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戏谑和搞笑:国庆期间重温中外经典战争喜剧
国庆长假快要结束了,是出去旅游继续给人家城市和景区“添堵”呢?还是宅在家里看片吃瓜傻笑呢?其实对于军宅们来说,宅在家里重温一下经典的战争喜剧影片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按照喜剧基调的具体定位,战争喜剧片包括轻松搞笑的战争片、黑色幽默的战争片、笑中含泪的战争片等。其中,最让人们喜闻乐见的应该是第一种——轻松搞笑的战争片,可以说这是一种“一笑到底”的战争片。这类影片在情节上始终保持欢快的基调,正义方没有牺牲或很少损失,整部影片更接近于闹剧或滑稽剧,为了追求外显的喜剧效果,拍摄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离奇化,非常适合春节这样的喜庆氛围下观影。
法国电影《虎口脱险》中修女嬷嬷驾车带着主人翁们在道路上奔驰。
一、讽刺体——法国战争喜剧电影
讲到战争喜剧电影,不得不将法国电影放在首位。法国的喜剧电影在世界喜剧电影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这不仅仅是幽默,更是法国人乐观豁达生活态度和浪漫风趣生活理念的一种表现。这种民族性的思维特性也贯穿到了电影拍摄的全过程。
二战后,法国电影人看待法国政府在战争时期的表现,更多的是产生投降后的屈辱感和通敌后的罪恶感,因此所拍战争片多以描写抵抗运动为主的战争片,以展现法国人民在战争中不屈。
在战争喜剧中也是如此,1966年,喜剧导演杰拉尔·乌里成功拍摄了电影《虎口脱险》,以1700多万的入场人次一举成为了法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成就了法国战争喜剧电影的经典之作。
影片讲述二战期间,一架英军轰炸机在执行“鸳鸯茶”任务时被德军炮火击中,两名飞行员被迫跳伞,德军随即展开全城搜捕。而法国著名喜剧演员路易·德·菲奈斯饰演的乐队指挥家和安德烈·布尔维尔饰演的油漆匠阴差阳错地救了飞行员,并在热情的法国人民的掩护下,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惊险刺激而又滑稽幽默的历险。
《虎口脱险》中女主角非常漂亮,温柔善良,当年惊为天人。
莫里哀说过:“喜剧的责任,就是通过娱乐来纠正人的缺点”。法国喜剧人比其他国家的电影人更加喜欢自嘲和讽刺,因此片中没有高大上的英雄人物,而是市井小人物们的众生相。
由老艺术家路易·德·菲奈斯饰演的乐队指挥家是该片的灵魂人物,他还饰演过法国经典喜剧系列电影《警察故事》。
比如指挥家尖酸刻薄但不失正义的形象、浴室见面哼的“鸳鸯茶”小曲、修女南瓜大战摩托车、斗鸡眼打飞机等,而气势汹汹的德国侵略者时常也处于一种被蒙蔽后呆萌的状态。片中巧妙的人物设计,夸张的人物表演以及经典的喜剧桥段,使本片成为恶搞法西斯的典范。
《虎口脱险》电影中的经典桥段,依次是土耳其浴室唱鸳鸯茶、与德军追兵南瓜大战、扮演德军,以及最后最经典的一个场景——斗鸡眼打飞机,每次看到这个斗鸡眼就能笑抽筋。
1982年上映的战争喜剧电影《王中王》是另一部杰拉尔·乌里作品,又叫《金牌教练》。该片是德法合作拍摄的影片,走的仍然是《虎口脱险》的诙谐喜剧道路。
片中,法国男影星让·保罗·贝尔蒙多饰演了一名一战时期的法国王牌飞行员乔治·加瓦利耶,驾机与德国飞行员甘特空中交手,从天上打到地上不分胜负,后成为了好朋友。
法国喜剧电影《王中王》海报。
战后,加瓦利耶成为拳击教练,在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巧遇受到迫害的犹太孩子卡尔一家,并在已是德军空军高官的甘特的帮助下,躲过盖世太保追击,逃出国境。
《王中王》电影中逃出生天的犹太孩子。
该片通篇贯穿了法式幽默,并用辛辣、尖刻的讽刺手段对纳粹进行无情地嘲讽。片中出现了一战时当下士的希特勒,被迫害的犹太大叔竟然是当年指挥希特勒的中士,而加瓦利耶还混入了狼堡巧遇希特勒的姐姐,一位和希特勒长得一模一样嫁不出去的老女人,让人捧腹大笑。
《王中王》中出现的虚构的希特勒的姐姐,看到阴影投射出来的“小胡子”,笔者实在笑不动了!
