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艺名家讲故事 | 谭孝曾:传承是我与生俱来的使命

2018-04-11 中国文明网

他,出身梨园世家,是谭门第六代嫡传人;他,从跑龙套做起,十几年演遍京剧舞台上几乎所有角色;他,年近花甲仍不断挑战自我,把京剧经典剧目重新搬上舞台……

本期《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

梨园世家 却凭唱歌进戏校

1949年,我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是谭门第六代嫡传人。我出生的时候,曾祖父谭小培还在世,所以我的名字“孝曾”是孝顺曾祖的意思,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孝顺“老家儿”,更重要的是要将谭派京剧艺术传承下去……

戏校考试时,老师说你给我们唱段戏吧,我说我不会。主考老师全乐了,说你是姓谭吗?我说是。你爸爸是谭元寿?对。你爷爷谭富英?对。不会唱戏?不会。老师特别不理解,说谭家的后代居然不会唱戏。

但是没办法,我真的不会唱。后来我是凭借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考上了戏校的。

在戏校学习时,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王少楼先生。当时我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是王先生一点一点教我,从喊嗓子、念白,到一个身段,一个手势,先生一点点教我。


从零开始 基层蛰伏十几年

1962年,我从中国京剧院调回到北京京剧院,我父亲那时任副团长,当时父亲就说了一句话:“孝曾调过来以后,要从基层做起。”

谭门第六代是个跑龙套的,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最爱聊的事儿,原来这京剧世家也有“凡人”啊。面对父亲的不闻不问,众人的冷嘲热讽,尤其是当妻子与父亲在台上演主角,获得阵阵喝彩而自己只能在旁边跑龙套时,我迷茫了。

我祖父教导我:“小子记住了,有屁股不愁挨打,砖头瓦块都有翻个儿的时候。你没能耐,你没本事,谁用你!”从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听爷爷的话,下苦功夫,时刻准备着!

直到2004年,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了一场裘派花脸的专场演出,我带着《将相和》作为调剂节目等着登台,这是我第一次以主演身份在天津演出。谢幕的时候,观众都围到台前,拉着我的手,要和我合影,哪怕合不了影,握个手也很高兴。这是观众对我的一种肯定,那种愉悦是拿钱换不来的。

谭富英(右)为孙子谭孝曾说戏。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承受质疑 挑战谭派经典剧目

2004年,在一次谭派艺术活动上,我说我打算演《桑园寄子》,但立即受到了大家的质疑。不论从外界还是我的父亲,都认为我演不了,认为我目前的艺术水平和条件演不了这个戏。

因为这出戏是一个演情的戏,必须要比其他戏更投入感情,才能感动观众,既有唱又有念、还有表演和技巧,挑战特别大。那段时间,我脑子里整天都是这个戏,吃饭、睡觉闲着没事时脑子都在演绎着这出戏。

首场在长安剧院演出,父亲那天没去看,因为他有点不放心,可是他一直守着电话。意料之中,那次演出非常成功。

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祖孙三代。图片来源:今晚报

一战成功 亲力亲为望认可

说实话,自从我开始学戏,父亲对我一直不闻不问,也从来没有夸过我。无论是第一次以主演的身份登上舞台,还是成功挑战经典剧目《桑园寄子》,他的评价始终只有两个字“还行”。

《定军山》这部戏有一个别名叫《一战成功》,非常吉利。所以我们每次到外地巡回演出,开场戏必定是《定军山》,我们也拿这个戏作为衡量京剧演员的一个标准。2015年,我与儿子谭正岩共同出演电影版《定军山》,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是真难熬!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定军山》在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之际上映了,破天荒头一次,我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虽然他没有在我面前直接夸赞我,但听弟弟说父亲看完电影后特别激动,跟他说:“你哥哥现在唱得真是不错,我今天看电影时,这《定军山》他唱得太好了,我很满意。”

从七岁学戏,到花甲之年,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如今,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恢复谭派失传剧目的工作上。因为作为艺术工作者、作为谭家的后人,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既要把祖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继承下来,还要把他们更好地传承下去。

谭孝曾出演京剧《定军山·阳平关》剧照。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个民族的崛起,主要还是文化,文化是它的根,是底蕴、是灵魂。把京剧艺术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精彩视频!



审核:邓植尹

责编:王晓宁 王文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