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网的“防猝死套餐”是不是智商税?!医生笑了:少了一个最重要的......
近日
“防猝死套餐”在年轻人中走红
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有网友总结了自己的套餐内容
包括辅酶Q10、鱼油、叶黄素等保健品
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的“套餐内容”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
中青年的比例逐年上升
甚至有医生称
遇到过最年轻的猝死患者只有20来岁
所以年轻人提高防猝死的意识没毛病
只是这份“防猝死套餐”
真的能保命吗?
多名专家表示
“不能”
猝死是疾病的一种
而保健食品不是药品
本身不具有治疗或预防的临床作用
可以食用但只能作为保健辅助
过度食用可能还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药学部主任张述耀表示
滥用保健品的危害远超大家想象
因滥用药品和保健品而引发的肝损伤
屡见不鲜
以维生素为例:
过量服用维生素A,会增加胎儿出生缺陷、肝异常、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过量服用维生素D,会导致血钙上升、软组织钙化,可能会出现过度口渴、头痛、恶心等中毒症状。
根据最新发布的《保健食品新功能
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保健食品按功能可分为
补充膳食营养物质
维持或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三类
其中定位为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的
必须有“权威性科学共识”
“保健功能涉及的风险因素
能够独立影响疾病发生”等依据
显然
野生的“防猝死套餐”
并不存在相应的科学依据
所以管哥在此提醒大家
可别以为保健食品
吃得越多越全就越好
然后就能随便熬夜、随便作
甚至因此延误病情和治疗
2023年8月
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宋现涛、邢浩然等
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
青年人群猝死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其中常见的原因有
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饱餐
饮酒、大量吸烟、寒冷
其中
长期慢性疲劳以及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
是无明确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浙大二院急诊科医生卢骁表示
如果你有熬夜、吃夜宵、
酗酒、抽烟、不运动各种不良生活习惯
这份“防猝死套餐”里还少了点东西......
说了那么多!
那到底怎么防猝死?!
预防猝死的重点不在于吃保健品
而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真正有效的“防猝死方法”是这些
有些人白天干不完工作,夜里接着干。但熬夜的伤害往往是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的,已经有太多熬夜猝死的悲剧发生,足以引起重视了!
别吃太饱过度饱食很伤“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姜醒华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
戒掉烟酒很多人一边吃着降压药、降糖药,一边参加各种酒局、烟雾缭绕。实际上,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
别太劳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防癌不要过度劳累。很多癌症患者都特别劳累、工作压力很大,睡眠不好、熬夜,还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重度抽烟。
别再久坐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一动不动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的健康问题,是造成癌症、失能和死亡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远离久坐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动起来。
遇事冷静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健2015年发文表示,很多心脏病发作是因为剧烈的情绪变动。比如暴跳如雷会造成血压变化,也导致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快速增加,而引起心脏病发。
减少抑郁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引发猝死的一种诱因。尤其是抑郁,它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运动适量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李金花2020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刊文表示,运动要量力而行,很多平时不参加锻炼的人,在长时间跑步之后,体内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就会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引起生命危险。
在运动中,如果突然出现胸闷、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症状,则不能再强行运动,要慢慢地放慢运动的步伐,继续往前慢走几分钟,缓冲一下再坐下休息。
虽然看起来都是废话
但如果大家真能养成这些好习惯
别说防猝死了
很多疾病都能防!
除此之外
我们也要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
当一个人心跳骤停时
最好在4分钟内进行急救
一旦错过了心跳骤停急救的“黄金4分钟”
即便是抢救过来
脑细胞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心脏停跳10分钟后
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0!
所以身边有人出现猝死
旁人必须在这个黄金4分钟内
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
“救命神器”AED你会使用吗?
赶快一起来学习
“人工心肺复苏+AED”
救回一个心脏骤停的倒地者
插播~家长速看!
怎么给家里的娃选择儿童化妆品
该注意什么?
这部小短片告诉你!
广东数个制售假品牌月饼窝点被端,已卖1万多盒!犯罪嫌疑人:我还没挣回本呢……
深圳一顾客称烤肉时流出粉色奶油状液体,商家:这是血水,属正常现象......最新通报!
-END-——————————————————编辑:深圳市场监管 部分来源:深圳卫健委、央视网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