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先进位、率先发展”赛比活动优胜单位实绩展示

绍兴发布 2022-01-22

(4月29日《绍兴日报》第四版)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 推进高质量发展——市级部门和区(市、县)“争先进位、率先发展”赛比活动优胜单位实绩展示(一)

在奋勇拼搏中率先发展,在比学赶超中争先进位。为深入贯彻《关于弘扬“胆剑精神”促进“两个担当”良性互动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落实“三先三创”工作要求,大力营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浓厚氛围,我市在全市干部队伍中,按照市级部门和区(市、县)、镇乡(街道)、优秀年轻干部三个层面,分层分级开展以“争先进位、率先发展”为主题的比赛活动。  

经过综合比选,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市大数据局7个市级部门和越城区、上虞区2个区(市、县)在2021年第一次实绩比拼中脱颖而出,当选成为“争先进位、率先发展”优胜单位,现将他们“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绩进行公开展示。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要以这些优胜单位为榜样,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推动绍兴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


市发改委:

抢抓数字变革机遇

创造更有温度的美好生活

在数字化改革五大系统综合应用中,数字社会系统建设事关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市发改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民生冷暖,加强系统谋划和基层创新,积极构建特色应用场景,一批数字化应用已投入使用,选送的一批场景成功揭榜省级任务。

一、搭建部署、推进、评估、督办工作闭环,对标对表抓落实。科学制定绍兴市数字社会系统建设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系统架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构建“25+N”重大任务体系,按双月节点进行挂图作战。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多部门协同及工作例会、清单交办、评估通报、“三服务”等运作机制,强化统筹协同和联动推进。

二、找准群众难点、堵点、痛点难题,揭榜挂帅找对策。通过“12345”热线、“三驻三服务”平台、“未来社区大家谈”活动等采集梳理难点、痛点问题6000多个,筛选城市停车难、入学审核烦等高频需求78个,以此指引场景设计。坚持“谁有招、谁接招”,采取揭榜挂帅转化问题需求、打造场景应用。

三、搭建实用、管用、好用便民惠民应用场景,畅通供需优服务。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文有所化、体有所健、游有所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行有所畅、事有所便、食有所喜”等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出发,需求应用紧密融合,搭建好数字社会重点场景。推进“数字古城”建设,牵头会同市名城办以全域未来社区理念开展“数字古城”探索实践,在古城信息管理系统、古城保护“数字孪生”城市应用基础上迭代升级,开发一批多跨应用,谋划构建“一图+两端+四模块+X应用”格局,汇集古城空间基础信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数据,实现城市风貌格局、空间形态、经济数据等全息记录和全面展示,创设古城漫游、居民服务、科学利用等模块,打造全国古城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范例。会同市政务服务办公室以“越快兑”平台率先实现市县扶持政策整合“一体化”、审批“一网办”、兑现“一码通”,囊括所有市级政策条款513项、县级特色政策条款638项,共梳理713项“最优颗粒”子事项,形成“直兑”224项、“即兑”38项、“快兑”435项,完善智能推送和主动兑付功能,拓展在线智能互动模式和“掌上办、码上办”。市发改委直接打造的“e价通”民生价格信息平台,迄今共收录商品17万种、价格数据4000万条,覆盖超市、农贸市场、家电卖场等大部分日常消费领域,访问峰值达20万人次/月以上,推进升级增加价格对比、惠民推荐、价格订阅等功能。此外,指导各部门对标“最小颗粒度”“最优颗粒度”,对每项子场景进行优化细化,指导“越智汇”“区块链+商保理赔”“不动产一窗云”等场景建设。

四、兼顾标准、特色、高效要求,两端发力建门户。建好治理端,首批集成5个省级应用和5个市级应用,10大应用场景累计服务人次153万余人次。建好服务端,服务端门户设在“浙里办”,已开展方案编制,“掌上教育”“越行证”“越方便”及区(市、县)特色应用先行集中上线“城市推荐”专栏,加快突破多跨协同场景应用,滚动形成场景培育库和重点项目表,做到“成熟一个、上线一个”。

市经信局:

坚持精品理念 强化首位意识

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市经信局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通过向上争取、向下联动、同频共振,精心谋划应用场景,扎实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确保规定动作齐步走、自选动作能出彩。我市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在产业大脑试点争取、未来工厂谋划和企业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承担了部分省级试点任务。

