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抢话筒丨看“最强大脑”如何碰撞出工程地质新思维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2021-06-21


看“最强大脑”如何碰撞出工程地质新思维?

7月2日至7月3日,由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在两岸三地专业大咖交锋论剑、电光火石间意犹未尽地落幕了。

官微君背着电脑探班各位大牛,晃了两个多小时的大巴,来到会议地点北川县5.12汶川特大地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心,见识了学术界智慧碰撞的光芒,这才是真正的高端、大气、有味。

此次论坛一改往届以主题报告为主的形式,将开放式自由发言和交流讨论作为大会新常态。全国40余名业内顶级专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工程地质界在传统工程地质优势学科、重大理论创新与重大基金申报、工程地质学术期刊和专著等方面的实力各抒己见,并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形成认知的最大公约数,由此打造工程地质领域思维的升级版。

大会主席、地灾国重实验室主任黄润秋回顾了前八届高层论坛召开情况,并期待来自产学研政各自领域的“思享家”们立足专业发展,充分总结归纳,建立体系标准,碰撞出对学科发展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的思想火花。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认为,在座的各路英雄都身怀绝技,武功了得。但随着工程地质学科的不断发展,从研究内容的趋势上看,理论研究方面的提升当前应成为重中之重希望英雄豪杰们总结实践经验,在理论上形成系统的科学方法论,从而促进学科的长足发展。

提到如何优化工程地质的人才培养机制,现场“燃”了起来。来自香港大学的岳中琦教授同大家分享了资深教授带本科生,年轻教授带研究生的港大师资配置方式——本科生的理论根基尚浅,需要资深教授用其丰富的知识库和科研经验为学生点拨十八般武艺,扎好基础的篱笆;研究生已有一套自己的学术底子,在年轻教授的带领下,紧跟学术前沿,及时接受新鲜的学术观点,学习新的研究方法,摸爬滚打中练出一身科研好功夫。



在这样一场“高层论剑”中,与会专家围绕“工程地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工程地质科学性与实践性”“工程地质的壁垒与困惑”“地质体演化特征分析”“大型野外现场实验平台与经费资助途径”“产学研结合与工程创新”“工程地质灾害法规与科普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最强大脑”怎能不碰撞出点“干货”,以下几个为高频词 ↓

工程地质的科学模样

工程地质学属于科学领域,即根据事实说明机理说出规律做出评价。其科学性、实践性、开放交叉性决定它像一个多接口USB、一个CORE,它是一个界面问题而非界面内问题。这个界面问题既表现在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上,也表现在地质环境与其他环境的关系上。

怎么做?向上想,我们可以尝试加强工程地质的机制建设;向下想,我们可以尝试将工程地质的概念融入基础教育。


风险

评估

工程地质最初是工程+地质的概念,用地质学的思维解决工程的问题。当我们的工程越做越大成为超级工程,它的风险系数同时也在增大,在不断挑战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重视风险评估系统,需要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大型野外现场实验平台

一个科学学科包括三个实验——实验室实验,大型现场实验,工程实验。大型野外现场实验平台精细化程度越高,从其中得出的发现就会更让人信服。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现场不确定性强的前提下,用精确的边界解决不确定的问题。如何保持现场实验室长期性工作也是重要问题。


知识

产权

“因为我的科学思想一公开,很有可能就变成你的Paper了!”如何破解这一现象?在知识产权体系中应当加入对科学思想的保护,对科学思想的产权明确,才能够让科学家们无后顾之忧地共享自己的科学思想,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


自由讨论太精彩,官微君随机上图


沙龙接近尾声,还预留有几次宝贵的发言机会,大咖们争夺金话筒,各种金句呼之欲出 ↓

☞传统的工程地质问题多以沿海地带、中部地区为主,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之下,国家工程地质的建设重心逐渐往西部地区偏移,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方法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改进、创新。

☞动力是工程地质的相对弱项,我们必须向动力方向发展。高速远程的滑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在滑坡动力学方面我们是大有可为的。

☞致力推动地质服务的精准化,比如从建立机制推动山区填图的工作发展开始。

☞不要盲目地把美国标准认定为中国标准,中国的工程地质学家应该有中国方案。

在第一天的沙龙结束后,与会一行还考察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八年前,“5·12大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其现象和科学内涵远远超出了原有认知。很多与会的工程地质专家都曾来过这片土地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八年间,工程地质专家通过系统研究,采集汶川地震的科学数据,为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以及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

八年后,为共同探讨工程地质新思维,工程地质专家学者们重聚北川,以这顽强重建家园的历史缩写作为工程地质学科飞跃前进的新起点,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大型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在大咖们抢话筒的热忱、金话筒的传递中,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着实做到了回归本源,不破不立,消除思维壁垒,实现智慧众筹的约定。


TIPS:工程地质高层论坛首次在我国西南地区召开,是我国工程地质界的一次高水平的论坛,对加强工程地质界的产学研结合、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影响力与西南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扩大了我校工程地质学科的影响力。


图片:

新闻嗅觉图片社 张琰凯

新媒体工作室 杨鑫

文案、编辑:王潇 林汐璐


下一条:邀请函丨新一代“闪光侠 ”,Future Pace大学生科幻创意作品征集大赛等你来!(非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