当然最有劲的一段时盖世太保在犹太人的书店中查找禁书的情节。这位太保说顺了嘴,居然对元首的大作《我的奋斗》也讲了一句,这是禁书。最后醒悟过来,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当然,这是喜剧。
盖世太保查禁书这段也很搞笑,一本一本都是禁书,最后顺手拿出《我的奋斗》也说禁书,等发现是元首的书,立即吓得恭恭敬敬地将书放回书柜。
雅克斯·波斯纳德导演的电影《光荣的日子》也是一部很不错的战争喜剧电影。该片于1976年上映,讲述二战末期一支德军部队开进法国小村庄圣劳伦斯,被高度近视的神父误认为是美军,当村民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时才发现是德军。于是村民们藏起食物,将鸡和鸡蛋藏在教堂里,在德军来做礼拜时,一只鸡跑了出来,教父为了掩护鸡一直让德军低头忏悔。而最后一段,男主角中年邮差骑着自行车向美军报信,期间与德军坦克、美军侦察车赛跑,笑料百出。
法国喜剧电影《光荣的日子》,片中美德坦克赛跑打炮的片段很好看。
此外,《大西洋壁垒》(1970年)、《深入敌后搞搞震》(1973年)、《爱神历险记》(1977年)等都是比较经典的法国战争喜剧电影。
法国喜剧电影《大西洋壁垒》。
法国喜剧电影《深入敌后搞搞震》海报。
法国喜剧电影《爱神历险记》。
二、漫画体——美国战争喜剧电影
如果说法国战争喜剧电影是一场夸张精彩的戏剧表演,那美国的战争喜剧电影则延续了好莱坞的精神,其主旋律仍然是美国式的英雄人物,利用片中角色的冲突和枪战、动作场面来制造笑料,对于战争中的暴力和伤亡则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处理,甚至对战争进行反思或鞭挞。
美国经典战争喜剧片《凯利和他的英雄们》。
赫顿擅长拍摄战争、冒险、惊悚类影片,1968年就执导过著名二战影片《 血染雪山堡》。《凯利和他的英雄们》讲的是一队吊儿郎当的美国大兵偶然知道了德军在一个小镇银行里存放着等待转运的14000根金条,遂决定自己组成一支夺宝部队,冒险穿越战线去抢这批金条。
为了金子大家都非常起劲,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年轻时还是很帅的。
在黄灿灿地金条诱惑下,早已厌烦了战斗的基层士官和大兵们对这样的冒险一呼百应,踊跃加入。这支奇妙的队伍获得了军需部门的武器补充,搞到了将军桌上的航空侦察照片,还得到了三辆“谢尔曼”坦克的支援和炮兵部队的火力掩护,遇到河流时甚至说动了工程兵部队帮助建起了浮桥,最终甚至是直接说服守卫银行的德国“虎”式坦克乘员,用88毫米坦克炮轰开了金库大门,两国士兵一起瓜分了金条,满载而归。
片中的虎式坦克由南斯拉夫的T-34坦克改装而来,最后帮助美军轰开了金库大门。
片中穿着各种奇装异服的大兵们,搭乘着装着大喇叭放着美式乡村音乐摇摇晃晃行驶的“谢尔曼”坦克,为了黄金梦脱离己方战线勇往直前,轻松写意是否只是一场郊游,而这一系列动作使官僚的美国将军们终于发现自己的士兵竟然已经突破了德军防线。
吊儿郎当的美军坦克部队。
在漫画英雄和搞笑情节背后,该片却有着军事片应有的严肃考证,特别是武器装备和战术应用上,很下了一番功夫,可以说是可圈可点。该片是少有的美国与南斯拉夫合拍影片,除了欧洲特有的风景和城市外,为了重现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南斯拉夫军方出动了大批战后获得的美援装备,包括M4“谢尔曼”坦克、M8“灰狗”装甲侦察车、T19半履带自行榴弹炮、M5高速装甲牵引车、还有舟桥部队的全套架桥设备,而苏制T-34中型坦克在造型师精心打造下重现了“虎”式坦克的威猛。轻武器方面由于南斯拉夫是二战抗德重要战场,战后又获得了东西方共同援助,因此“汤姆逊”冲锋枪、MG42通用机枪等名枪自然要多少有多少。
《凯利和他的英雄们》中有喜剧电影中少有的精彩战争场面。
回看这部老电影,会发现很多新时期战争电影中都有该片的身影。比如小镇钟楼上的美军狙击手角色,就在《拯救大兵瑞恩》片中重现;再如“谢尔曼”坦克车灯上的德国钢盔,也在《狂怒》片中的主角“谢尔曼”坦克上出现;还有“谢尔曼”坦克在小巷中击毁无法掉头的“虎”式坦克的桥段,在日本动漫《少女与战车》中重新演绎,可见一些经典影片对后世的影响。
老戏骨特利·萨瓦拉斯在《凯利和他的英雄们》中有精彩出演。
二战是美国战争喜剧电影不可回避的选材,《冒牌将军》(1958年)、《粉红色潜水艇》(1959年)、《哈利·弗里格的秘密战争》(1968年)、《你逃我也逃》(1983年)、《丘吉尔的好莱坞生涯》(2004年)等经典成出不穷。
《丘吉尔的好莱坞生涯》是美国战争喜剧在新世纪的代表作。
即使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巨匠也曾经在1979年拍摄过一部名为《1941》的战争喜剧,讲的是日本潜艇“伊19”号准备进攻洛杉矶好莱坞的搞笑故事,但结果是票房评论双差评。