一、“揭榜挂帅”抢争试点。积极争创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已争取到纺织印染产业大脑建设试点,与全省其他地市共建化工产业大脑,由卧龙集团领衔开展的电机产业大脑建设设想和做法获得省级试点意向。纺织印染产业大脑建设方案1.0版已制定,3月26日,柯桥区就积极谋划打造“纺织印染产业大脑”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典型发言。4月23日,全省产业大脑建设动员大会暨企业码应用推广会在绍兴召开,我局和卧龙集团作了典型发言。积极主动与省厅对接,靠前准备“揭榜挂帅”,黄酒、袜业、轴承、厨具等成功列入省首批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目录。同时积极鼓励新昌争创新智造区域试点,推荐越城生物医药、柯桥纺织印染、上虞绿色化工、诸暨袜业、嵊州智能厨电等申报特色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推荐卧龙电气等7家企业为“未来工厂”应用场景试点。

二、“一地一品”全省领先。按照“综合集成、业务协同”的理念,以“动态、实时、可呈现、可感知”为方向,着力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码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已纳入全省数字经济建设总体方案并获得全省应用试点,我市成为全省最早领码“全覆盖”、最早建成专区、最早创设“驻企服务”应用的地市,并在4月23日的全省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强化市县联动“一地一品”创新,通过越城专区“码上开奖”、新昌专区“政策兑付”、柯桥专区“五指联动”、上虞专区“亩均论英雄”、诸暨专区“码上直达”、嵊州专区“码上推产业”等各类应用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全市企业码活跃度显著提升,截至4月15日,各区(市、县)活跃度均进入全省前十,绍兴专区稳居全省活跃度首位。

三、“产才融合”创新强企。坚持“人才首位”战略,紧扣“产业链”,融通“创新链”,迭代“人才链”,首创产业引才、企业举才、数智识才等人才引育“九法”,做好产业人才“引育留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成效显著。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单项冠军之省”的战略部署,着力打造“单项冠军之市”,紧抓创新、品质、产业三大环节,大力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倍增工程,成效明显。京新药业获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数量与杭州、温州并列全省第一;全兴精工、闰土、三花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第五批单项冠军企业,累计已有11家企业(产品)入选,总量居全省第三,相关经验做法获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

市公安局:

全面构建大数据驱动下的

现代警务模式

绍兴公安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按照市委、省公安厅的总体部署,坚持党建统领、市县主战、数字赋能、流程再造,全面构建情指行一体化牵引、大数据驱动的现代警务模式,有力提升了工作效能,连续两年综合实绩居全省前列,相关工作得到省委书记袁家军、省长郑栅洁等领导批示肯定。

一、坚持数字化驱动,实现警务体系高效协同。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原则,构建以情指行一体化合成作战中心为“大脑”、大部门大警种为“躯干”、基层网格化勤务警力为“手脚”的现代警务模式组织体系。依托“雪亮工程”,以智慧警务“双十工程”为抓手,搭建一体化智能化情指行合成作战主干应用平台,整合136个公安业务系统,汇聚1106.5亿条数据,建成合成作战、智能研判、指挥调度、监督评价、门户集成、多维应用六大版块。实行“数据+模型+警务场景”模式,自主研发50多个智能作战模型,研发30多个移动端App,实现一图展示、全局共用。去年初以来,劝阻拦截涉案资金1.05亿元,提醒潜在受害群众44.39万人次,预警提醒电信网络诈骗成功率99.84%。

二、强化数字化思维,实现警务治理迭代升级。把数字化、一体化贯穿警务治理全过程,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打通110系统与“基层治理四平台”,公安信访部门整体入驻县级矛调中心,推广联勤警务、物联自治,规范运行108个平安类社会组织,促进基层治理由联动向联体转变。做强侦查中心,研发“每案必研、每案必侦、每人必研、每逃必追”模块,推进“雷霆”系列行动,命案、五类案件全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综合绩效排名全省第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绩效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名。加强治安防控体系“一圈七网”、智安小区(校园)建设,“无(降)案”村社占比为82.3%。升级“枫桥警务-越警管家”平台,规范运行市县两级公安网办中心,推进车辆检测、交通便民等“一件事”集成改革,建成1428个“就近办”点位,实现168个事项网上办,月均网办量超25万件。完善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全覆盖,建设两法衔接协同办案、智慧执法监督管理平台,提升执法质效。

