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度内疚竟然是自恋的一种表现?

NightCaroline 靠谱心理 2023-05-25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01


提起自恋,你也许会想到一张趾高气扬的面孔、和居高临下的语气。
有些人的自恋很明显,是把所有的好都指向自我。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三十岁,不论谈什么事情,瞬间都能转移在她身上。吃饭聊创业,她能立刻转移话题,开始讲自己创业上的业绩。
如果谈业务,她总是说自己在视听语言领域里做出的突出贡献。口气真的丝毫不夸张地说,像是按照获得诺奖的领奖词准备的。

我们都说她是典型的“高度自恋型人格”,他们总是有一种全世界就他最厉害,没了他地球就不转了的感觉。
但是,这种感觉也可能以另一种相反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他们会把不好的品质、所有的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
“我们的项目没有成功,肯定是因为我的提案不够好。”
“一切都是因为我搞砸了,我拖后腿了。”
……
可能一开始你会想安慰他,照顾他的感受,甚至觉得这个人非常有责任感,照顾团队里的每个人。
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在揽过所有过错的同时,也夺取了其他所有人的努力和价值。
比如,项目失败可能有许多原因,也许是一个团队的责任,但他却全都怪到自己身上,完全无视其他人的付出,也剥夺了其他人的独立性。
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没有我,你们什么都不是,你们的付出都是没有意义的,我才是最重要的,我才是决定整个事情走向的关键。”

表面上,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苛,经常自责,鞭策自己。但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反向双标的背后,是一种傲慢。
类似于:“你考60就不错啦……但是我?哦我不行,我得考90”的傲慢。
这种自恋者认为自己其实优于别人,所以对自己预期更高,要求也更加严格。而其他人并没有我这么重要,所以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02

早在1991年,Paul Wink教授在社会心理学的顶尖杂志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上发表了一篇名叫《自恋的两面性》的文章,就研究了自恋的另一幅面孔。
研究中把自恋分为了两个维度:自大表现型和脆弱敏感型
两者都表现出自负、自我沉醉和无视他人的特点,但是前者表现的更加外向,更追求他人的敬仰和尊重
而后者却表现出一种缺乏安全感、过于敏感、自我防御的焦虑情绪
也就是说,比起那些自大表现型的人,脆弱敏感型的自恋者更加难以接受失败
他们更加在意别人的评价,非常容易感到被威胁。因此,当他们面临失败时,习惯归因到自己身上,并且极度地贬低自我价值。

然而,过度自责与自省是不同的。
拥有健康自恋的人在面对挫折时,可以承受负面情绪,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晰稳定的认知。他们能够适度地自我欣赏,也能接受自己的局限,并不会想成为十全十美的人。
他们在自省时会想:“我的能力暂时还无法胜任这项任务,但这没关系。”
但拥有不健康自恋的人,就会期待自己是全能的神。他们在遇到挫折后,会感到非常内疚、怕别人攻击,也因为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能力、没有获得他人赞美而感到内心受挫,然后陷入自责的无尽循环。


03


那么,如果你发现自己也经常被过度的内疚困扰,该怎么办?
首先,你需要参照上面的标准,辨别自己是不是属于“不健康自恋人格”
事实上,不健康自恋者所念念不忘的那些事,往往都包含着放大和夸张自己责任的部分。为此,你可以先从练习下面的方法开始:
第一,回想让你过度内疚的事件,尽可能地去回忆整件事的细节,不只是从你的角度出发,也试着从对方,以及第三者的角度出发
慢慢回忆你对于自己在本次事件中不满的几个点,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事本身。
很有可能是你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自己不满的地方。
在一个事件中,导致进程和结果的因素不可能是单一的。
事件中的各方、以及环境和时间的因素,都会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个回想也是为了让你理解,事情会变成这样,有你不能掌控的原因。
要接受“不能掌控”这个事实——要知道,有时过度的自责只是对于“其实我没有绝对控制力”这个事实的逃避。
第二,除了“不能掌控”以外,你还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自己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真心诚意地对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件事感到歉疚,我们或许应该做一些能够补救的措施,而不是一味精神上的内疚。
第三,当你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内疚中无法自拔时,或许应该试试和他人分享一下你的内疚感,听听他们的反馈
如果他们觉得“你太夸张了吧,这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那可能就意味着是它真的不值得你如此的内疚。
所以,只有懂得与现实妥协、认清自己的不完美、知道何时该放过自己,才能找到解决“不健康自恋人格”的终极办法。
要知道这个世界虽然残酷,但比它更残酷的就是自己都无法认识自己!



作者:NightCaroline,央视春晚供稿人,江苏文艺出版社主编,签约德瑞姆心理、京师博仁、干货帮、教育一读等20家大型公众号,写有多篇百万+爆文被视觉志,京东图书等大号转载。

编辑:刘祎
* 文中插画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靠谱心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微信号:stesschina)联系以获得许可,欢迎分享。




往期回顾

/人际关系

马思纯抑郁背后,我看到了成年人最温暖的一幕......

/职场加油站

职场霸凌 | “打工人”除了996还要警惕什么?


/自我成长

立Flag总打脸,改变为什么这么难?

/心理科普

你有FOMO的心理困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