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VB工作两年的港漂:转行才是媒体人最后的归宿 | 耳听为实
港漂求职第一平台
Vol14
耳听为实
大家好,这是耳听为实的第14期,不知道大家的想象里的TVB员工是不是天天都能和各路明星待在一起(没事还帮你煮碗面);在香港从事媒体行业,“跑得快”是不是核心竞争力?而媒体人的最终归宿,不是做自媒体网红就是去A记或P记?
本期就由一位在TVB工作两年的港漂小姐姐和大家聊聊“港漂在TVB工作的体验”。
离开TVB也没几个月,如今身处内地即将入职某大厂享受996福报,但每次想起这段媒体人经历都恍若隔世。
说起来进TVB其实也不是特别有目的性,只是当时属于裸辞的空窗期,在jobsdb海投简历,觉得这份工作我能胜任,并且对这里还有一丢丢童年滤镜,于是就去了。
TVB的面试乍一看还挺正规严格的,有笔试有面试,笔试有写稿、翻译英文新闻稿、把台湾或者内地的新闻改写成香港惯用语言习惯、给港闻起标题等等。
面试是广东话,主要了解这个人的背景,广东话流利程度,表达能力等等。但是!因为这个岗位长期缺人,以上种种可能只是走个过场,并不会有一个特别critical的要求,差不多就行了。不过也有可能有好几个人同时来面试,真的面临幸福二选一的时候,还会拿这些做一个参考的。
而且我当时因为投了不止一个岗位,被两个不同组的主管同时邀请面试了,两位主管都很和善,会用广东话详细解释工作内容,时间有多的话,还会带着在新闻部参观一圈,看看工作环境、录影厂之类的。(虽然也没什么好看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TVB对面试者的要求低,毕竟TVB很多职位的要求只需要中五就够了。
先得说明,我在的岗位还是要求degree的!!!中五的话,做是能做,但是会被骂很惨,比如学习能力不太强的话,会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这份工作,标题起不好,也会被senior嫌弃,这里的嫌弃是真的嫌弃,各种脸色、难听的话、设置各种条条框框,分分钟比坐牢还难受。这还只是组内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写错字出街,被投诉、被人cap上网,那就贻笑大方了。
(出错namecard的编导)
当然,如果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强的中五学生,不怕被骂,认真肯学,态度特别好,进步特别快,也是可以胜任的。
要求为中五的职位,应该是对学习能力要求相对不那么高,只要能熬夜,短时间内记住一些要点,该按什么按键不出错,一分钟能打40个字(仓颉、速成输入法是真难用,呕),就基本差不多了,这种职位一般适合只追求稳定的local来做(想象下,京户、市区有房,乐呵呵拿着3000月薪的土著)。
说到local,我原来自带一种学历优越感(对不起,年轻气盛,盲目自信),觉得我们内地同事分分钟碾压同级别local,现在反倒觉得很难说谁更胜一筹。因为发现有同事在读part time,完全换了专业并且成绩还真的不错,自认为要是换我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乱七八糟的工作时间下再去读个part time,无异于要我老命,更别说拿straight As了。更何况人自带语言优势,重要点的活儿,老板总觉得交给广东话同事会放心点。非要分出个高下的话,那我肯定觉得内地同事更优秀,客场作战也能拿个不错的成绩,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吧。
上班、补觉、散水饼
在新闻部的工作无非就是码字、剪片、按各种看不懂的操作板,以及能说普通话的人都会被发配去普通话配音,工作内容熟了之后会陷入一种无脑循环,唯手熟尔。久而久之,创造性都会被钉死在条条框框里。
不过这也和工种有关,做记者的都是铁脚、马眼、神仙肚。
铁脚:意思是指善于到处走动,来往各地而且「跑不死」,消息灵通。
马眼:意思是指眼光敏锐,富有经验。
神仙肚:意思是指有气度,有容人之量,心胸开阔(我怎么觉得是饿不死呢。)
除非有些机关部门发通稿,剩下的全都靠自己跑。各种突发事件,车祸、火灾、抢劫再加上去年6月开始的社会事件以及相关的一系列事件,blah blah blah多的是自己创作的机会。有些突发现场可能只派个摄影记者去,自己无法亲身去到现场的记者只能看图说话,绝对够空间发挥。
有些媒体的记者甚至能够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创造空间,可以说非常足了。
再说到工作时间,三班倒就不说了,时间还总是不固定,熬夜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了。
招聘要求上的24hrs shift duty
工作之外的时间几乎都用来补觉,因为难得连着两天休息,一班晚上十二点下班了,休息日睡醒都下午了,还能干啥呢?找不到对象都赖工作(评论区在线征婚)。
就算在疫情期间也是一样,地球不爆炸,我们不在家。别人WFH都待烦了,我们却一直没有(只是分开不同的办公室办公,互不接触)。另外轮流放一周的防疫假,还是拿年假和调休抵的,为的就是保证时刻有人在岗。
如果要我给这份工作打个分的话,我只会给1~2分(5分制)。
除了工作时间,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氛围了,每个组都有凶凶的senior。还有薪资低、工时长、工作内容枯燥之类的,反正就是做不久,入职几个月的时候就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散水饼都吃到麻木了。
“转行或许才是媒体人的最终归宿”
工作忙、氛围差也就算了,关键是香港媒体行业的收入非常低,说到底还是受众少,公司穷,所以只能往员工这边扣。这样一看,内地大厂的996没准真是福报,毕竟人家真给钱啊!
和我同级别的话,港闻、财经记者的收入应该是最高的,其次外电记者,然后就是其他编辑,再接下来就是编导、摄像、剪片之类的。
TVB一直以来都不算是待遇很好的企业,真要在香港做媒体人,还是推荐去中资媒体,大公文汇之类的,听说伙食不错,待遇也很好。
TVB的伙食
我想现在仍然从事媒体行业的人多少都是有些情怀在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现实就是,香港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1989年香港每日报章销量有180万份,按当时香港人口550万人算,平均每三个人就有一份报纸。行业欣欣向荣,收入自然也低不到哪去。
如今在香港做媒体人,local会说「有良知就唔會係TVB做野喇」、「搵食啫」,连「大台」这个代称也是有讽刺意味的。
而我爸妈不知道TVB,第一反应是电视台有没有编制······
内地的朋友最关心的是我能不能见到明星以及听到“香港记者”的title就会心一笑的说“跑得快”。
总之要钱没钱,要社会地位····好像也没有。
不过换个角度,现在或许也是传媒业的黄金年代吧,各种媒体百花齐放,新旧并存,深水埗买个黄马甲人人都能做记者,冲上示威第一线,管你谁对谁错、谁先动的手,反正一进来就看到常威在打来福。在从前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难以获得真相,而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管他什么是非黑白红绿黄蓝,人们只愿意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真相。这个年代,是传媒业最坏的年代,但也是最好的年代。
有些主播名嘴积攒一定人气之后可以转行去做KOL,可以去读书换个行业重新开始。
说到底,人工低、观众/读者少、工时长,转行才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结局吧。
同行里,选择跨行的一般都去企业做PR、Marketing、广告之类的,当然也有人去做保险了。
这么说来,好像港漂最终的好归宿似乎只有金融一条路。
或许还有富二代~
要不就去做网红KOL吧,抖音、直播、小红书,各种自媒体平台总有一款适合你,外界对香港的了解远低于我们的想象。分享下港漂的生活也有人愿意看吧,据我所知有些朋友单是靠隔离日记就吸了不少粉呢。
至于我自己,也已经在身体垮掉之前回内地大厂享受996的福报了。
新闻需要理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