三、依托数字化渠道,实现警务评价民评民定。全省首创智慧民意感知体系,对到公安机关办过事、报过案的群众开展全量访评,真正将评价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对主动访评、被动投诉等11个维度民意数据标签化汇聚沉淀,试点“局长、所长、交警队长直通车”,实行问题收集、研判、整改、反馈、倒查、追责闭环管理,去年初以来,累计发送回访短信463万余条、人工回访136万余次,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6%以上。对汇聚的895万余条民意数据开展智能分析,精准化“民意画像”,预警队伍风险,推动警务改革。如对群众反映的打击效能低的问题,组建18支208人专业打击队,专业打击占比62.69%,入室盗窃破案率提升11.5个百分点;对群众反映处警速度慢的问题,推进派出所、交警、巡特警“三警融合”,110接处警首波警力8分钟内到达率提升53.4%。

市生态环境局:

以“数字无废”

引领生态环境整体智治

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落实“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理念,以开展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入探索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改革,加快最新数字化技术应用,统筹整合现有各类数字化系统,通过“无废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有效打破部门间生态环境方面监管壁垒,推动实现综合展示、指挥调度、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一体化的水、气、土、废全方位数字化监管治理,平台被列入2020年浙江省政府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入选省“观星台”优秀应用,获评2020年浙江省改革创新优秀实践案例。

一是从“碎片”到“融合”,实现全流程再造。抢抓“无废城市”建设全国试点契机,牵头打造绍兴市“无废城市”信息化平台,统筹整合五大类固体废物、重点企业废水废气、污染土壤管理系统和重点产废园区、重点固废利用处置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再造流程,实现各类固废监管职责无缝对接。截至2021年3月底,通过省、市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平台已把分散在16个省级部门、19个市级部门的21套涉及固废的系统全部统筹整合,累计汇聚2782个数据项,梳理整合数据资源超过4.5亿条。在此基础上加强数据分析,如通过共享公共信用信息,结合企业固体废物产、运、处数据,风险预警、污染排放、环境舆情、执法处罚等数据进行跟踪,实现企业无废信用数据库的动态更新。

二是从“源头”到“末端”,推进全过程监管。“源头上”赋码固定产废信息,“过程中”依托视频监控、卫星遥感、车辆定位等互联网技术,对作业车辆运输全过程实时管理,“处置端”健全“互联网+监管+信用”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固废治理的差别化管理,倒逼固废相关单位守法经营,以此实现对重点固废和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管。以医疗废物应用场景为例,2021年一季度全过程监管全市244家医疗机构,涉及医疗废物41.7万余单,共计1267.56吨。同时,目前平台已对接“雪亮工程”中1180余路视频监控信息,视频信息按照五大类固体废物来源进行细化;通过5次卫星遥感影像比对,已发现3处固废倾倒场所,全部通过平台派单交办至主管部门处理并反馈,完成风险闭环管理。

三是从“共建”到“共享”,优化全方位服务。平台跟踪展示绍兴市“无废城市”全国试点建设成效,全面跟踪展示考核各区(市、县)“无废城市”建设清单及指标完成情况。建设全国第一个五大类固废交易撮合平台,搭建产废、用废单位的信息桥梁,利用大数据为产废企业及用废企业提供信息查询,并精准推送供需信息,积极推动交易撮合,促进各类固废就近及时得到利用处置。归集固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技术标准以供企业、公众查询,让固废信息普及起来。截至2021年3月底,已归集法律法规356条、各级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224项,并通过链接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吸收纳入五大类固废行业领域专家94位,免费为政府机构、单位和个人提供咨询服务,提升全社会对固废相关知识的知晓度。

市市场监管局:

以“食安智治”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抢抓数字化改革机遇,持续推动食品安全治理数字化转型,携手市教育局在全国首创“智能阳光厨房”系统和校园食品安全“云守护平台”,荣获国家市场监管餐饮治理举措创新奖,入选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改革创新案例。2020年11月,全省市场监管和教育系统在绍兴召开现场会,为全省乃至全国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绍兴经验”。

