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男孩是爸爸生的,女孩是妈妈生的。昨天我的小姨在医院里生下了一个小弟弟,我才明白:原来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么,要爸爸干啥呢?
” 这是一名小学生的作文开头。她在文中说:
“
爸爸每天早出晚归,一回家就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他看到扫帚倒地也不会去扶一下。可他对我们说一定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时一点也不脸红。
” 在一个针对青少年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调查中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11.4%的人选择其他,仅有 13.0%的人表示是父亲。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50.9%);40.1%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31.8%的人认为是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德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福禄培尔曾经说过:父亲一句鼓励的话是孩子人生的一粒种子, 由此将生长出一棵开满芳香花朵、结满累累硕果的生命之树。中国人常说“父爱如山”,深沉而厚重。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当扮演领航灯塔的形象,而不是一言不发的缺席者。今年 68 岁的蔡笑晚有6个孩子,他以当父亲为事业,而且把这个事业做得很精彩。他的孩子,一个是硕士,五个是博士。他说:“教育不能靠运气,我的经验并非不可复制。我的三个关键词:早期教育、 培养励志、自学能力,都是可以复制的。”
父亲别无选择地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现在有些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贬损丈夫“窝囊、没本事”。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权威性没有了,榜样就倒塌了。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学习是观察学习。有教育意识的母亲应该在孩子面前尽量维护父亲的形象。100%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 99%的母亲为此操持而忙碌着。100%的孩子需要并渴望父亲的爱与教导,却只有1%的家庭意识到父教的重要性。父亲是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臂膀,父亲的爱,父亲的教导,将决定孩子的一生。无论是古代圣人的观点、现代名家的感悟还是科学研究都表明,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方面,虽然父母双方都会起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比母亲的作用要大很多。对于男孩,父亲的言行提供了直接的榜样;对于女孩,父亲与女儿的联结方式及影响效果也直接决定女孩性别角色和行为。父亲不仅是孩子性别认同的模板,也是孩子社会认同的榜样,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参照对象。对于男孩,他们会以父亲为标杆,通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强大、更优秀的父亲 而成长为男人;对于女孩,则会以父女关系为模板,会以父亲为原型,去寻找心目中理想的男友及未来的丈夫。与此同时,心理学家贝姆研究认为,双性化人的心理素质要比单性化人更好,沟通适应能力受欢迎程度都不一样,感情细腻又有力量,只有父母共同参与养育的家庭,才更有可能具备这种双性化人格。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人生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亲密性,一个是开放性,母亲在亲密性上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开放性上,父亲占有更大的优势。孩子的性格主要通过与父母的互动而逐渐塑造完成。在家庭游戏的互动,如家务劳动、外出旅游、生活体验、社会实践、协助父母工作等。父母在塑造孩子性格的过程中,双方传递的信息是大相径庭的。作为“阴”性的母亲,更多是让孩子学会爱、关心、体贴、温和、善良、同情、怜悯、宽容、隐忍;而最为“阳”性的父亲则更多是教会孩子责任、规则、合作、竞争、坚强、勇敢、热情、乐观、力量。父亲和孩子间形成的关系,在心理学上,不像母亲与孩子那样的依恋与被依恋的关系,而是一种唤醒关系,一种激活关系。这种激活关系诱发了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促生出目标、信心和勇气,促进了孩子的外向发展。而没有父亲的孩子往往害怕与外人交往,一般胆小、内向、信心不足。
父亲与孩子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孩子扩大社会活动范围,丰富孩子的社交内容,拓宽孩子的视野。同时,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父亲与他人之间融洽、平等、和谐的交往方式、原则和技能。这有助于孩子在进入学校和社会后,更懂得与人相处,学会更多的经验技巧,为走向成人世界,游刃有余地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父亲代表人类生活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世界,所以孩子长大以后,更愿意与父亲交流思想。父亲在家庭教育的功能在孩子的金钱观、交友观、婚恋观、家庭观、教育观、职业观、事业观、生命价值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都饱含着父亲思维意识及其行为模式底色。总之,父亲的角色不可替代。
要想父亲角色高效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首先需要强化父亲角色意识,增加父亲角色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角色的影响,男孩易变得女性化,女孩易依恋年长男性,或变得不信任甚至惧怕男性。所以要充分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要积极主动参与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坚决不要做甩手掌柜,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品质。同时,相比于母亲养育孩子时的中规中矩、墨守成规,父亲养育孩子时那些天马行空的新奇想法会时不时地展现出来。孩子也会不自觉地从中受到影响,逐渐变得爱动脑、爱思考。当然,父亲角色不做“甩手掌柜”,高效参与家庭教育,还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尤其是母亲角色的支持。“孩子的爸爸不会带孩子,还不如我自己做”,“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照看孩子”,“一天到晚什么也不干”……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抱怨。有人将中国式家庭概括为“缺失的父亲 + 焦虑的母亲 + 崩溃的孩子”。
在规矩上温和处理,给孩子们充分的爱与自由,让孩子在与父亲角色相处过程中没有压力,让孩子乐于与父亲角色相处。很多家长都觉得,一定要让孩子对父母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对父亲角色,这样教育才能有效果。但是事实恰恰相反:你对孩子越温和,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是积极。
在我国第一部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中就提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作为父亲,对孩子从小就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护,同时父子之间也要适当保持距离,做到亲密有间,威严有度,并不是一味让孩子惧怕父亲角色。沟通交流要在情感上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遇到麻烦和困难时,要善于与孩子沟通。美国心理学家格尔迪就曾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会成为子女一生最大的财富,让他们感受到总有那么一个人无条件地支持着自己,所以孩子才能更自信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职能和地位是母亲无法取代的,只有把母爱和父爱完美结合,才会使孩子在刚柔并济、和谐完整的环境中,在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中健康成长。
孙云晓《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
* 靠谱心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微信号:stesschina)联系以获得许可,欢迎分享。
投稿邮箱:contact@stres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