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艺名家讲故事 | 关牧村:一支难忘的歌

2018-04-10 中国文明网

她,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就以《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唱红大江南北;她,将西洋唱法与中国作品融合,将民族歌曲艺术化,艺术歌曲民族化;她,扎根基层,从内陆到边疆,从城市到农村,从高原到沙漠,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一路歌声……


本期《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52061wqc&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文艺名家讲故事》

前奏:母亲启蒙 海河滋养

1953年,我出生在河南新乡,五六岁就去了天津,这一待就到现在没有离开过,可以说,我是闻着海河水的味道长大的。

母亲是我音乐路上的启蒙者。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参加天津市小红花合唱团,是合唱团的低声部,每次拿回来的歌母亲就和我一起练习,告诉我怎么唱。她觉得我有一副好嗓子,一定要唱出来。

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去海河边练声,这已经成为我每天必备的功课之一;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那段艰难岁月中少有的乐趣了。

副歌:工厂磨炼 不忘初心

1970年,因为家庭成份的原因,我被音乐院校拒之门外,后来被分配到天津市钢锉厂,当了一名车工。虽然心有不甘,仍然向往舞台,但我知道既然来到工厂工作,就得干好自己的本职,踏实做事。

慢慢和大家熟了,都知道我喜欢唱歌,开大会的时候就会叫我去唱。那会儿也没有特别考究的服装,没有专业的设备,但就是很开心,像开车间音乐会似的。可是我师傅有点接受不了,他觉得我不能踏下心来干学徒活。我也不解释,想用行动证明。我就把他常年用的那个茶缸子洗得白白的,车床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洗手盆也是刷得干干净净,用实际行动改变了他对我的看法,觉得这小姑娘还可以,不吭不声的,挺肯干。

现在回头想起来,这七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七年,是我这一生当中,扎扎实实的七年,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石头缝里。这七年让我懂得了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珍惜什么。如果没有这七年,或许就没有我的今天。

主歌:幸遇恩师 重回自我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施光南先生,就没有如今的我。七年的工厂生活虽然给了我广阔的舞台,但真正让我走上歌唱道路并引导我向前奔跑的是施光南先生。

那时候我还在工厂,一次演出时,韩伟老师发现了我,他问我想不想认识《打起手鼓唱起歌》的作曲家施光南老师,我说当然想了。于是他就带着我去见施老师,我当时在琴房里为施老师演唱了这首歌,他特别兴奋地站起来,高兴极了,说:“我就是喜欢这种声音,不是完全的洋味儿,也不是完全的民味儿。”

后来,我离开了工厂,被调入天津市歌舞剧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1979年,施光南老师为我量身打造了第一首歌曲《假如你要认识我》,我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接着又演唱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一系列歌曲,以及之后大受欢迎的音乐故事片《海上生明月》。

回声:扎根人民 用心歌唱

艺术家的喉咙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却存活于观众之中。一直以来,我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对得起厚爱自己的观众。当初是工人师傅收留了我,所以我必须要唱歌给工人师傅听。

从内陆到边疆,从城市到农村,从高原到沙漠,从孤儿院到养老院,一路走来,我收获了太多太多,内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与满足。

为老百姓唱歌的几十年来,每一次都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情感的交流。我感觉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没有隔阂,我们在用歌声互相勉励,表达彼此的爱。

在我看来,用歌声给听众带来心灵上的感动,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用心灵去唱歌,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感恩。树高千尺不忘根,我的根早已深深地扎根在土地里……



审核:邓植尹

责编:王晓宁 王文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