一、坚持部门联动,集成“1+2+3+N”跨部门协同。按照“四级贯通、多跨协同”的总体思路,突破部门职责边界,坚持多业务集成,以校园“食安智治”为基础,整体规划应用场景,从“一核四翼八支撑”升级为“1+2+3+N”集成模式。探索“一核四翼八支撑”总体架构。“一核”即校园食安智能指挥调度中心(食安大脑);“四翼”即智能阳光厨房、主体管理智控、饮食全链智控和食安智慧共治四大平台应用系统。“八支撑”即平台对接的八类省市部门及相关企业业务系统数据。提升“1+2+3+N”集成模式。以“1个智能调度中心、2大协同治理应用、3个主体管理系统、N项应用子场景”为核心,打造市、县、校(所)及管理主体四位一体的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实现“全周期管控、全链条贯通、全过程防控、全社会共治、全方位应用”的校园食品安全智治新格局。

二、坚持优化开发“双轮驱动”,实行每周会商挂图作战。市市场监管局与市教育局联合成立专班,实行“一周一会商”“一月一研究”,挂图作战,进度倒逼,并联合下发《绍兴市校园食品安全智治行动实施方案》。优化智能阳光厨房、主体管理智控、饮食全链风控“三大模块”。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导向,推动主体责任落实,聚焦食品安全风险,实现精细管控。目前,全市已有1113个学校食堂安装了“智能阳光厨房”系统,531家学校食堂安装物联设备2000余件。开发部门数字协同治理、“一校四员”网格智治、社会智慧共治“三大应用”。以数字化搭建校园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协同体系,深度激活校园周边网格化治理机制,实现平台共建、信息共享、风险共管、食安共治。目前,已实现高风险食材拦截预警7次,慎用食品风险跟踪28条,推送示警103条。

三、打好标准引领、制度创新、管理升级三大“组合拳”,推动流程再造场景应用。以数字化思维重构体系,推动“场景开发与制度变革”双轮驱动。坚持标准引领。总结试点经验,提炼特色做法,精磨业务场景,认真研究梳理,起草全国首个《校园食品安全智慧化建设与管理规范》地市标准,并通过立项评审。坚持制度创新。发布全国首个《校园食品安全数字化台账管理规范(试行)》,试行《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分类监管机制》,编制《校园食品安全智治工作指南》。坚持管理创新。实施《学校食堂现场管理提升实施指南》,市直学校率先推行,各区(市、县)试点推行,实现“智治应用和现场提升”双管齐下。

市医保局:

信用引领云上智治

打造零售药店信用监管的绍兴模式

绍兴被列为全国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市医保局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以定点零售药店为突破口,依托上“云”的智慧医保系统,打造智慧“云药店”平台,实现医保基金监管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全国定点零售药店监管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绍兴模式”,相关经验在全国医保精细化管理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全省定点药店信用监管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2021年4月,我市“云药店”平台被评为“全省信用数字化改革应用十大示范案例”。

一、流程智能“云经办”。按照标准化要求,对11个大项33个子项50项的医保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对定点药店的所有医保经办环节进行标准化规范,并固化在全市统一的智慧“云药店”平台中。采用智能自动化“流水线”模式,业务材料、工作任务全线自动传递推送,平台对接省政务电子签章系统、省政务平台、省异地就医平台以及民政、卫健等多部门信息平台,线上审核自动电子签名,实现了业务受理全市通办、业务办理全面简化、业务数据全面共享、业务档案全面融合。

二、过程透明“云监管”。全市定点药店全部免费接入智慧“云药店”平台,统一安装视频探头,视频影像和进销存数据统一管理,实时上传至“阿里云”,实现全方位、可追溯的智慧监管。开发一套“6+19+58”信用评价体系,对全市定点药店实施标准化信用评价动态管理。截至2021年3月,全市定点药店771家,信用A级7家、B级746家、C级17家、E级1家。通过“云药店”平台实施数字信用监管,改变了过去60%监管精力耗费在基金支出仅占总基金13%的定点药店的现状,实现了监管力量的科学配置。2020年全市定点药店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增长率为17%,比2019年下降14个百分点,节约医保基金6845万元。

