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编纂场景 | 编辑人员如何运用智能技术提升“幸福感”?
出版过程中,编辑作为出版活动的组织者、出版物的发现者和培育加工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冠疫情以来,编辑人员远程办公和数字化看稿的需求激增,利用技术将工作流程信息化、通过互联网连接各出版环节,成为保证编辑效率的“硬支撑”。
作为面向出版单位的“数字化生产流程解决方案”,方正书畅协同编纂系统为作者、编辑、排版、校对等人员提供统一的数字化生产平台,能够提升编辑获得感、为编辑赋能。接下来,我们将从实际场景切入,看协同编纂系统为编辑角色带来了哪些价值与改变?
质量控制节点前移
提升编前稿件质量
数字化图书生产流程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就在于编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传统图书出版采用“三审三校一通读”流程,方正书畅协同编纂系统中在该流程之前增加了稿件预审流程,出版社启动稿件加工之前,在稿件的预审环节利用智能审校工具解决掉稿件的大部分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齐清定”。
增加预审环节,审稿效率提高
科学出版社教育与心理分社已对方正书畅协同编纂系统中智能审校工具常态化应用,通过增加预审环节将“质量控制节点前移”,当前该社平均每月审稿约1600余份。
应用审校工具,稿件规范程度提升
该社通过使用方正智能审校进行格式差错检查、图表的逻辑检查及上下文的查重,从终审的角度来看,稿件字词标点差错率降低、图表标题的规范程度有较大提升。目前,该社已要求初审和付印样都需要“用方正智能审校过一遍”。
图1 科学出版社教育与心理分社使用体验
减少誊抄错误
助力编辑减负增效
传统的图书编辑加工模式中,作者向策划编辑提交电子原稿后,一般由策划编辑将稿件整理好打印,或交由排版部门进行稿件初排,初排后再由编辑进行稿件加工。其后再进入到出版社加工流程。整个加工过程,三审、排版、校对、作者校样等工作仍然都在纸稿上进行。
方正书畅协同编纂系统通过“无纸化”审读流程避免了编辑写、排版排、校对校的循环路径——
编辑在电子稿中完成内容增、删、改
首先,编辑直接在电子稿中完成文字内容的增、删、改,避免传统纸样加工的标注模式所导致的在排版环节中经过内容抄誊引起的差错问题,降低了对经验丰富排版人员的依赖性。其次,利用电子化审稿,稿件中的重复性内容更加容易处理,避免了传统纸样中的漏改等问题。
审校工具辅助编辑提升稿件加工效率
利用协同编纂系统中所集成的方正智能辅助审校系统,能够有效检测大纲、图表序号、内容等方面的常见问题,解决基本的错别字、字词重复、标点符号等类型错误,使加工编辑减少在处理低级错误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更集中于内容的润饰、知识的核查。
图2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利用协同编纂系统进行数字化生产应用模式
消除隔阂
让编辑与作者默契十足
图书的作者非常严谨,正式交稿前往往自己会对稿件精心编排,形成版式较为美观的原稿。在传统图书生产流程中,作者看样一般在一校或者二校环节,作者所交来的稿件已经过编辑的修改以及重新排版。此时由于作者对图书出版流程不了解,会发现自己做的很多排版工作没有体现,“难免对编辑会有些意见”。
第一时间自动排版,生成图书预览
出版社在应用方正书畅协同编纂系统以后,编辑能够在来稿第一时间利用自动排版功能快速生成图书样本,在稿件正式加工前就能与作者确认成书的基本效果。同时,通过对成书的预览,也间接地能够促使作者在内容上用心,提前调整稿件内容及结构,避免在出版社发稿后再进行大删大改。
为作者提供稿件错误清单,精准处理问题
此外,编辑可利用智能审校为作者提供稿件中明显的错误清单,让作者处理的问题也更加精准,利用这些手段,编辑可与作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3 编辑通过自动排版云服务可快速进行图书版式预览
精打细算
辅助编辑更精确“控制成本”
伴随着出版市场竞争的加剧,图书成本核算管理成为增强出版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策划编辑需要从纸张材料、定价、印刷数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最经济的成本和最合理的定价、出版数量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促进图书销售。
自动排版,辅助编辑精确评估排版费用
在方正书畅协同编纂系统中,策划编辑可利用不同开本的图书模板进行自动排版,根据排版结果快速实现对所排图书印张成本的评估。
传统版面评估模式中,编辑往往通过正文的字号、行距估算,对图书的扉页、版权页、前言、目录、标题通常根据经验进行评估,如在正文的基础上增加10%-15%的版面,通过协同编纂系统中的自动排版模块,能够进行更为精确的印张评估以及排版费用的预算。
方正书畅协同编纂系统,为每一类角色提供场景化服务。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字加工技术,辅助进行稿件整理、加工、校对、排版,同时支持输出不同形态的产品,下期将重点介绍该系统在多元产品发布制作上的价值。
ps:了解更多“方正书畅协同编纂系统”内容,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后“阅读原文”观看视频版解读~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