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华垃圾分类为何这样红?《人民日报》告诉你答案!

2016-06-19 金华发布


昨天(6月18日)晚上,央视《焦点访谈》用了足足8分钟时间,向全国人民重点介绍了金华农村垃圾分类经验。


详情点击》》

赞!今晚央视《焦点访谈》向全国人民推荐金华垃圾分类经验!(视频)



今天一早,金华人又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对金华经验的长篇幅报道——《浙江金华市金东区从垃圾分类入手改善农村环境 垃圾围村不见了》。


《人民日报》的报道原文:

“以前村里的垃圾到处都是,村民边走边吃甘蔗边吐渣,厨余垃圾随手倒在家门前、树丛中,哪像现在这么干净整洁!”说起村里环境的变化,浙江金华市金东区的农村垃圾分拣员倪群英赞不绝口。


改变,从两色垃圾桶开始


改变,发生在2014年4月以后:每家村民门口摆上了两色的垃圾桶。绿色放可腐烂垃圾,黄色或灰色为不可腐烂垃圾。金东区以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开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垃圾分类,难度不小。刚开始有的村民不习惯,所有的垃圾杂七杂八堆在一起,让垃圾站自己分。这让包括倪群英在内的近百名垃圾分拣员压力很大,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2点,要花好几个小时对各村送来的垃圾仔细分拣。

两年过去了,倪群英们的压力明显减少。“现在每天送来的垃圾中,第一次分类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剩下的只是一些特别细小的东西,二次分拣的工作量已经很少了。”倪群英说。

金东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多年来,农村生活垃圾日积月累,脏乱差让村民不满意,让城里人避而远之。

改变垃圾“围村”状况,还乡村干净整洁的面貌,是村民的呼声,也是党委政府的职责。

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金东区区委书记郑余良表示,有人认为花钱治理农村垃圾这种“小事”吃力不讨好,不如修条马路、盖个大楼好看。但金东区委认为,美丽中国不能缺少美丽乡村。农民同样喜欢干净整洁,环境优美,也希望乡村和城里一样,街道干净、花红草绿。几年来,金东区每年都将乡村环境治理纳入财政硬预算,农村人均年环境整治费用达84元,每年2500多万元。再加上各乡(镇)村的投入,全区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花了不少钱。

在这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金东区党员和村干部带头示范,引领全体村民自觉参加美丽家园建设。岭下镇河口村支部书记朱林生,主动出资为全村村民每家门口布置了一个用旧罐子做成的小花坛,这种花坛设计精巧,变废为宝,花坛美化了村民的家,也拉近了干部群众的心。


“笑脸墙是荣誉墙”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金东区459个行政村已经开展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有效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达到82.7%,基本实现了县域全覆盖。

垃圾分类,在很多城市都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在金东农村,为什么能做到位?

“抓住家庭主妇,是顺利落实农村垃圾分类的关键。”金东区委副书记、区长施美红说。

家庭生活垃圾分类问题解决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就成功了一大半。金东区在中小学大力宣讲环境整治,鼓励学生回家当好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的义务宣讲员、督察员。

在环境综合整治中,金东区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推出了具有乡村特色的激励机制。在金东区各乡村显著位置,人们都能看到一面“美丽家庭笑脸墙”,墙面展示了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的优秀家庭代表的笑脸。

金东区委副书记陈峰齐说:“笑脸墙是荣誉墙,每年评选一次,不搞家家有份,人人都能上。没有村民公认,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是没有资格上的。让上了笑脸墙的家庭有荣誉感、自豪感,没有上墙的家庭有标杆、有目标,以此激励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金东开辟了发展环境经济的新境界。金东区各村“两委”抓住环境整治契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把环境整治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开发传统古村游、乡村特色游,举办绿道骑行活动,让环保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金东区的做法也吸引了不少环保专家到此探访。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等专家认为,金东区的发展模式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形成了良性循环,具有可持续性。

郑余良表示,“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是农村环境整治的最终目标,只要真抓实干,一定能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宽广道路”。


作者:任怀民 严碧华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19日 10 版)




接连在《焦点访谈》、《人民日报》这样重磅级的媒体上“露脸”,让几度成为“网红”的金华农村垃圾桶和垃圾分类经验,更红了。


一只原本不起眼的农村垃圾桶,如何走红成为“中国好垃圾桶”?在城市尚且难以实行的垃圾分类,是如何在金华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为何新华网说这是一场绿色革命、《环球时报》夸奖金华老百姓太聪明了?


