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音乐与实践 | 用耳朵吃用眼睛听用嘴巴看




用耳朵吃用眼睛听用嘴巴看




《地方、音乐与实践》这个项目的缘起,是我和刘庆元的一个“合作创作”计划——把音乐耕植到国内外的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艺术场景中去:从城市到乡村,从广场、书店、剧院、美术馆,到工厂、祠堂、村礼堂、晒谷场……由我来组织活动内容,他用木刻配合宣传及生产需求,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讲座、放映、论坛、工作坊、音乐家委约创作和现场演出、录音录像、以及未来的文献和唱片出版等等,分工合作,有始有终。


它让我们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一头是对古老技艺的膜拜,一头是对未来义无反顾的探索。


有意思的是,这一切就要在顺德美食博物馆启程了。“唯美食与艺术不可辜负”——借用这句陈词滥调,将我们百无禁忌的杂食本性暴露无遗——食物好听、音乐好看、电影好吃——我们完全有理由放空自己的内在经验,让感官漂移。


漂移到更酷、更混沌、更深远的地方去。




策划人 涂飞    










01 纪录片展映

Hugo Zemp的音乐人类学纪录片:西非木琴巴拉风大师系列



Hugo Zemp在所罗门群岛1974



 关于导演 Hugo Zemp    


瑞士籍法国民族音乐学家,1937年生于瑞士巴塞尔。在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拍摄了将近20部纪录片,作品涉及非洲音乐、所罗门群岛音乐、瑞士约德尔调、蒙古的双声唱法(也称为呼麦)和格鲁吉亚音乐等。




 关于巴拉风 Balafon    


巴拉风,又称“非洲钢琴”、“非洲木琴”,是一种敲击类体鸣乐器。其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这类木琴乐器的始祖。

传统的巴拉风有14至21根琴键,琴键的木材为巴拉凤木,要削成长短不一的木棍,用火慢慢烤干变硬,按长短顺序并排绑在一个竹子框架上,下面用若干只葫芦作为共鸣腔,每只葫芦的侧面都有一个或两个孔,孔上覆盖有蜘蛛茧纤维做的薄膜。




经由美国纪录片教育资料库 Documentary Educational Resources (DER) 授权,我们将在此次活动中放映 Hugo Zemp “巴拉风大师”系列纪录片中的两部 ──





 朋友,欢迎!    

 FRIEND, WELL COME!    


年份:2002

时长:27 分钟

语言:英语

字幕:中文 / 英文


在科特迪瓦北部的塞努福,巴拉风琴(Balafon,带有葫芦共鸣器的木琴)是当地非常有代表性的乐器。1958年,民俗音乐学家Hugo Zemp在塞努福的部落第一次接触到巴拉风音乐,60年代早期他又在这里进行了多次采风。40年后,Hugo Zemp重返此地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音乐会上,六组乐团的演奏既相互联动又相对独立,与舞者一起围成圈,祭奠部落里的逝者。该纪录片以第一人称向我们展示了这场音乐会的全貌,其中长达18分钟的长镜头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纪录片《朋友,欢迎!》画面



 木头与葫芦    

 THE WOOD AND THE CALABASH    


年份:2002

时长:47 分钟

语言:英语

字幕:中文 / 英文


巴拉风琴(Balafon)的制琴师必然是音乐家,但巴拉风琴演奏者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巴拉风琴的制琴师。在这部影片中,详细展示了这种乐器的制造过程,这也是塞努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最初砍树前为巴拉风精灵祈祷,到木头切割、调整音调和共振,再到安装蜂鸣膜片,使这一乐器具有非常独特的音色。片中,巴拉风琴制琴师Nanga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并在用餐时与朋友讨论起关于巴拉风琴的方方面面。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纪录片《木头与葫芦》画面





02 分享会

嘉宾:左靖、刘庆元、涂飞、茂涛、张晓舟





左靖:  食物与地方        


从馔饮绘到零饥饿,从南坡家宴到d47食堂,从世界麦面到野莲出庄,地方通过食物让我们感知,让我们忧虑和满足。


左靖,策展人,乡村建设者,《碧山》杂志书主编。安徽大学副教授。曾任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2011年后,左靖以安徽、贵州、云南、浙江和河南等地农村为基地,工作重点转向在地的乡村(镇)建设。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出版和展览工作,以及实体空间的开设,逐步确立了乡村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社区、地域印记和联结城乡”,以及在“乡村的社会设计”中覆盖“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和产品生产”三个领域。并因循“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路径,强调文化创造力和可持续性,并以培养社区的文化自觉、改善当地的文化环境等等作为目标方向。






刘庆元、涂飞:

 从庞麦郎到马⽊尔     

 ──旧天堂书店的音乐生产与实践   


通过两位深度参与者的多视角多猛料解读,探讨木刻、音乐与视觉语言的转译与传达,同时也侧面讲述书店作为一家独立音乐厂牌的变迁史。


刘庆元,出生于重庆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实验艺术系系主任、广东省美协实验艺术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刘庆元主要工作方向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社会融入方法、跨学科实践和创作。其艺术工作涉足当代文化领域的不同界别,如前卫音乐节、实验剧团、文学设计、遗产保育、文艺乡建等,同时他也参与当代文艺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涂飞,旧天堂书店合伙人。独立音乐策划人,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B10现场策划人,深圳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策划人,“明天音乐节”策划人,深圳电台“行走的耳朵”特邀音乐主持人。







