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身边的父母抱怨:
“我家孩子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每天都要缠着我问东问西的,烦死啦”,“我家也是,只要醒着,就要问个不停,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他都要问个遍”,“宝宝好奇心强,又好学,他问的问题,有时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如: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不要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阶段的表现,就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爱提问啦!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2至6、7岁),孩去还不能“去思维”,还不知道什么是逻辑性,只是根据触摸、闻等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因而总喜欢问“为什么?”。他们的认知会表现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们觉得向日葵会笑,小树会怕疼,特别是4岁左右的孩子更会如此。还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觉得事物就是自己想象样子,他还不会知道别人会有和他不同的观点,对某个物体,他认为是方的,那么他就认为所有的小朋友也都会认为它是方的,如果有一个小朋友认为是圆的,他们就会争论不休,去问父母。思维还缺乏守恒性,如把一块橡皮泥平均分成两份,他们不知道是相等的。思维有不可逆性,只会顺着想问题,不会反过来,有些事情总弄不懂。从孩子这个时期的认知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孩子喜欢提问是一件好事,是孩子思维活动的起点。好奇、好问,不满足一知半解,这是多么可贵啊!表明孩子开始关注除自我之外的事物,是成长的一种表现 。孩子开始摆脱对单纯生存的需要,开始注意到外界环境,这是迈向世界的第一步。父母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敢疑善疑、大胆思考、灵活思维的习惯,孩子不停地提出问题,是因为他有了觉察,已经不满足于对这个世界进行表面化的观察,孩子的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能力在悄悄萌芽,探索世界的欲望和能力在逐步提高。
提问是孩子抓在手里的一把钥匙,他想用此来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能够打开多少扇门,父母对于提问的态度很重要呦!如果不回避、不逃避,耐心启发、引导、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把钥匙很好用,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这把钥匙,反之,可能会丢掉它。父母积极、友善尊重、支持的态度会让孩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主动思考;而处理不当会让孩子羞于提问,归于内向,甚至有自闭倾向。 孩子的提问要不要回答?答案是肯定的。不管回答的方法和质量如何,只要孩子的提问得到反馈,都是一种激励,在下一次提出问题时会减少顾忌,就会更积极和主动。粗暴的打断和批评无论如何是不可取的。回答孩子的问题是否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这种操作看似是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实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可以先对孩子的提问做出肯定,“孩子真棒,这个问题都想到了!那么你能不能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呢?”引导孩子自己去想、或看书得到、或与小朋友一起探讨出来都可以,然后询问孩子的看法,询问不一定要得到孩子的答案,只是需要孩子有个自省的过程,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增长孩子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最后父母给出较明确的回答。或者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查找答案,这个过程是在向孩子传达一种求实好学的精神,也是在教孩子一种学习方法。另外,孩子的提问也不都有意义和都要寻求答案,那么如何应对孩子的问题就需要父母的智慧了,转移话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或者解释:它是一种可以吃的豆制品,不仅好吃,还很好玩呀,你可以用手摸摸感觉一下?总的来说,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有合适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就好了。有的孩子说;“妈妈,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能在家里玩吗?”其实这是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内心情绪表达,父母可以给他讲讲上幼儿园的乐趣就好啦。 还有的孩子,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该如何回应?父母只需在自己知识体系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讲清楚,还可以补一句“刚才的意思你明白了吗?给我解释一下好不好?”保证孩子真的认真听了,并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切忌敷衍。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很麻烦。小孩听懂多少大人的回答我们无法清楚了解,但认真的态度和敷衍的应付,孩子是非常能敏锐觉察的。认真回答对激发孩子思考有帮助,同时也是锻炼自己耐性的机会。不要给孩子“大了你就会明白”这类回答,这是父母对孩子好奇心和理解力极大的不尊重,同时也是父母本人懒惰的表现。即便把百度上你都不理解的文字念一遍,也不要说“给你讲你也不懂” 这种话。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对幼小心灵的理解。身为父母的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努力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会回答时,如:“为什么猫长嘴巴但不会说人话?”可以引导孩子翻开书来,他可能会被新的问题吸引,免去了我们为一个答不上来问题的苦恼。还可以用反问: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把它记下来,以便我们稍后再讨论” 等方式来回答。千万不要随便应对 “你怎么那么多问题啊?一边玩去!”孩子喜欢问为什么的时期,也是孩子思维发展扬帆启航的最佳时机,父母一定要合适引导,为他们全面健康成长助好力。
作者:作者:乔凤兰 | 北京市延庆区井庄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心理教师,199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认证GCDF生涯规划师,现参与12355—3心理志愿服务接线和北京市中小学网络心理防护工作;区心理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协会会员、家庭教育、心育讲师团成员;曾在《北京教育》、《京郊日报》发表文章10篇,承担多项心理课题;20余篇心理论文获奖。
* 靠谱心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微信号:stesschina)联系以获得许可,欢迎分享。
投稿邮箱:contact@stres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