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年轻时也拍过战争喜剧片《1941》。
正如美国电影的高产,美国反映战后故事的战争喜剧电影也是繁花似锦,数量众多,其中既有大制作,也有小成本,并且基本涵盖了各军兵种。比如讲陆战的有《金牌天兵》(1994年)、《三脚猫部队》(2007年)、《热带惊雷》(2008年),讲空战的有《反斗神鹰》(1991年)、《飞向太阳》(1992年),讲海战的有《潜艇总动员》(1996年)等,都能够让观影者笑口常开。
美国海战喜剧片《潜艇总动员》,什么也不说,看这个波涛汹涌就够了。
三、绅士体——英国战争喜剧电影
与美国的电影创作环境相比,战后待兴的英国的确无法可及。美国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优厚的物质条件,以及他们骨子里的自由主义精神使得他们敢于“玩”电影。而英国电影更注重的还是他们的文化气质,战争喜剧电影也是如此,永远笔挺的军姿、军官手中的拐杖、一本正经的搞笑等,一直是英国战争喜剧的内在元素。
英国的战争喜剧电影并不多,而有关二战的题材则一直是这方面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1年出品的《伤兵突击队》(又称《 闯关四人组》)讲述了二战期间四名受伤的英军军官在疗养院中不堪忍受纳粹远程大炮的轰击,便悄悄溜出医院,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德军占领下的法国,在一串嬉笑怒骂中炸毁了德军隐藏在隧道中的远程大炮。
英国战争喜剧《伤兵突击队》。
大战结束后,为了保护本国电影,英国政府规定美国影片在英国所得利润必须留出相对比例向英国制片业投资,因此还出现了美方控制的“英国片”,比如著名的《桂河大桥》(1957年)。战争喜剧中也有这样的例子。1971年, 导演诺曼·科恩推出了战争喜剧电影《老爸上战场》,片中讲述英国海边小镇刻板的银行经理梅因沃林想去参加地方志愿军,但年老的他被招兵站的人拒绝了。为此,老绅士梅因沃林集结了镇上一群热情高涨想参军的老头组成了老人志愿军,开动脑筋武装自己,还拆掉了家里的浴缸研发反潜装置。一个个老态龙钟却憨态可掬的老头们英勇无畏,成功过瓦解了三名德军间谍的破坏,赢得了镇上居民的尊重和爱戴。该片非常成功,2016年翻拍了新版的《老爸上战场》。
2016版《老爸上战场》首映礼上,凯瑟琳·泽塔-琼斯美得不可方物。
2002年,约翰∙亨德森执导的英国电影《龙虎奇兵》(又名《牙医上战场》)继续延续了《老爸上战场》的风格。片中讲述一直在大后方基地里的一名老上士和一名年轻军队牙医,在看到前线的纪录片后决定去炸掉德国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耐森诺”号战列巡洋舰,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
在火车站两人将自己的工资袋寄给了丘吉尔,并表示自己将打到法国。在火车上两人躲过了军警的检查,在英吉利海峡边搞到了一艘渔船顺利到达法国。这两名只有2把手枪和一些手榴弹的英国士兵歪打误撞发现了一个海峡雷达站,经过一番秘密潜入炸毁了雷达天线和设备站。
在回英国的路上渔船没油还遭遇了水雷,最后爆炸后被英军救起当做是间谍,送上了军事法庭。法官绝不相信什么打到法国的胡言乱语,在要宣判的时候丘吉尔的参谋长来到了法庭证实了两人的英雄壮举,不过一句“他们没有炸毁设备控制间,他们炸的是德国人的厨房”,让观众开怀大笑。
英国喜剧电影《牙医上战场》。
近年来,英国真人战争喜剧电影出品不多,反而在动画电影方面多有出彩。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战鸽特工队》(2005年),是导演加里·查普曼的力作,讲述一群鸽子的反法西斯战争。再如导演爱德华·麦克亨利与罗里·麦克亨利执导布偶动画电影 《怀特霍尔街上的长统靴》(2010年),片中的演员都是12寸兵人和女性芭比娃娃,讲述纳粹空军元帅戈林、宣传部长戈培尔、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想出了一条绝妙计策,挖一条穿越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直接攻下伦敦!而一群村民却担当起了阻挡纳粹的最后防线。
全由人偶参演的英国战争喜剧片《怀特霍尔街上的长统靴》。
四、演义体——中国战争喜剧电影
中国喜剧电影由来已久,八一厂也拍摄过不少描写军事题材或军人相关的喜剧电影,比如1962年的《哥俩好》等影片,在老一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影片属于喜剧片,但描写的多是和平年代的军人生活,并不是真正的喜剧电影。
