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三国中五虎将之一,人气最高的三国英雄晚年却被刘备当作诱饵使用

2018-04-02 历史真相揭秘

他即没有关羽那样孤傲,也没有张飞那样暴躁。他性格谦虚平和,忠勇而沉稳。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样貌俊美,在《三国演义》这个小说中是这样描写他形象的:“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他就是那个人们都向往的英雄,常山赵子龙!赵云曾大战长坂坡,单骑救主,也曾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进西川赵云收取桂阳。所以不管是演义还是正史,赵云都可以说是蜀汉名将,但到了晚年,却被诸葛亮当作诱饵使用,是在令人感到悲哀。



公元228年,诸葛亮进行了第一次北伐,让赵云、邓芝兵出斜谷,作为诱饵,来牵制魏军主力。当时魏军的统帅是名将曹真,曹真得到蜀军进犯的消息,连忙率领军队据守郿县,对赵云军进行防守。当曹真军队镇守斜谷时,诸葛亮才率领蜀军主力,开往祁山,逼降陇右三郡,使得魏国朝廷震动。魏明帝曹睿亲自镇守长安,命张郃出陇右,前去退敌。张郃在街亭击败参军马谡,曹真率领大军返回陇右,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而赵云军因为街亭战败,底细被魏军知晓,这才发生了箕谷之战。



箕谷之战,《三国志·魏志》没有提及,《三国志·蜀志》在《赵云传》提到了,但没有战役发生的细节。因此,我们不好随意推断箕谷之战战斗经过。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对箕谷之战的正面描述,来了解该战役。《赵云传》说道:“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而《汉晋春秋》则提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不管赵云军与曹真军的军事实力对比,先说赵云军确实战败,但赵云能够及时改变部署,从而把军队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正史写作手法,一向是为尊者讳,也就是说诸葛亮的疑兵之计起到了作用,为了遮掩魏国的失误,箕谷之战在《魏志》中就没有被提到。再来说“兵弱敌强”和“皆多于贼”的矛盾,在说矛盾之前,先来判断《汉晋春秋》这本书的真实性。《汉晋春秋》的作者是习凿齿,裴松之在《三国志》中引注了《汉晋春秋》,但他认为“疑习氏之言为不审也”,“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意思是习凿齿治学不严谨,使《汉晋春秋》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所以,“兵弱敌强”比“皆多于贼”要有采纳性。如果“皆多于贼”具有真实性,“兵弱敌强”和“皆多于贼”又存在联系,为什么呢?喜欢看电视的朋友会熟悉“老弱病残”这个词,熟悉三国的朋友会知道“屯田”这个词,而“老弱病残”和“屯田”兵战斗力不强,所以“兵弱敌强”就很好理解了。其实,如果赵云带领的是“老弱病残”或者“屯田”兵,那么诸葛亮就不会信誓旦旦的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箕谷赵云军战斗力本来就比魏军低,再重述“多于贼”有什么意义?因此,小编在这个地方对《汉晋春秋》的写法表示怀疑。

在蜀汉的两路大军中,诸葛亮军在撤退过程中,“兵将不复相录”,而赵云军在撤退过程中,“兵将初不相失”,所以诸葛亮对赵云一番称赞,并赏赐财物。赵云表示,大军战败,不能享受财物,愿意把财物分赏给大军。这个故事既体现出赵云品德高尚,又能侧面推敲出赵云的军事才能。既然提到赵云的军事才能,那么赵云在箕谷之战中表现如何?



有关文献提到斜谷道中的栈道被焚,估计这是赵云的阻兵之计。也就是赵云在曹真军攻势面前败下阵来,为了保存实力,就烧毁了栈道,也就是说箕谷之战中,赵云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了通过焚烧栈道来抵挡军队上。而栈道的焚毁,虽然保证了汉中的安稳,但对后期带来了很大麻烦。一是蜀汉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来修复栈道,二是蜀军的军事行动受到限制,因此当年年底发生了陈仓之战。总体上讲,栈道的焚毁利大于弊,体现了赵云的大局意识。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同年,诸葛亮再次北伐赵云就没去,可能是病了,因为第三次北伐也就是公元229年,赵云去世。所以赵云就参加了一次北伐,还是失败的。因此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赵云的最后一战!相信这在赵云心中也是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其实,从第一次北伐赵云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到,英雄迟暮的赵云,依然在尽一己之力保全蜀汉的将士,保全蜀汉的实力,完全不输给当时的年轻人,可惜诸葛亮用人手段不及刘备万分之一,让一代英豪的最后一战如此结束,让人唏嘘不已。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