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绍兴黄酒,古老又年轻!

绍兴发布 2024-04-03

六千多条河流缓缓淌过,一万多座桥梁飞架,支撑起这样一座水上浮城。乌篷船轻泛,摇过青绿山水,七百多座古桥与你不期而遇。忽然间,你仿佛闯入了历史的旖旎一角。欸乃一声中,如镜之水,似洋溢着一阵一阵酒香。

绍兴人的一生都与黄酒有关。一出生,即见酒,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这只是寻常人家的寻常事。婚嫁时的“女儿红”酒,也早已从富贵人家的嘉礼演变为满城皆从的礼俗。金榜题名时的升学时刻,则有“状元红”酒与亲朋们同喜同贺。

绍兴人的饮食,离不开黄酒的“加持”,那是一种互相成就,相得益彰。“中国人的酒席上有一种‘醉虾’,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这是鲁迅笔下的醉虾情态。酒要绍兴酿造的黄酒,虾也要鉴湖里的河虾,鲜嫩爽滑,方显风味。绍兴今朝有酒今“糟醉”,常以酒糟入馔,一口咸鲜,细嚼之下,满齿糟香。

菜是酒的良伴,没有下酒菜的酒,则是闷酒。就好像苏东坡的那场赤壁夜游,若没有那条巨口细鳞的鲈鱼,酒的滋味恐怕也会少三分。绍兴的饮食,仿佛都为酒而生。一碗梅干菜烧肉,一碟油炸臭豆腐,再来一盘灵魂一般的茴香豆,构成了一餐黄酒的基本排面。再丰富一些的话,那么醉虾、醉蟹、糟鸡、糟肉、酥鱼等都要轮番登场了。

游客到绍兴去,若不品尝三五两黄酒,并佐以茴香豆,那么便总觉有些遗憾;离开绍兴时,若不带上三五斤黄酒,就总觉得手上空落落的。

绍兴人离开绍兴,最想念的,一是绍兴黄酒,另一便是受黄酒浸润的绍兴美食。

然而关于绍兴黄酒,其实,我们知道的并不算多。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同时,这也是一个年轻的故事。 

2005年3月,浙江省考古队在绍兴嵊州小黄山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一场普通的发掘 工作,却改写了历史。原因是现场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物品,事后检测发现这些物品并非他物,而是普通人家庭餐桌上都会吃到的稻米,专家称之为“稻属植物硅酸体”。这一发现,一时引来震动,因为这表明近万年前,浙江先民已栽培或利用了野生水稻。加上现场出土了大量陶制品,器具已备,原料已具,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原来近万年前,绍兴地区已充裕了酿酒的先决条件。只等待着到某一个时刻,发芽成熟。

距今2500多年之前的一天,一个复仇者组织了北上的大军,准备出征。当地百姓纷纷送来美酒。这位复仇者将酒倒在了河的上游,与将士们一同饮用河水。他用这种方式提振了军民之心,从而一举完成了复仇。

那位复仇者名叫勾践,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千越甲吞吴。

这是越酒第一次见载于典籍,为日后留下了“箪醪劳师”的美谈。这其实已经是黄酒的原型。以后,绍兴黄酒酿造不绝。

魏晋南北朝时,绍兴酿造的酒已经成为贡品,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大家喝的是绍兴的酒。唐宋之际,绍兴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酒乡,那时候绍兴家家户户做酒,所以陆游才留下了“莫笑农家腊酒浑”的诗句。

明清之际,绍兴黄酒开始由原来的家庭作坊演变为酿酒作坊。由此,绍兴黄酒美名随着船行的远近传播开来。清康熙《会稽县志》已有“越酒行天下”的记载。清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写道:“今绍兴酒通行海内,可谓酒之正宗。”同样,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专门辟出一小节论述绍兴酒,并称其为“名士”。