茂涛、张晓舟:

 秀才与阿嫂     

 ── 五条人的源与流      


长期以来,外界喜欢将五条人定位于“乡土”、“小镇”、“县城”,高度乃至过度强调五条人的地域性,在五条人一跃成为中国现象级明星乐队之后,舆论也喜欢将市井、草根、底层等标签贴到他们身上,而容易忽略他们作品和艺术实践敏锐的当代性,以及开阔的世界主义视野。与其说五条人是被文人情怀和文青情调所固化的原乡人,还不如说他们是在大地和都市之间游荡的异乡人。


茂涛,五条人乐队主创之一,广东海丰人,现居广州。


张晓舟,评论家,策展人,音乐监制。广东汕头人,现居北京。




 关于五条人 


广东海丰民谣道山靓仔,珠江三角洲布鲁斯狂人,Canton Pop劲歌金曲新浪潮,中国迷幻摇滚土特产。这是一支在摇滚现场和综艺节目之间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奇妙乐队,他们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打破了语言、地域、阶层、年代的区隔,他们不断出圈、跨界、破壁、穿墙,成为中国青年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现象级乐队。 

五条人乐队由仁科和茂涛创立于2008年,迄今为止出版过9张专辑。 

五条人是披着民谣外衣的朋克,也是戴着娱乐面具的艺术家,五条人是一出出马不停蹄永不落幕的大时代迷你剧。五条人为现场而生,他们可以将舞台化为世纪末的歌舞厅,城中村的发廊,CBD的烂尾楼…….也可以在庙堂和乡野之间,杀出千沟万壑,同时创造一个个启示录般的超时空幻境──五条人的歌,是一代中国青年从乡土到县城再到国际大都市的悲欢离合,是全球化大时代普通人跌宕起伏的命运史诗。

五条人身上的一切,既很摇滚,又很中国。






03 地方音乐LIVE

俄木曲叶、老丹、马木尔与Mask





 俄木曲叶: 

 从一片到五片      


俄木曲叶 - 口弦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拉马镇人,口弦制作专家及演奏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33120hcypb






 老丹:出神        


老丹 - 笛子


一人一笛,全新作品足本首演。





老丹,管乐演奏家,8岁开始学习萨克斯,之后在沈阳音乐学院学习中国竹笛,曾担任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笛子声部首席。但离开学校之后,他走上了另一条更加飘逸的路线,在民族、爵士和即兴音乐中游荡,或游击,来去如风,招招利落,萨克斯负责喷火,竹笛勾人心魄。他对中国传统竹笛的演奏方式和技巧上有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他更为注重的是演奏上的艺术性和自由性,用不同的演奏方式和创造力来丰富自己的音乐,极其注重自由、情绪、思维、空间等细节。他的演奏通常会给人一种古代与现代音乐融为一体的聆听感受。






 马木尔与Mask:寂静      


马木尔 - 切勒铁尔 / 打击乐

夏力哈尔 - 冬不拉


马木尔的新乐队 Mask 新作品首演。用哈萨克传统乐器切勒铁尔和冬不拉以及打击乐打造的氛围迷幻之旅。


马木尔最初以冬不拉演奏者和哈萨克民谣的现代集大成者的面目闻名。随后渐渐成为一位从传统到现代无所不包的高产高能音乐家,出版过20多张唱片。他拥有6支乐队:IZ(脚印)、Kunakar(罪人)、51-RAYON(51区)、Mekrop(细菌)、TAT(锈)、Bande(响马),每个乐队风格不同,主要以氛围、工业、噪音、即兴、实验、厄运嗡鸣(Doom Drone)、黑暗嗡鸣(Dark Drone)等形式呈现,主要乐器为贝斯与吉他。





作为一个先锋派,唯一需要秉承的传统便是‘创新’:电贝司、古典吉他、冬不拉、刀郎热瓦普、bouzouki、口弦……看似古典或是民谣的乐器,到了马木尔手中,就会变成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发声机器:这些声音的颗粒往往会组合成非常奇特的和声朝着我们飞来。马木尔用他异常严肃的作曲方式和近乎令人窒息的冷静与克制,建立着自己的声音王国:黑暗,深邃,充满神秘。

── 涂飞      







 关于本项目        





“一思一食”


一人一味,一食一思。如果说顺德对于美食的呈现有一千种,那么人们对于顺德美食的认识与解读或许会更多。


顺德华侨城青云文社研究所发起的“一思一食”,旨在从不同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激发人们对顺德美食“求真”的新思考。“一思一食”将邀请艺术家、学者、音乐家等来到顺德度过美味周末,在两天时间里共同探访顺德之味,将艺术、文学的视角与思考注入对美食的诠释中。















“ 青云文社研究所 ”


顺德华侨城青云文社研究所致力于对已消失的⻘云文社相关历史的研究,以及顺德乃至珠三⻆地区的本土文化梳理,并通过出版、展 览、 讲座、文化奖项等载体,促进公众对珠三⻆本土文化的了解。









 如何参加本次活动?        




Wechatohmt2011( 面条)
E-mail:oldheavenbooks@gmail.com

Tel:0755-86148090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文化创意园2期A5栋12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