三、渠道多元“云服务”。以智慧“云药店”平台为支撑,打造集网上、移动、自助、定点、基层等线上线下渠道为一体的多元化“云服务”体系。与农业银行合作开发“药店e贷”产品,目前已依据药店信用等级对20家定点药店放贷1990.7万元,有效解决了药店融资难题。同时,利用“云药店”平台对定点药店销售特定药品以及“管小门”等行为严格管理,为疫情防控精准服务。

四、数字空间“云决策”。充分利用全市定点药店上传至“阿里云”的所有医保数据,按照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定点药店和服务对象“画像”。医保大数据的直观展现,为医保基金反欺诈、智能待遇资格认证、医保风险防控分析、个性化精准服务等深度应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市公共大数据平台,与市场监管、税务、公安、金融等部门单位实现信息共享交换、精准决策。

五、数据信息“云安全”。在全国率先建立同城两地机房的应用级双活数据中心,并建设数据备份中心,通过数据备份中心提供数据异地备份服务,确保一旦出现灾难性故障,也能保留完整数据并快速切换,切实保障智慧“云药店”平台7×24小时无间断服务。

市大数据局:

全力打造公共数据平台“新引擎”

全省数字化改革帷幕拉开以来,市大数据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运用政府数字化转型成果,全力推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升级换代、综合应用门户上线运行和数字政府系统协同推进,努力打造数字化改革高地。

一、夯实数字化改革基座,公共数据平台全面升级。坚持“以用促建、共建共享”原则,围绕“四横四纵+两个掌上”总体框架,推进省市县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升级。办公办事提效能,换代升级群众企业办事“浙里办”和机关办公“浙政钉”平台,“浙里办”完成12个高频事项应用迁移改造,企业群众网上和掌上可办率分别达100%和95%以上,绍兴站点日活跃用户达9.5万;“浙政钉”整体迁移到2.0,成为全省第三个单轨制运行的地市,用户激活率达99.57%,日均活跃率达78.36%,居全省前列。基层基础增实力,政务网络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覆盖,接入部门(单位)1656个、终端3.2万余个;政务云平台率先融入全省“一朵云”,3047台云主机、3.3万片CPU等云资源实现高效集约使用。数据组件强支撑,建立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数据高质量供给,完成数据编目1万余类14万项,归集数据超450亿条,实现20余万路公共视频监控共建共用;在全省率先开通“数据高铁”,实现数据分钟级共享,调用数据超10亿次;构建数据开放创新生态,2020年获全国地级市开放数林指数第十名和长三角第二名;依托全省应用支撑组件系统,自主开发平台6大通用组件,其中“一证通办”组件已有效支撑“最多跑一次”系统共享电子证照960多万次。数据安全重防范,推进“零信任”安全体系建设,实现数据安全全周期、网络安全全链式监管和安全事件一键式响应,率先形成信息化项目全流程管理和全过程绩效评价模式。

二、擦亮数字化改革门面,综合应用门户全新上线。“数字绍兴”作为展示改革成果的窗口和各地互学互比的平台,已率先实现市、县两级门户集成上线,门户集成了五大综合应用、6个区(市、县)门户。门户采用统一用户体系,具备“浙政钉”单点登录和省、市、县三级“一键切换”功能,实现跨领域跨地域查阅和搜索,重大任务进展情况“一屏概览”。首创门户常态化检查和问题整改闭环管理机制,配套部署市数字化改革工作台,完成二次升级,全面支撑数字化改革任务拆解、“四个体系”的建立和省市县任务的关联,实现了统一支撑和上下贯通。

三、运用数字化转型成果,数字政府建设全速推进。围绕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要求,立足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政府治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积极承接省定重大任务4大类21项具体任务,推进4项市级重大任务,完成具体指标任务梳理拆解625条。从堵点难点、群众企业需求、工具创新等方面着手,突破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改革关”,谋划重要场景应用,形成梯队培训机制,其中市级特色应用16个,区(市、县)储备应用30个,我市“万亩千亿”等4个应用已列为全省首批重大任务“小切口、大牵引”场景应用试点。

越城区: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今年初以来,越城区作为全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持续提升产业首位度。今年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3%,均居全市前列。