那些爱绍兴黄酒者,也多为名士,这一点到民国时尤其如此。鲁迅“漏船载酒泛中流”,载的便是黄酒,丰子恺宝岛游历办画展,难消思乡亲,思的也是绍兴黄酒。浙江人金庸更是黄酒的忠实拥趸,翻开他的每个江湖故事,但凡饮酒,总能找到绍兴黄酒的影子。

名士爱黄酒,普通人也爱,毕竟酒香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柯灵写道:“说起绍兴的黄酒,那实在比绍兴的刑名师爷还著名,无论是雅人墨客,无论是贩夫走卒,他们都有这常识,从老酒上知道的绍兴。”

新中国成立之后,绍兴黄酒迎来了新的成长历程。1952年,绍兴加饭酒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1963年又立于十八大名酒之列,1979年又获评为国家名酒,种种荣誉加身,可见国家对绍兴黄酒的重视。

同时,绍兴黄酒屡屡出现在重要外交场合。1985年9月6日,邓小平宴请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宴会之中,中美两位领袖觥筹之中的就是绍兴黄酒。宴会之后,绍兴黄酒更是作为国礼相送尼克松。绍兴黄酒还时常成为国宴用酒。1949年,绍兴黄酒获选为“开国第一宴”用酒。1959年,500坛绍兴黄酒登上了建国10周年的国宴。“国礼”“国宴”成为绍兴黄酒的崭新名片。

历史传承至今,绍兴黄酒似乎一直变化不大,还是那个集合了“甜、酸、苦、辛、鲜、涩”六味于一体的“老酒”,给人的味蕾以明快的“轰击”。同样,绍兴黄酒依然延续了传统的“夏制酒药、秋制麦曲、立冬开酿、立春榨酒”的时间节律。而在酿造上,今日之绍兴黄酒也依然遵循着“蒸米、落缸、开耙、压榨、煎酒、封坛”等传统工艺流程。

但是,绍兴黄酒不是博物馆陈列柜里的“越王勾践剑”。在现实的土壤中,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的绍兴黄酒,也在经历着蜕变。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科技的引入。以前绍兴黄酒的酿造高度依赖“缸头师傅”,每一个师傅酿出来的味道都有细微的差别,但这无疑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刚说:“我们新推出的一款黄酒,需要经过180天的冷藏储存。这180天内,要保证温度始终处于零下5摄氏度的状态。在自然界,这是完全无法实现的。如果我们放弃现代科技,再去相信传统的老师傅,可能是在舍近求远。不是说我们不再相信他们,而是说我们需要更综合的手段。”

现代酿造技术的介入,打开了绍兴黄酒酿造的新世界之门。工艺在改进,味道变得可控, 过程更加精益求精。唯有拥抱变化,才能走向更远,古老的黄酒,正在变得年轻。

无论如何创新求变,黄酒的内在本质是不变的。黄酒的魅力是什么?民国作家曹聚仁给出了一个精妙的论述:“我们喝绍兴酒,总是一口一口地喝,让舌尖舌叶细细享受那甜甜的轻微刺激,等到喝得醉醺醺时,一种陶然的心境,确乎飘飘欲仙。”

切莫认为这只是老一代的略显“过时”的喝黄酒法。实际上,这才是绍兴黄酒的正确打开方式。“黄酒需要慢饮”,这几乎成为一种绍兴共识,所以绍兴人发明了一个喝黄酒的专属动词——“咪一口”。

绍兴黄酒入口的第一感,是柔柔弱弱的。但是当你以柔弱者看待它的时候,一杯接着一杯,你的轻蔑很快就会得到反噬,它会用那绵绵不绝的劲道让你明白其威力。作家王祥夫说:“一如60多度的老白汾,放在鼻子跟前,还没等喝,一股子酒的‘杀气’便直冲脑门儿。而绍兴酒却是让你放下了一切戒备,那个醉是慢慢积蓄起来的。”这是绍兴黄酒的温良。

