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条生命的逝去,时机和环境助推舆情爆发

2016-08-27 清博研究院 青年网络观察

近日,微博舆论场中,涉及学生、教师等群体的舆情多发,“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女教师因患癌被辞退后离世”、“山东准大学生9900元学费被骗光 心脏骤停离世”等事件引发舆论激烈争议,刷屏网络。

  舆情现象

  患癌女教师被开除


  8月20日,@头条新闻 报道了“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女教师因患癌被辞退后离世”一事,8月22日,涉事学校人事处长被停职,8月23日,兰州交大博文学院院长陈玲等人登门道歉,患癌女教师获赔50万元,8月25日,涉事学院院长陈玲被爆学历造假。


 

  大学新生被骗光学费

  8月24日,@头条新闻 爆出“山东准大学生9900元学费被骗光 心脏骤停离世”一事,电话17185336302为诈骗号码,目前,山东临沂警方已经成立专案组,案件已在前期侦查阶段。8月25日,有媒体爆出,该诈骗号码于今年年初开卡,已进行了实名登记,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又一学生6100元学费被骗。

  舆情爆发的几大原因

  涉及学生群体,弱者形象,易获得网络舆论同情。学生、病人,都是社会上公认的弱势群体,尤其在此两件舆情事件中,涉事主体都来自贫困家庭,且最后都造成相关人员死亡,事件性质较为恶劣,易引发网民同情。

  此外,部分舆论将此多方关联,有网民将患癌女教师被开除类比怀孕女职工被辞退,大学生被骗光学费,类比为公众普遍收到过推销和诈骗电话,因此,一人受害、众人代入、一致发声,舆论场出现了“不沉默的大多数”后,舆情逐步爆发。

  特殊时间节点,新生即将开学,高度关注涉高校类事件。8月底,正值大一新生准备进入大学特殊时期,此时,新生家长及学生无疑会对各类高校舆情极为关注,舆论场中,新生开学的气息也较为浓烈,类似“开学必读:入学防骗指南”、“开学季,这些要提防”、“开学季,宿舍安全不可忽视”等信息不断。

  而家长通过网络获取开学资讯,也势必会主动关注及搜索相关信息。山东准大学生9900元学费被骗光离世后,8月24日,教育部颁发的“谨防骗子以发放助学金等为名的欺诈恶行”便受到诸多学生家长的相互转发,因此,此两件舆情的爆发与这特殊时期不无关系。

  相似事件多发,成民众情绪泄洪口。近期类似新闻不断曝光,“贵州铜仁市第十五中学被曝将一栋男生宿舍楼内公共厕所改成宿舍让学生居住”、“广西高校拒收有录取通知书的学生:没床位了”等,类似事件的不断累积致网民情绪无处宣泄。

  而患癌女教师及学生遭诈骗两件事中,两条宝贵生命的逝去让民众情绪从同情、失望、追责演变到愤怒、鄙夷、对抗式解读,院方登门道歉被指作秀,组织募捐被认为是让学生背锅,徐玉玉的死也让警察躺枪被指不作为,这些情绪化非理性解读进一步推动了舆论的情绪化表达,也成为了民众情绪的泄洪口。

  对部分教育人士的心理落差,致舆论激愤。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是无数民众眼中的一方净土,被比喻为理想美满的“象牙塔”,而教师及教育人士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景仰对象,他们是文化人、高知分子,应该是最明辨是非、明德知礼的一群人,但是现在却成了欺凌造假、利益群体的“代名词”,巨大的心理落差不得不引起民众的激愤、彷徨和失落。

  博文学院校领导的那句“别给我哭,见多了”被网友@去驴行 反问:“这就是文化人的素养?真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舆论不禁质疑,学校到底是“育人”还是“误人”,@老徐时评 也发博质疑,“这样的学校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吗?”

  围观深挖教育隐患,争论教育市场化底线。随着网民逐步深挖,博文学院的“黑料”越来越多,院长陈玲资本家身份、造假学历、山寨荣誉,学校开除生病教师,拖欠教师工资等负面消息不断被爆出;另一方面,大学新生被骗学费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引发思考,舆论对此表示愤慨的同时,更对某些地区教育部门的用人、监管、信息安全等问题提出质疑。

  且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国家对高知人才的大力扶持,高校学生数量不断攀升,校园乱象、教育公平、高校管理等问题一直是舆论场津津乐道的议题,此次多起教育舆情在连锁反应下暴露的教育隐患很难不引起舆论强势围观。

  同时,博文学院引发舆论对教育乃至医疗、养老等公益性事业市场化、产业化的争议,对底线意识、尺度把握提出强烈反思和警醒。有网络大V便指出:“刘伶利、魏则西之死缘于基本民生权利的高度市场化。”

  舆情总结

  连锁反应加料舆情,蝴蝶效应扩大影响


  热点舆情事件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类似事件接连曝光,相关责任人被深挖底细,牵连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普遍性问题,引发一个系统或行业的巨大震动,可以称之为舆情事件的蝴蝶效应。

  继刘伶利事件和徐玉玉事件刷屏后,24日,@共青团中央 称“2015年,博文学院身患肝血管瘤的女教师许诺也被校方开除”,25日,@人民网 报道“上海一大二女生接航班取消短信 6100元学费被骗”。

  个体事件逐渐演变为行业漏洞、体系管理失当等重大社会问题。25日,@华商报 评论“徐玉玉,是电信诈骗领域里的魏则西”,是整顿电信监管的倒逼力量;@京华时报 发表博文《兰州交大博文学院乱象盖子揭开 院长身份或造假》,称“毕竟,个案的处理不能代替机制、制度上的弥补”,倡议“彻底规范好独立学院”。

  批评道德缺失,舆论倒逼制度完善

  这一波教育舆情爆发涉及两个“公”,一是“公益”,刘伶利事件让舆论重提教育、医疗、社保的公益性,舆论呼吁教育的公益性质不能忘,不能没有底线地追求市场化道路,这也是魏则西事件中有所体现的;二是“公德”,徐玉玉事件牵涉到的诈骗、信息泄露等问题,体现了部分群众基本良知和公德心的缺失,有失公德一直是舆论所不齿的,早前舆论一边倒的王宝强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网民高度的正义感可能让舆论陷入道德审判的误区,但是心中保有一份公义之心,勇于揭示、批判道德缺失,总归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事实证明,在公义话语下的舆论倒逼也确实可以对相关制度、法规的不足起到监督完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进步之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