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安克雷奇举行。会谈结束后,在第一场会谈开始阶段的“美式双标”又一次刷新了人们对美国的认知,也让“双标”一词再一次成为“热词”。
“双标”是双重标准的简称,形容人们在对待性质相同的事物(件)时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一般被认为象征缺乏公允性。但就人来说,“双标”一直作为一种习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老师正在讲课,看到两个学生枕着书睡觉,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一个是差生。教师把那个差生拉起来骂道:“你这个不思上进的家伙,一看书就睡觉,你看人家连睡觉也在看书。”
还有我们熟悉的“爱屋及乌”、“恶其余胥”,都能明显的看到“双标”的存在,乌鸦通常被看做“不详”,但因为喜欢这个人,连屋上的乌鸦都会喜爱,古人的“双标”也是赤裸裸的了。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种效应在“追星族”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对一些所谓“脑残粉”来说,只要是自己“爱豆”相关的,都是“美好”的,只要是对立的,都是“邪恶”的。除了“晕轮效应”引起的“归因偏差”会造成“常规性双标”,“利己主义归因偏差”也是造成“双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指人们有一种居功自赏而避免对失败负责的倾向。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说白了,就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就像西方媒体对冲击政府机构的报道,在香港评价为“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在美国就变成了“暴动”,同相似的事项、相同的性质、同样的人来评价,确是截然不同的评论。对个人来讲也是一样,就像《阅微草堂笔记》里记录的这个故事:
“天津某孝廉,与数友郊外踏青。皆少年轻薄。见柳荫中少妇骑驴过,欺其无伴,邀众逐其后,嫚语调谑。少妇殊不答,鞭驴疾行。有两三人先追及,少妇忽下驴软语,意似相悦。俄某与三四人追及,审视,正其妻也。但妻不解骑,是日亦无由至郊外。且疑且怒,近前诃之,妻嬉笑如故。某愤气潮涌,奋掌欲掴其面。妻忽飞跨驴背,别换一形,以鞭指某数曰:“见他人之妇,则狎亵百端;见是己妇,则恚恨如是。尔读圣贤书,一恕字尚不能解,何以挂名桂籍耶?”数讫,径行。某色如死灰,殆僵立道左,不能去。竟不知是何魅也。
”“见他人之妇,则狎亵百端;见是己妇,则恚恨如是。”
就像我们日常碰到的,只要“事不关己”,就会“高高挂起”,但当碰触到自己的利益时,则马上变换另一幅嘴脸,如此种种并不鲜见,“双标”因“利己”而如此如常。
就像“键盘侠”,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怼天怼地怼空气”,好像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但实际情况呢,我想大部分应该都是“见光死”吧。“双标”除了让别人觉得讨厌外,“双标”会导致人格发展失衡,在“双标”之间产生冲突,进而影响个人成长。“双标”是个体子人格冲突的表现,就像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上说的“一个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而“双标”会直接让我们在主人格之外形成新的子人格,若与主人格的认知偏差过大,就会形成冲突、导致人格发展失衡,进而影响个人成长。
对评价客体进行评价之前要尽量全面掌握客体信息,不要人云亦云,也应避免道听途说;
正确认知自己原有经验,评估旧有经验对当前评价的影响,去除倾向性经验影响;
客观认识他人评价信息,避免义气性争论。
总而言之,“双标”很常见,也很难彻底避免,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有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情感判断、价值趋向;人与人之不同多归结于不同的体检、经验造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这也是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源泉。所以,“双标”并不可怕,也无需过度解读,只要不触犯法律、不妨碍他人,还能让你心情愉快、不断完善主人格,双标就“双标”好了,毕竟它是“人生不可避免之习”,习惯就好了。
作者:三仚儿
编辑:刘祎*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靠谱心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微信号:stesschina)联系以获得许可,欢迎分享。
往期回顾
/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 | 静心陪伴,守望“花开”
/职场加油站
提高工作效率太难了!《象与骑象人》的故事也许会让你有所启发......
/自我成长
过度内疚竟然是自恋的一种表现?
/心理科普
你有FOMO的心理困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