同时,绍兴黄酒还有一种“厚”的质素。当这种“厚”在你心中积压,就会形成一种劲。这种劲并不肃杀,也并不轻佻,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赋予你某种韧性。这种韧性,在诗人身上会迸发出激情,在艺术家身上能逗引出灵感,在普通人身上则可以缓慢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烈感。“黄酒的后劲是一种恰到的好处。好的黄酒,以适量的方式饮用,第二天你会觉得头也不痛,口也不干,甚至还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杨刚说。

在问及绍兴黄酒的口感时,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徐东良表示:“关于黄酒理想中的口感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内心多少都是有记忆的、有期待的。我年轻时喝过的黄酒,那种丰润、饱满、入口柔顺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不讳言的是,现在我们所生产的黄酒之中,某些品类已经比以前的口感更好了,这是科技和创新的结果。但说到底,这种创新,有赖于记忆中的那种口感,那种干净的感觉。干净意味着杂醇少,饮用的愉悦感和舒适度就强。”

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的黄酒,不应该被放在博物馆,也不应该背着沉重历史的因袭而与消费者愈行愈远。面对白酒市场的强势,以及其他酒类的空间积压,黄酒的声量似乎越来越小,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徐东良说:“不同于啤酒的清爽、白酒的刚烈、红酒的时尚,黄酒与生俱来的温性、温润、温和,与中国人的品性和为人处世的原则高度一致,兼具温润和雅的气质,微醺愉悦的功能,低度养生的禀赋,正好戳中当代消费者的审美。”他认为,市场上对黄酒认同的“共鸣的响指”已经悄然打响。黄酒市场的复苏,正如同无数越水共同汇入大江大河一样,也注定将走上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

当前,黄酒所面临的一切外界说辞,说它不温不火也好,说它困局无解也好,又或者说它前途堪忧也罢,都不是真实的声音。浙江塔牌绍兴酒厂总经理魏健认为,眼下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黄酒这种低酒精度、更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酒,其受众群体只会越来越多。

“风起于青萍之末”,黄酒的高端化尝试不断成功出圈,造就了新的风尚。魏健说:“当人们一提到黄酒,就会想到这是南方的、传统的、低档的,甚至会和料酒画等号,这是一种误解。我们推出了一款高档黄酒,虽然还是在江浙沪销量比较好,但我们的目标是推向全国的。意外的是,很多外地人喝了以后,改变了对黄酒的认知。”

同时,黄酒的年轻化趋势,形成了良好的市场景象。以市场为师的绍兴黄酒从业者们,在抢占年轻人的第一口黄酒这件事上,正展示出自己的“三头六臂”。无论是与奶茶的结合、与咖啡的共谋,还是采用棒冰、果酒、露酒等新形式,又或者与甜品比翼齐飞,黄酒都变得更受年轻群体欢迎了。

很多人觉得,这像是一阵风,风吹过之后,大地之上干干净净,对于市场的改变很难从数字上直观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风毕竟真的吹过了,黄酒是什么、黄酒的味道如何、黄酒的可能性何在,都已经在年轻的消费者心中深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正所谓“计深远”——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遥远的事物即将被震碎,当下乃至今后引领微醺雅饮新风尚的酒种理应是黄酒。”徐东良说。如同黄酒会产生一种延迟的微醺感,在那种美妙的后劲里,放大了人的内在情感, 令“酒逢知己千杯少”成为可能。 黄酒产业,也爆发出一种延迟的后劲,这种后劲是行业在经历过蛰伏之后必然崛起的征兆。“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这是一种古老的精神,从古越人身上流传至今。黄酒产业的后劲,其实是一种“厚积薄发”。因为“厚”,所以会有持久的韧性,正如同绍兴这座城市一般。

倾听酿酒大师和年轻人述说绍兴黄酒的古老与年轻。

新闻多看点

当班小布:季建明资料:三联生活周刊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