详情点击》》

你知道吗,垃圾分类要农村包围城市


今天小布就和大家来回顾一下,

金华垃圾桶的走红之路。



诞生


2014年5月,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启动,竹马乡、澧浦镇、杨埠镇成为首批试点乡镇。同年10月,金华市区又有28个乡镇参与试点,其他县市也有44个乡镇开展试点。


金华农村的“网红”垃圾桶就此诞生,蹲守在家家户户门前。别看它构造简单,一只桶身里只分成两类“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但特别好用,因为能烂不能烂,连村里80多岁的老奶奶都分清。




被“星探”发现


2014年12月,浙江省政协领导在调研金华时指出:“金华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经验可推广。”


那个时候,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经实行了近半年,垃圾减量明显。比如洋埠镇,垃圾量减少了1/3,还有更好的村庄,减少了70%,农村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善。


一个月之后,省委督查组也来金华考察,指出:“金华市试点工作立足农村实际、可复制、可接受、可承受、可持续。”


此后,金东区、金华经济开发区等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形成网格带动模式。


据测算,金华市区农村如果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减量,一年可以减少垃圾13.8万吨,减少清运处理费用4100万元,产出有机肥2.5万吨,同时还能大幅延长垃圾填埋场使用期限。

 


日渐走红


2015年3月,金华全市已有75个乡镇、1345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

2015年4月,金华全市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已遍布各县(市、区),99个乡镇、1819个行政村,收益人口上百万,半数农村人口参与其中;


2015年7月底,覆盖141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5.3%;覆盖2813个村,占村庄总数的59.5%;


2015年12月,扩展到145个乡镇,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遍布各县、市、区共3298个行政村,收益人口200多万,垃圾同比减少近八成。金华逐步走出了一条一垃圾分类减量为主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新路子。正是以这些垃圾桶为标志,掀起了金华农村的“绿色革命”。


成为“网红”


金华农村分类垃圾第一次走向全国,是在2015年10月的时候。

当时,“发现金华之美——2015全国知名网络媒体金华行”正在举行,全国各地20多家网络媒体来到金华采风,金东区琐园村里的分类垃圾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详情点击》》

一只金华农村的垃圾桶,再次让金华得到全国关注,网友求全国推广!



10月15日下午,新浪微博大V@梦遗唐朝 把锁园村的做法发到微博上,得到了网友的广泛转发和评论。16日晚上,阅读量已达到18万,转发356次,评论116条,点赞688次。


另一位金华本地的新浪微博大V@白衣山猫,则发布长微博详细介绍了金华农村垃圾分类的办法,包括村民如何操作、村里如何执行、政府如何出台优惠政策等。微博发出短短30小时以后,阅读量就达到了150万,微博转发1500次。


详情点击》》

"金华农村垃圾桶"上了人民日报微信头条!它"一夜成名"不是偶然



“接地气”的金华垃圾桶不仅吸引了很多“自来水”,还引来全国数十家媒体的报道关注。新华网浙江频道发表文章称:“这是一场‘绿色革命’,它将改变各地村庄过去脏乱差的环境,使得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道风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头条推送金华农村垃圾分类做法,新华网发文称这是一场“绿色革命”,《环球时报》称赞“中国老百姓太聪明了”……


走红背后


其实,一只金华分类垃圾桶能走红全国,也是出乎金华干部群众的意料。不过,红或者不红,工作就在这里,作为一只接地气的垃圾桶,它的走红背后,是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草根智慧和实干作风,是金华一个个农村崛起背后的社会进步。



为了宣传和推广垃圾分类,金华的干部们不仅创造了接地气的垃圾桶,还积累了一套接地气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经验。一手抓住家庭主妇,解决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问题;一手抓住在校学生,鼓励学生回家当好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的义务宣讲员、督察员。同时,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在金东区各乡村显著位置,展示“美丽家庭笑脸墙”,推出了具有乡村特色的激励机制。






来源 | 金华新闻网

作者 | 徐超

编辑丨汤静媚

金华发布丨2016年6月19日丨微信号jhfab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