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经济周刊:破茧资本市场 河南水投频开国内先河

人民日报 龚金星 河南水投集团 2021-04-27

2017年,河南打响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倒逼水利事业改革不断向好。视觉中国


2018年3月26日,河南汝州,春风拂面,碧空如洗。

中央公园内,“云禅湖”“望嵩湖”“天青湖”……碧水荡漾,浮光跃金,锦鳞潜泳,沙鸥翔集。

这是河南破茧水利投融资冰河,实现从“水少”“水脏”到水清景美蝶变的一个缩影。

水利投融资破茧

河南,全国唯一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河南也成了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其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加之旱涝灾害频发,近年来水已成制约河南发展的重要瓶颈。

除了水“少”,水“脏”的问题在河南亦是触目惊心。一些地区河湖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导致部分湖泊臭不可闻、河道污水横流,而非法采砂屡禁不止,致使一些河道面目全非。此外,侵占河道、围垦湖泊现象更是时有发生。据统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地表水Ⅰ至Ⅲ类水比例为51.1%,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比例为20.2%,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其中,海河、淮河流域水质较差,个别河流污染严重。而城市水体黑、臭现象普遍存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黑、臭河流高达130条。

“当前水安全形势愈发严峻,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损害不容乐观、水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等问题突出。”河南省水利厅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但是,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主要以政府预算资金投入为主,“渠道非常单一,资金缺口很大”,河南亦然。而中央财政投资的项目,往往需要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紧张,水利配套资金很难足额到位,很多水利建设项目较难落实。此背景下,组建于2009年9月的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河南水投”)应运而生。

不过,被当地政府寄予厚望的河南水投,创立伊始并非一帆风顺。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多少钱,只有一些水库、灌区等水利资产,而水利投资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大,靠自有资金投资无异于杯水车薪。”提及创业之初,河南水投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森告诉记者,“当年举步维艰”。

彼时,破解资金难题成了河南水投的第一“要务”。“想要活下来,必须突破资金瓶颈,不能依靠传统的模式,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怎么走?”在王森看来,紧抓机遇非常关键。

2011年,水利投资迎来了政策东风,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这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受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

2011年,河南水投首吃“螃蟹”——作为“南水北调”河南配套工程的融资主体,以工程水费收费权质押担保的方式申请银行贷款,完成了60多亿元的融资任务,为丹江水流向千家万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也一举奠定了其在河南水利融资市场上的“江湖地位”。

弹指间资产增至400余亿元

此后,河南水投大胆摒弃对“政府投入”传统模式的依赖,通过各种投融资工具,破除了水利投融资的冰河。

2012年2月,央行、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拓宽水利建设项目的抵(质)押物范围和还款来源。允许以水利水电、供排水资产等作为还款和合法抵押担保物”,这为利用水利资产抵押进行融资开启了绿灯。河南水投再次以水利供排水资产作为抵押,取得浦发银行长期项目授信10亿元,实现了水利项目融资抵押融资的重大突破。

从初创时的蹒跚学步,到娴熟运用基金、票据、私募等多种融资模式,河南水投在水利投融资方面至今已多次开创国内先河。

2013年,河南水投成功发行中期票据20亿元,公司信用等级从AA提升至AA+,并以此为契机顺利注册了30亿元私募债,创造了我国水利投资领域直接融资模式的先例。

为了盘活国有资产,放大资本效益,2014年,河南水投又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网部分资产、水库资产作为抵押物取得融资租赁授信57亿元。

2015年,河南水投与上海浦发银行合作成立“河南浦银水利股权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成为河南第一只水利产业投资基金……

8年间,河南水投资产增加10倍,达438亿元;人员增加100倍,达3329人;累计取得金融授信905亿元,实现融资328亿元。

目前,河南水投已形成了以资产筹集资金,以资金建设项目,以运营扩张资本,建立健全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水利投入长效机制和水利国有资产良性运营机制,形成了基础水利、城镇水务、水资源综合开发三大业务集群。

“公司近年来发展确实很快,但与第一方阵企业相比,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破解,比如:投资模式单一、科技创新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等等。”谈及对河南水投的“短板”,王森直言不讳。

“水利投资还是一片洼地”

在国内大部分水利投资仍停留在“给多少资金干多少事情”时,河南水投已经解决“活下来”的问题,并已悄然发力转型升级。

——以河南省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为平台,以黑臭水体治理、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技术突破为重点,统筹谋划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水产业等区域水环境运营,为全行业提供解决水问题的“河南方案”。

这家国企的未来路径,被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李柳身概括为“实现三大转型”,即:由基础设施投融资向涉水项目投融资转变;由侧重投融资服务向设计、施工、技术一体化转变;由工程治水向水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转变。

不过,业内人士亦指出,这一切都需要资本创新支撑。而眼前,尚有诸多困难横亘。

“我国水利领域长期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责权利不明、政府与市场事权界定不清、水利资产流失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水利投融资机制与良性循环机制受阻,影响水利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与成长。”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永苏向记者坦言。

“投融资体制不规范,投资缺乏法律保障,也是影响我国水利投融资创新的一大障碍。”九鼎德盛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如是分析,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不完善,缺乏长效机制,受政策和水旱灾害影响较大,投资缺乏保障。

而深耕水利30多年的王森,则有着自己的研判。“党中央、国务院已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2017年,河南也打响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部署‘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强供水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他相信,水安全需求、水环境治理、农田水利等发展的要求,会倒逼水利事业改革不断向好。

    3月15日,郑州市人民政府与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实施郑州市西水东引工程,将陆浑水库优质水引至郑州市尖岗水库,该工程有望今年年底前开工,力争后年通水。

  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森说,郑州市西水东引工程引水水源为陆浑水库,工程供水线路包括两部分,即原有渠道改造和新修管线。原有渠道从水库灌溉输水洞末端到坞罗水库,全长150公里;新修管线从坞罗水库到尖岗水库,全长约67.46公里,其中铺设管道58.64公里,开挖隧洞8.17公里,渡槽0.65公里(2座);可实现自流输水,设计引水流量为每秒7立方米;引水线路途经巩义、荥阳、上街、郑州市区共四(市)区,工程估算总投资约20亿元。该工程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力争2020年实现通水。

  陆浑水库水量充足。据陆浑水库40年运行资料统计分析,水库除了保障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外,水库约有2.5亿立方米水量可向郑州市供应。如果扣除渗漏和蒸发量,陆浑水库供到郑州市的水量在1.5亿至2亿立方米之间,日供水能力在40万至55万立方米之间,完全可以作为郑州市的可靠水源,将会大大提高郑州市的供水保证率。

  陆浑水库及其供水渠线内水质优良。经过对陆浑水库水源地逐月水质监测化验资料分析可知,陆浑水库水源地水质为一类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了国家一类水质标准;坞罗水库为巩义市主要供水水源,坞罗水库水源地水质为二类水,各项水质指标均都达到了国家二类水质标准。

  据介绍,郑州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45立方米,约为我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为严重缺水城市。郑州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有限,而过境黄河水用水总量受指标限制不能进一步开发利用,城市发展用水靠大量开采地下水维持,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此背景下,郑州市决定实施西水东引工程。

  我省着力构建南北互济、东西相通的现代水网,以实现全省水资源的科学调配。郑州西水东引工程将连通洛阳和郑州水系,对进一步完善河南水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4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