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韩信并没断子绝孙,一支血脉多年后复活,献一大片地,满嘴广东话

2017-12-19 历史真相揭秘

点手指上面  欣赏最精彩内容

说起韩信,大家都认为他是一员优秀的军事将领,也是国之宝器。他将王侯将相这四个职业都做了一遍,就差当皇帝了。刘邦觉得韩信不可能不想做皇帝,从职业体验的角度而言,他也应该想体验一把,所以在他还没这个想法的时候,就把他给杀了。韩信一去,大汉就再也没有能够威胁到汉室的人了,这对刘氏皇族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中国而言并非好事,因为要找到像韩信这样的战略家是不容易的,韩信的死,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损失。韩信的战略主要是以谋定后动为中心的,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军事将领,后世也很少有能出其右的人物。



韩信因“谋反”被诛杀,不过对他的后代却没赶尽杀绝,那么他的后代去哪里了呢?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无情杀害,他家的三代亲属全部被推上了法场,他是不是就没有后代了呢?韩信的小儿子侥幸躲过一劫,韩信被加上谋反罪名的时候,他才只有三岁,在门客那里。因为韩信养了很多门客,有人对他感情深重,知道他将遭遇不幸,就将他的小儿子藏起来了。等这个事情过去后,门客将韩信的小儿子送到萧何府邸,虽然有点冒险,但这是唯一能救他的法子。



萧何曾经月下追韩信,如果不是他巧舌如簧,韩信就没有后来的身首异处,而韩信对他的信任,也让他愧疚不已。所以他没选择杀掉这个孩子,而是把他救了下来。不过放在他身边毕竟不方便,他就写信给南越王赵佗,让他收养。南越是中原鞭长莫及的地方,中原政权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南越找人,所以韩信的儿子在那里是最安全的,即使刘邦要去找,也得问问南越王同不同意,这事是很棘手的,而且南越太能打,中原不可能为了一个孩子,就出兵南越。孩子送出去了,刘邦却又怀疑了。



刘邦不知道哪根筋抽了,开始怀疑萧何,就派人监视萧何府邸,萧何在整整两年的时间内,都包围在恐怖、压抑的氛围中,直到他去世,刘邦才放松了监视。在刘邦手下做臣子,真是九死一生。人们常说薄唇的男人薄情寡义,刘邦不知道是不是薄唇,但真的很薄情寡义,丝毫不念旧日的恩情。萧何,韩信哪个有好下场?就张良及时退了,才没落得被杀的下场。韩信的幼子得到赵佗的帮助,赵佗很同情韩信,跟萧何关系也好,所以对幼子照顾有加,他一直居住在皇宫里。后来随着越南历史的变迁,韩信的后裔住在广东一代,开枝散叶,繁衍下来。



明朝的一本名叫《樵书》的书记载到,广东有韦土官,这些人就是韩信的后裔。赵佗是一个乱世枭雄,但是跟刘邦不同的是,他非常重情义,后人也记载了这个故事,来纪念赵佗的重情重义,这个故事被刻在一个鼎上。



隋唐时期,中国再一次统一起来,广东的韦氏开始被朝廷承认,朝廷让韦氏后裔做了当地的刺史,也就相当于小诸侯。韦氏的强盛说明他们有祖先韩信的血脉,确实有能力,也说明他们在广东势力之大,根基之牢固。在唐朝,韦氏还差点遭遇一场灭顶之灾,当时朝廷查抄了他们家族,抓了一些人,不过后来他们被证明是冤枉的,这才没沦落到全家被杀的地步。然后继续开枝散叶,很快又繁衍起来。



宋朝时期,韦氏发展成一个豪族,他们牢记着自己的汉人的后裔,所以没有裂土为王,而是主动将大片领土交给宋朝。宋朝大悦,在这里设置了州县,当然长官还是韦氏族人。韦氏在天下乱套的时候,曾经自立为王,说自己是中越王,不过那时中原很乱,人人都说自己是王,所以也就谈不上叛乱。当中国统一的时候,他们又是忠心耿耿的臣子。后来他们由广东迁徙到贵州,经过朝廷首肯在贵州也成为当地的士官。



在中国古代,远离中原的地方大都靠本地的士族来维持,朝廷鞭长莫及,交通不方便,不像现在有飞机,有动车,还有手机通讯,古代传达政令非常麻烦,这就导致偏远地区政令不通,而像韦氏这样的家族,就在那里当个“土皇帝”。明清时期,整个广东、贵族、广西都是韦氏的势力范围,他们的子孙后代太多了,多得难以计算,这是韩信没想到的。很多人将韦改为“韩”姓,他们说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豪,如果韩信在天有知,想必会感到欣慰。



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时韩信急流勇退,到偏远地方当个“土皇帝”,那也逍遥快活。韩信的弱点是当断不断,太过牵扯,要么就在此之前杀了刘邦自立为王,要么就赶紧逃之夭夭,他举棋不定,最终害了自己,想来十分痛心。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