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交通学科本科生的“来信” | 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审视」与「反思」
几个月前赛文交通网发布的一篇《交通工程门槛到底有多高?》文章引起了行业对“交通工程概念”、“交通工程本质”、“交通工程门槛”、“交通工程价值”等问题的广泛讨论,从文章后台留言区也能感受到该内容引起了行业不少人的共鸣。比如:
“国内连注册交通工程师都没有……还是那句话行业、专业壁垒还是没有建起来,导致谁都能进来掺一脚。”
“高门槛=难教学=泛泛而谈=大学啥也没学到,唯有皮毛。”
“交通工程搞不好,但事故要下降,交警无奈万能兜底来完成。”
“现在985交通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据说40-50%会转行不干交通行业。”......
引起笔者关注的是一条来自一名交通专业本科学生的评论,他提出了自己作为交通工程本科学生对于学校教学内容的几点疑惑和思考,包括对交通工程理论门槛很高的不解,对目前学校教学是否能带着学生们进入交通门槛的质疑,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否应该被重视的思考,对交通工程专业核心授课内容应该是什么、是否需要具备编写代码能力等等的疑惑,值得整个行业反思。
笔者工作中时常也会遇到交通专业的学生来咨询智慧交通行业的发展情况,为自己接下来毕业找工作做准备,有时候免不了会听到他们自我抱怨两句,“交通工程的特点就是,学科内容杂而不精,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依赖其他学科的进步才能推进自己学科的研究。”
这些特点导致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往好了说就业面广泛,往坏了说就是没啥竞争力,企业需要的东西别人比你掌握得更好。
相比如招一大批交通工程领域的学生,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大量招募数学、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细分人才,少量交通工程人才,最后搭配适当的制度规划。
比如国内某大型产品公司智慧交通业务的负责人就曾对笔者表示,交通工程专业出来的毕业生企业用不上,一般需要花1-2年时间进行培养,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几年,我也招聘了三十多位交通工程的毕业生,有博士也有硕士,发现学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有个弱点,就是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太差了。”
对于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用人单位招收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目的,或许有要他们写代码、编程序或者是做机械、工程设计之类的工作需求,但更重要的应该是需要他们发挥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长,在交通现象分析、交通规律探索及交通问题解决方案设计方面发挥作用。
关于高校对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设置,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对笔者表示,“交通工程是一门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新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因此核心课程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大致内容可以总结为五类。
一是学科通识类的,用于引导学生快速了解学科内涵与作用,如交通工程导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二是交通规划类的,对应实际交通项目的前期规划阶段,如城市规划原理、交通规划等;
三是道路工程类的,对应实际交通项目的建设阶段,如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土质土力学,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工程养护与管理等;
四是交通管理类的,对应实际交通项目的日常管理运营阶段,如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设计、城市公共交通;
五是学科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类的,如运筹学等。另外,还有一些交通综合课程设计等实践课。
目前,全国共有120余所本科高校开设交通工程专业,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各个高校由于历史渊源和发展背景不同,对学生的培养也会有不同的方向和侧重。
随着国家对工程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认证,在突出特色的同时,也在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出路向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转变。
针对国内高校在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上,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院长张萌萌表示,“全国高校基本上都是面向交通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去培养人才”。
“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工程施工单位比较多,还有一部分是去智能交通公司做售前或售后工作,也有少部分学生去了互联网公司做交通数据分析工作的。”
张萌萌指出,“能够去做交通规划和交通设计工作的,目前市场门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是需要交通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在交通规划设计、交通管理等方面更大的竞争力。
交通工程专业不同的课程其功能是不同的,按照实际交通项目的开展,专业课程可以分别对应至前期规划、中期建设与后期管理三个阶段。
陈艳艳强调,“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可以建立学生对学科的基本认知,培养学生解决交通问题的基本能力。”
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去解决这些问题,绝不能仅依赖一门课程或是一项技术。”
她认为,想要理论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应用结合,前提是要先做到理论知识体系的融合,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支撑理论课程更好的服务于实际工作,提出更切实际的、更全面的问题解决方案与措施。
“不仅是交通学科,其他学科的同学也有类似的既有印象。”为什么会有学生觉得理论和实践差异比较大,在她看来原因大概有两点:
一方面是交通学科本身是一门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新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且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学校课程体系的调整相较于社会需求会慢一拍,客观上一定程度造成了理论培育滞后于工程实践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交通本质上是一门应用学科,实际交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各种辩证思维,“这就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必须大,融合贯通能力必须强”。而学生在进入大学首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还是一张白纸,对于学科的理解基本为零,很多知识即使掌握了,但知识融会与贯通应用的能力还不足。
若要理论服务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关键,在陈艳艳看来,学生们平时应多注意观察交通现象,思考交通本质,参与交通实践。
我国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的价值诉求体现在人才的培育与国家交通建设支撑两方面,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
高校面向国家交通发展需求,通过丰富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建设与革新,不断培育出能够支撑我国交通建设的高层次、高水平交通人才,实现人才的自我价值体现。同时,交通人才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交通学科的进步与提升,更好的服务国家交通建设要求,最终实现人才培育、学科建设、国家交通发展的价值统一。
现实情况是,行业越来越多的声音表示,交通工程人才供给缺少动态思维。
在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上缺少针对性的动态调整,现有人才建设方案相对固化,不够灵活,人才培养的方式似乎已经不再适配当下快节奏的交通技术变革。
同时,由于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一系列前沿交叉学科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这种交叉与融合的趋势逐渐淡化了交通工程专业学科的界限,学校似乎也缺少针对前沿交通科技而动态变化的针对性产学研创新性的教学与实践内容。
回到本文前面学生对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以及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疑惑上来,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学校是否需要增加编写代码的相关课程?
一位在南方某设计院工作刚满一年的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告诉笔者,深厚的交通工程理论基础是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他看来,交通工程理论包括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设计以及交通经济学等,“这些理论为毕业生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设计交通领域各个智能化系统的方法体系。”
比如,在交通智能化车辆调度系统建设过程中,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深入理解平均行程时间、停车问题及实时道路情况等,以此来设计调度系统,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分析、峰值调整等,以提高调度精度。
此外,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交通信号控制、相位相序设置等方面也有着深入理解,可以提供更专业、可行、科学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交通工程专业授课内容应该考虑增加编写代码的相关课程,尤其是对于博士生和硕士生而言,增加编写代码的相关课程,可以帮助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解决交通问题和交通系统优化问题的能力。”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深厚的交通工程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若能增加编写代码的相关课程,可以补充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知识,使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更加全面的技能和知识,将会成为优秀的交通工程师。
随着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进程加速,传统的交通工程专业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和扩充,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素质交通工程师的需求。
他还认为,高校不仅仅要增加编写代码的相关课程,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例如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这样可以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的综合性交通工程专业人才,以更好地应对未来交通业务发展需求。”
明确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把它们抓牢、抓好才是正确的培养方案设计之道。
点击下方【小程序】报参加交通运输“数据大脑”技术研讨会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