与此同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拍摄了一大批描写抗日战争的正剧,或者叫军教片,这些影片反而“笑”声不断,“笑”点频出,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当年敌我双方作战方式表现地淋漓尽致。最著名的当然是《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等,胖翻译官吃西瓜、屎粑粑地雷、横着拿枪的日本兵……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当然,从艺术构思来看,这些影片虽然带有喜剧元素,但却不是喜剧思维,而是特定历史时期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推崇的“抒情的革命正剧”,是一种“神话”式、“演义”式的艺术。
《地道战》、《地雷战》等儿时经典虽有喜剧元素,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正剧。
而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喜剧电影在中国诞生相对较晚,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民族心理有关,特别是八年抗战留下的民族仇恨情绪难以消除,喜剧化的抗日战争影片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这与战后法国战争喜剧电影发展有所类似。另一方,中国文艺界长期遵守“文以载道”的创作原则,凸显娱乐性的电影品种发展较慢。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思潮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一批具有喜剧思维、喜剧精神、喜剧技巧的战争喜剧电影应运而生。第一部接近西方喜剧意义的国产战争喜剧电影是《三毛从军记》(1992年),也是到目前最为出色的战争喜剧电影。在中国,大部分喜剧效果是依赖于编剧的台词设置和演员的台词气韵,是一种语言的制胜,其依赖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
《三毛从军记》可以说是中国难得的优秀的战争喜剧。
而《三毛从军记》部分放弃了语言优势,效仿西方喜剧电影技巧设计,加大了表演的戏份。比如在表现国民党滑稽军训时,把一群鸭子左右奔跑的画面和列队表演的镜头剪辑成隐喻蒙太奇,将国民党的列队军训看成是一群鸭子的奔跑。 长官在挖战壕时要求多挖一尺,战斗中垫着凳子开枪,撤退时候将板凳一起带走,等日军占领战壕时陷入深沟无法利用,又展现了当时作战指挥者的睿智。此外,片中还体现了对岳武穆精神的追求,从小看演义听演义长大的中国孩子,从根子上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三毛觉得他就是无数岳武穆中的一个”。
事实也证明了,大敌当前下,中华民族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英雄,哪怕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
贾林饰演的三毛与漫画中的一样传神。
类似的影片还有《鬼子来了》、《斗牛》、《举起手来》、《追击阿波丸》等几部影片,但总体上来说,国产优秀战争喜剧电影还不多。
喜剧电影《举起手来》系列,说实话中国战争喜剧电影发展较慢,这与民族心理有关,特别是八年抗战留下的民族仇恨情绪难以消除,喜剧化的抗日战争影片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建国后的其他战争也是如此。
五、结语
除了上述介绍的战争喜剧电影外,其他各国也有不少有意思的电影,比如捷克的《好兵帅克》(1957年)、《别逼我开炮》(1998年)、波兰的《我如何引发了二战》(1970年)、意大利的《意大利式战争》(1966年)、韩国的《欢迎来到东莫村》(2005年)等,可以在国庆节预留的时间里给大家留下笑声一片!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微信公众号后台超过了48小时,回复不了留言。公众号不能主动向某关注者发起聊天。有事可联系微信:q55555p2010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