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的价值与意义
YGG | 编辑
7月8日,2023年“海信杯”第七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在北方工业大学成功举办,大赛致力于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自主创业意识,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交通强国建设储备优秀青年人才。
本届大赛以“数智交通”为主题,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全国高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联盟主办,中国公路学会和中国智能交通协会青年专家工作委员会协办,北方工业大学承办,鼓励高校在“综合交通”、“智慧高速”、“车路协同”、“数字孪生”等领域中选择和组织参赛作品,从多元化角度展示学生对于交通强国建设的关注和解决方案。
赛文交通网对大赛进行了跟踪报道,本届大赛面向全国各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范围涵盖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交通工程、交通安全、物流工程、自动化、信息、电气、计算机等等。
全国共有77所高校报名,在初赛作品报送阶段,共有71所高校提交了210件作品,其中有50余件是由本次大赛首次创建的研究生赛道作品。
“在初赛评审阶段,每件参赛作品均由两位专家进行通讯评审,作品最终成绩为两位评审专家评分的平均分,经过评审,共有来自63所高校的112件作品通过选拔进入决赛。”全国高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联盟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学科带头人王华教授对赛文交通网表示。
和往年相比,本届赛事的特点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今年大赛首次设立了研究生赛道,将本科专业类竞赛推到智能交通学科竞赛的高度,参赛人数、参赛作品和参赛高校创七年来最高;
第二,公路学会首次协办本次大赛,预计明年将和自动化学会一起主办大赛,大赛级别将直接上升为双国家一级学会联合举办的大赛;
第三,今年首次将单“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扩展为和“智慧交通专业”并重的新型专业联盟——“全国综合智能交通专业联盟”;
第四,今年参赛作品的质量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比如北方工业大学的参赛选手带来的聚焦夜间驾驶、暗光环境下的“无人车 无透镜 热像仪 微光相机概念样机”; 长安大学的参赛队伍提出“将自然语言模型和大语言模型AI技术引入智慧交通,助力交警车辆追踪执法,以提升交通安全便捷性”; 大连理工大学参赛队伍推出的面向独立信号控制交叉口,在常规的信号控制设备和交通检测设备的支持下,以有效限制信号周期时长和适时切断机动车相位的绿灯为根本任务,以经典绿灯感应逻辑和基于基础信号周期时长的绿灯感应逻辑为核心,原创性地推出了新一代全感应信号控制系统。
这些作品无论是构思的新颖性,系统的完备性等都达到了新高。
全国高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联盟副理事长、重庆交通大学马庆禄教授告诉赛文交通网,“大赛的创办是为了团结交通类高校和企业,推动智能交通学科发展,建设好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王华教授也指出,大赛可以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专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此外,还可以让相关的智能交通企业更全面的了解到全国高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和智能交通专业学生状况、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做好衔接和对接。
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创办的初衷是针对我国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拟通过构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便捷化出行为目标,促进我国交通类、信息类、计算机类和控制类等专业大学生通过发散的、跳跃的、灵活的思维方式,以“智能交通”为主题,以“创新和创业”为手段,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相关专业和行业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产业结合、学科建设的多种融合协调发展。
“经过各个学校初赛,大赛组委会的专家评审,大赛决赛答辩等一系列环节保证大赛坐标的质量,这几年大赛的参赛标准和要求仍然保持不变,但随着规模的逐年扩大,对大赛参赛作品质量的把控越来越严格。”长安大学李曙光教授对赛文交通网表示。
他希望看到不同层次、年级、学校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出更多“好点子、好想法、好落地”的作品,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技术把控度不够,可以提交创新思维类的作品,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可以提交一些具有比较强的落地性的作品,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出一些创业类型的作品等。
“大赛创建的初衷之一就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共同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中,可以认识新朋友、了解行业最新发展技术、扩展新的思维。在这个舞台下,广大学生的新点子得到进一步淬炼,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新方法得到进一步应用。”李曙光教授说。
经过激烈比拼,最终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长安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的11支参赛队伍获得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一等奖;
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的38支参赛队伍分别获得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二等奖;
来自华东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的49支参赛队伍分别获得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三等奖。
赛文交通网在采访北方工业大学获奖学生赵浩时发现,其团队获奖作品《护速通-智慧高速检养全景融合云脑》主要是针对检测养护现场端耦合度低、后端融合性弱,检测养护不能无缝对接这一行业痛点问题,在“互联网+”高速公路模式的驱动下,结合“精准检测、精细养护”的理念,创新设计了一种高速公路检测养护全景融合解决方案。
赵浩表示,在比赛过程中,与专家评委可以深入探讨,明确作品现有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与其他高校参赛团队就各方作品展开交流,扩展了团队的知识面。
谈到给大赛主办方的建议,赵浩指出,“希望大赛主办方未来可以增设专项命题赛道,命题可以考虑交通领域的前沿热点或痛点问题,通过此方式各参赛队可以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探讨,促进高质量解决方案的产生。”
赛文交通网还了解到,明年大赛由中国民航大学主办,大赛主题从侧重公路交通领域,开始扩展到民航交通领域,预备开设新的赛道,实现专业领域的一次新的扩展。
李曙光教授指出,为了促进企业对接,产业融合,明年大赛将增设面向行业的企业赛道,由企业提供数据、需求。“该专项赛的名额不占推荐学校的推荐名额,可以跟企业协商,提供一定比赛奖金。”
由于专业比赛主办单位“全国高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联盟”更名为“全国综合智能交通专业联盟”,因此,明年大赛的主办单位也改为由“全国综合智能交通专业联盟”第一次主办,这不仅仅是一次更名,还是比赛内涵的一次扩展和延伸。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