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是买买买,我们买的究竟是什么?

NightCaroline 靠谱心理 2023-05-25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01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突然登上热搜榜:#小年轻抢盲盒,有人四个月花掉20万#。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类人群:包控、鞋控、化妆品控、文具控、文玩控、数码控……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员呢?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你确实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你是否曾经或正深陷其中,沦为数码奴、包奴、鞋奴、文玩奴、文具奴、化妆品奴……你是否希望改变这种“买买买”的行为,但又控制不住自己。

不论是“控”还是“奴”,这意味着物品之于你都不再是单纯地被你使用或享受,而是会带给你一些心理上的负担。

它们带来安抚和增加幸福感的同时,也伴随着得不到的饥渴感、冲动后的内疚感和焦虑感,以及现实经济方面的困境。

当你“买买买”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以下1-2项状况时,你已经接近或成为了“购买上瘾者”:

* 因为买过多非必需品,而导致长期经济透支;

* 花很多的时间研究或浏览商品,购买商品,以至于影响了身体、工作或生活功能;

* 相比于和朋友或家人相处,更愿意独自购物;

* 因为购买非必需品,严重损害了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

* 在非必需品的购买方面花销越来越大,才能满足自己;

* 购买时总是超出自己的预算;

* 一段时间不买东西就会觉得难受。



02


香港心理学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郑健荣分析,人群会从购物过程获得社会认同,通过物质获得自我肯定及自我形象提升,并透过购物来调节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情绪渲泄,暂时忘记忧虑

郑健荣续指出,从情绪化人群者数字来看:女性群体的确较男性患者为多。

“如果购物可以让人减压, 其实男女都可以,但按情绪化人群的比例观察,女性的确较多,购物成瘾机会也因而较高。”

他进一步表示,女性在购物过程较男性有更大幻想力,脑内会释放安多芬,进而刺激购物。

“她们喜欢幻想自己得到该物品后,别人会肯定自己的外表吸引,因而透过购买化妆品及服装以建立自我形象,满足心灵需要。”

情绪化消费在女性消费者当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消费行为方式。

情绪化消费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某种特定情绪下的错觉而引发的情绪化消费,另一种情绪化消费则表现为常心境不同时的消费行为。

许多女性心情不好或是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就把逛街购物当成一种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宣泄无奈的办法。

当然男性也会存在情绪化消费的行为。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位男大学生,只是为了换一部最新款的手机,就去进行了裸贷,最后因为债务负担越来越重,选择跳楼自杀。

还有很多类似的新闻,比如为了买名牌包包借高利贷,还有人真的为了买iPhone去卖肾。

这些新闻听起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确实对于那些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来说,很容易发生。

在我看来,情绪化消费的背后就是内在的匮乏。

一个人自我力量不够,自我价值感低,内在匮乏,就很容易通过外部条件来获得自我价值感。


03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摆脱“情绪性消费”呢?

第一,明确消费动机

当你发觉你的消费行为完全是为了宣泄、释放不良情绪,那么你可能要稍微警惕一些。

尽管心理学家曾提出“零售疗法”——购物作为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疗愈的办法,但它并不是心理治疗。

如果不能从源头来解决负面情绪的成因,一味冲动购物可能反而会加剧不良情绪反应模式的循环。

第二,准备合适的购物清单

记住,购物清单就是你的理性消费标准。

购物时准备消费清单,会让你时刻提醒自己,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同时,完成消费清单本身也是充满成就感和愉悦感的过程,这种感觉就像在任务清单上标记一个个已完成一样。

依照自己规划的购物清单消费还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对有抑郁情绪的消费者,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找回自我控制感的尝试。

第三,增加与商家的心理距离

现在,营销手段愈发纷繁多样,商家也更会利用消费者心理。

面对热情的推销和炫酷的营销,如果消费者能够冷静认识到商家的这种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避免在“糖衣炮弹”中沦陷,那么冲动性购买行为也会有所降低。

基于归因理论的研究证实,将促销行为归因于利他性行为的购买者出现冲动性购买行为的比例更高。

其它研究也表明,对品牌熟悉度的降低(增加与商家的心理距离)等因素,会导致短时型消费向策略型消费的转变,后者通常被认为是更加理性的消费行为。

第四,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

好朋友在遏制冲动消费时也可能有积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重要的关系伙伴对树立自我调节目标有激励和启发的作用,同时对目标执行过程提供社会支持以促进目标执行。

客观的监控和评估有时也会是你重要的参照。所以,找个小伙伴一起“吃土”,没准没过多久你们都能拥有自己的小金库。


作者:NightCaroline,央视春晚品宣负责人,江苏文艺出版社主编,签约干货帮、教育一读等20家大型公众号,写有多篇百万+爆文被视觉志,京东图书等大号转载。

编辑:刘祎

* 文中插画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靠谱心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微信号:stesschina)联系以获得许可,欢迎分享。



作 者 招 募 & 投 稿


详情点击:
诚邀各位“心理”同路人一起成为心理学内容的传播者

投稿邮箱:contact@stresschina.com





往期回顾

/职场加油站当代打工人必修课 | 反怼职场PUA神操作

/亲密关系《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 你被爱情操纵了吗?


/亲子关系

咨询师说 | 孩子喜欢问为什么的时期,如何合适引导?

/心理科普

睡眠者效应 | “你以为自己对它嗤之以鼻,其实你早已入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