一是重抓集成电路数字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一体化、数智化”平台治理新模式新路径,谋划搭建以“看、查、比、谋、聊+X”六大模块为主的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场景应用,为项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被省发改委列为全省首批试点场景。聚焦持续做强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主导的数字产业,积极建设服务库、人才库、企业库、资源库,通过政府数据端共享、小程序政企互动、大数据集成和智能分析等形式,在政府端为平台考核、科学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撑,在企业端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投资、建设及培育等服务,达到“政企云平台互联,数据共享共放,数字生态共建”效果,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产业发展高效协同。今年一季度,越城区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共有企业98家,产值77.7亿元;新引进10亿元以上集成电路产业项目3个,申报第一批省重大产业项目4个,总投资35.65亿元。全力推进绍芯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室组建方案已通过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

二是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提质增效。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为主体,深入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积极推进 5G基站建设“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一整套材料、一次性踏勘、一揽子审批”,将建设审批时限缩减到6个工作日内。去年,全区完成5G基站建设1637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推动喜临门建设离散型制造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工业设备通过5G网络与工业互联网系统互联互通、嵌入生产,有效降低联网部署成本,为企业数据安全提供保障。加快推动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全区推荐5大类共29个项目申报省“五个一批”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11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振德医疗等2家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项目被列入省年度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实施名单。扎实开展家电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通过重构生产模式,重塑工艺流程,推动全区家用电器行业名列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第三批14个分行业省级试点第一名。

三是加快打造高端人才服务场景。在全区推广“安家补贴申领”“租赁补贴申领”等“一件事”服务事项,已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资金3538.24万元,同比新增326%。以全省率先试点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颗粒化健全人才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应用场景,打破数据壁垒,打通需求渠道,加快建设集人才资源、人才服务、研判分析、综合决策为一体的应用平台。目前已制定实施青年科学家“免评审”落户制度,设计“免评审”“一件事”改革应用场景,实现人才“一键提交”、跨部门协同审批,推动人才政策第一时间落户,首批拟认定青年科学家10名。持续推出创新应用场景,已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双聘制”认定实施办法,首批拟认定10人,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上虞区:

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现代化先行

致力打造世界级绿色智造先进区

近年来,上虞区强化“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意识,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向,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速推动平台、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数字经济驱动发展变革,着力建设世界级绿色智造先进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等指标居全省前列,在2020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中荣获第一名。今年以来,全区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作为全区制造业大平台的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9%、29.1%。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1.52%、50.14%。

一是产业平台能级有新提升。“一脑统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集成化、一体化的大数据应用分析系统,提升平台引领力、承载力。开发运行产业链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全国企业库、入园企业库自动比对,智能推荐优质企业,大幅提升招商引资精准性。今年初以来,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产业链精准招商,成功引进2个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完善企业投资项目“1+9+X”一体化联动审批机制,建设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快30天。升级“4+2”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接入112家企业安全环保数据和监控设备,“点、面、域”三级布局预警监测系统,实现安全、环保、能耗全域实时“云监管”。

二是优势产业地位有新提升。通过优势产业示范引领、数字产业合理布局、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速产业整体数字化水平螺旋式上升。以化工行业改造提升2.0版建设为突破口,纵深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88”行动,实施“登高计划”、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建设、5G智能改造等重点项目,建立全国首家自控系统运维5S店,加快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全省首个机电制造业5G智能改造试点落户上虞,累计完成近5000家企业上云,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入选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全面推进e游小镇2.0版建设,借势借力做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服务中心”两篇文章,积极构建“云上小镇”,打造数字内容产业的“中国乌镇”。

三是企业内生活力有新提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自主创新,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龙盛集团通过高效连续化重氮偶合等技术集成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建立国内行业首个资源循环利用智慧化系统,实现企业现场用工减少60%、“三废”减排95%以上。鼓励以并购吸收智能制造先进经验,卧龙集团引入意大利SIR公司智慧管理系统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81.9%。鼓励企业与高校、企业与企业联合攻关,晶盛机电与浙江大学联合攻关,实现超导磁场匹配等多项技术世界领先,产品高端市场占率全国第一。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6家,重点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76%,两化融合指数居全省前列。


新闻多看点

当班小布:诸佳英

资料:绍兴日报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