选新形式的生命。作者提醒我们关注背后的不平等,以及如何才能收回对自我、身体的理解和塑造。
JOURNEY
下一站:光启书局书友会
光启书局书友聚集地,吹水摸鱼学术探讨两相宜。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阿光拉你进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