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述声电台 | “你读的最厚一本书,不会是《5年高考3年模拟》吧?”


什么时候,你发现自己好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书签一夹就没有然后了?

 


阅读的高峰是在初高中做练习题的时候,读的最厚一本书却是《5年高考3年模拟》。


华东师范大学曾公布过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报告显示,84.3%的大学生将“手机阅读”作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而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主流:排名前三的大学生社交阅读平台分别是微信,占比68.8%;微博,占比56.7%;知乎,占比48.0%。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微博等软件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手机阅读似乎成为了他们主要的阅读方式。


其实不止是大学生,上下班的地铁、公交、排队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拿着手机阅读的人群。


现代人习惯于在手机上进行信息获取、即时通讯和电子阅读,甚至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一离开手机就没有安全感,总是怕错过别人的信息”。


手机的普及、网络信息的泛滥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每天手机屏幕上的几百上千的小红点让人们深感焦虑。不少人觉得每天阅读朋友圈里的爆款文章、浏览一些新闻资讯就完成了一天的阅读任务。


仿佛我们点开的小红点越多,我们的阅读就越多,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越多。但是,碎片化的阅读还会直接隔断人们对文字的深层次思考。



当然,浅阅读自然有存在的意义,但是深度阅读如果完全被快速阅读所取代,那么我们失去的可能也是思维层面的厚重,精神层面的广博。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阅读的本质是对一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只有细读、深读、精读,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才能真正吸取书本的养分:启迪心灵、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像向上攀登不会很轻松一样,阅读也不会浅尝辄止就能达到目的。


“浅阅读”如同快餐,或许可以饱腹,但营养未必充沛。“深阅读”如同科学膳食,未必那么可口,但却能给一个人精神成长所必须的积淀。


那么,“浅阅读”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 “深阅读”,就是要沉潜阅读之心 /


据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人平均每日看手机的时长是读书时长的3.7倍。很多年轻人过度依赖手机,他们阅读以获取资讯为目的,浅尝辄止,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无法深入其中。


“深阅读”是需要反复品味思索,以获得思想启迪或审美感悟的阅读。


它引领阅读者不断向下深潜,汲取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


只有深入阅读,才能细细品味“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愁;


体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


才能拒绝浮光掠影、拒绝一知半解、拒绝囫囵吞枣,在真知与真情中感受世界之美、体悟人生之道。



/ “深阅读”,就是要择善而读 /


朱熹曾诠释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事实上,只有常读书、读好书,选择有份量的经典作品,“深阅读”才能更好地展开。


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类电子读物,鱼目混珠,眼花缭乱。在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我们被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


读一本好书,如同品尝到醇厚自然的清泉,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倡导“读好书”,就是要多读经典之作,学习贤人的视角,在历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人类文化精品中传承文明、汲取力量。



/   “深阅读”,就是要深入思考 /


只有沉浸于“深阅读”,才能细致辨析,深入思考,回首历史长河,触摸时代脉搏,凝聚深入骨髓的文化软实力,为创业创新凝聚知识与智慧。


“读屏时代”已然来临,信息唾手可得、应接不暇。在被快餐式、碎片式阅读充斥的今天,我们更需捧起书本,在翰墨的馨香中拂去浮躁。“读屏时代”更需“深阅读”。


今晚,不妨拿起一本包装不那么讨巧、散发着“距离感”的书,认真地啃下一页吧。一本有份量的书,必须帮助过很多人,相信你也能分享它的价值。


本期主播

校广RCC主播 | 周童

外国语学院英语186班



猜你喜欢

微聚焦 | 速来围观!成信大道路、楼宇、景观等你来命名!

小信说 | 大学生档案,那些你不得不知道的事儿

微聚焦 | 龙卷风探测雷达研制及业务化应用研究项目启动

书香成信 | 在成信大,感受不一样的立体阅读!

书山有路 | 学校党委书记周激流教授为大家荐书啦!

述声电台 | “我长这么大,还没坐过飞机”需要自卑么?



新媒体中心


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联合出品

文章来源/共青团中央   图片来源/网络 罗皓月

制作/校广RCC 宋宪晨 

编辑/邓夏洁  审核/刘晓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