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偏见 | 你离偏见有多近?

马万平 靠谱心理 2023-05-25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受疫情影响,恍然间大半年过去了。不知道疫情期间你还好吗?身居北京的我,年初听说武汉封城了,果断放弃离京,和小伙伴们共同战“疫”。经过大家大半年的努力,外出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听着虫鸣鸟叫、闻着花香缕缕、看着蓝天白云,那种久违的幸福感让人无法言表。

本来还美滋滋地计划端午节回家探望一下小一年未见的父母,再次遇到疫情,只能继续踏实在北京战“疫”,顺便和你唠唠嗑。有人说2020年很魔幻,也有人说想重启2020年,那你是怎么看的呢?
这六个月以来,眼瞅着国内外疫情的变化,经历过焦虑、恐惧、愤怒、哀伤、感动……面对应激事件,在错综复杂的情绪面前,在不明真相的争吵讨论中,你曾有过偏见吗?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偏见”这个话题。

你曾经被偏见过吗?

反正我被偏见过,而且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你们山西人不是都爱喝醋吗?你都不爱吃醋一点也不像山西人。你们大同不是产煤吗?你咋不黑呢。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啥用?不会读傻了吧。也许这种问法是别人与你寒暄打趣的一种的方式,但确实让我不知道如何回复。对此,我只能哈哈哈一笑了之。
拜托,都0202年了,我们还能一起愉快地聊天玩耍嘛。尊重多元文化,求同存异懂不!如果你也曾被偏见过,欢迎在评论区吐槽分享。相信我,绝对减压!

偏见是个什么东东?

偏见一般是指在没有实际接触或深入客观了解的前提下进行预先判断的结果。对偏见的争论往往聚焦在不同人对“客观事实”的认知上。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提出过一个“个人构念”理论,意思是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形成自己的观念,每个人就是按照自己的这套观念模型来理解和预测周围的世界。当遇到相同或类似场景时,脑海里就会调出以往的经验来做出判断,可是当认知能力很低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于单一,且不正确,而自己却误以为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观点。

偏见大多是由看待他人或事物的角度不全面,而产生的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带来的偏见是不是让你想起了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太多”。当然了,这是我的个人偏见,不要打我呀!可以留言吐槽我,哈哈哈!

偏见能完全避免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的社会中。社会心理学中,偏见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成见,是一种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的负向态度。
而耶鲁大学心理学、认知科学教授Paul Bloom认为,偏见可能是件好事。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偏见是如何运作的——这样就能在它出错时,提出更好的应对方式。
“如果没有偏见的帮助,我们没有办法对任何新鲜事物做出正确的猜测,我们将无法生存。”你瞧,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偏见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
看来,偏见也是把双刃剑哟!尽可能保持客观理性的同时,持续对自己的“偏见”进行修正可能是你接受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
小彩蛋



最近受北京疫情影响,我所在小区处于高风险管控地区。目前只能通过网络关注一下外界的消息,听说北京疫情后,有些居住北京的人因工作或其它原因前往外地,他们遇到了和年初其它地方不待见武汉人的类似遭遇。其实病毒才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和哪儿的人,哪个地区有什么关系呢?这疫情都大半年了,在国家的引导下,全民积极抗疫,但偏见确实一直存在。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认知的逐步完善,你我的偏见会越来越理性客观。





作者:马万平,一个靠谱的斜杠心理咨询师
编辑:刘祎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靠谱心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微信号:stesschina)联系以获得许可,欢迎分享。

推 荐 阅 读



亲密关系 | 亲密关系中的“追”与“逃”

人性 | 我们与恶的距离

安全感 |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成长 | 性格能改变吗?

边界 | 生活中的防御之“营造你的心理空间”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在看】吧,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