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病还去医院挂号?何不签个家庭医生


黄莹是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一名普通家庭医生。和广大家庭医生一样,她将“敬畏生命、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职业信条,经常和同事们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里去防病、治病、探望。因为尽心尽力服务社区居民,她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和广泛认可。2018年7月,黄莹荣登“中国好人榜”。 



黄莹事迹短片 视频来源:湖北文明网


  经过一整天走街串巷,声音已经沙哑,却依然耐心地回答着病人的各种琐碎问题;为了节省时间,常常顾不上吃午饭,但街坊们一句热情的招呼“黄医生来啦”,总能让她疲倦的脸上绽放笑容;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主动上门帮忙清洗护理,嘱咐日常饮食,细致与贴心常令老人眼含热泪……这样的情景,只是家庭医生黄莹无数个工作日里最普通的一天。


黄莹上门为老人换药。图片来源:武汉市硚口区文明办


  黄莹2012年大学临床本科毕业,经过专业全科培训,来到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基层家庭医生工作。最初,家庭医生工作并不好做,老百姓对家庭医生的职责缺乏了解,类似“家庭医生?不会是骗子?”“不需要,我们看病都到大医院。”的话黄莹听过无数次,即便有的居民知道家庭医生,但还是对黄莹的业务能力持怀疑态度,签约、随访等各方面的工作很难展开。


  然而,黄莹从未放弃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使命,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努力融化与居民群众的隔阂,将家庭医生的概念与价值逐渐根植于他们心中。


  有一次,一对夫妇测完血压就要走,出于职业的敏感,黄莹反复劝告,建议他们参加65岁老年人免费体检。体检结果显示女士的血小板值偏低,如果血小板进一步减少,就有颅内出血的可能。黄莹立即给该女士打去了电话,建议她改用其它降压药,并在调整药物期间不断为她监测血压。该女士的血压和身体状况逐渐稳定下来,对“家庭医生”的误解和心理障碍也逐渐消解,并主动动员身边亲朋好友与黄莹签约。 


  黄莹就是这样一点点让社区居民从最初的抵触到犹豫,再到接受、信任。5年多来,她与2000余名社区居民签约,为187名重点慢病患者提供健康指导,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喜爱和广泛认可。2017年,她获得第二届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百家健康守门人”荣誉称号,她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荣获首届“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称号。


黄莹入户为居民提供用药咨询。图片来源:武汉市硚口区文明办


  “常用耳朵去聆听,总用仁心去帮助”,这是黄莹经常说的一句话。黄莹所在社区有位低保居民反映自己长期腰椎疼痛,经常需要住院治疗,黄莹向她介绍:“家庭医生是国家推出的惠民工程,像您这样的腰椎疼痛情况,通过签约服务,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并获得家庭医生快捷服务。”一番耐心的解释一下子打开了她的心扉,她立即与黄莹签约了。


黄莹为居民解答健康疑问。图片来源:武汉市硚口区文明办


  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湖北省武汉市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目前,家庭医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认同。


  正如一些居民所说:“在社区居民中,有些老人出门都难,得了慢性病不可能在大医院长期治疗。老人的健康,很需要家庭医生近距离的守护。”


黄莹(左一)签约居民。图片来源:武汉市硚口区文明办 


  家庭医生的服务不仅体现在延伸护理上,更体现在遇到特殊困难时的及时帮助上。2017年8月10日,社区居民姚婆婆突发心脏病,浑身无力无法出门,也没有家属在身边。姚婆婆立即想到了黄莹,她第一时间拨通黄莹手机,呻吟着:“黄医生,我的胸口好不舒服……”黄莹担心她是心梗发作,便叮嘱:“您就靠在床上千万别动,我马上到。”很快,黄莹带着护士,背着医疗包,爬上了3楼冲进姚婆婆家中,经诊断,发现是心肌缺血,黄莹立即给她服下0.5克硝酸甘油,然后观察病情,直到姚婆婆病情完全缓解才离开,走的时候叮嘱她第二天上大医院复查。现在,姚婆婆的病情一直控制得很好,她逢人就夸:“黄医生就像我的女儿一样。”


  黄莹说:“我心甘情愿做社区家庭医生,因为我深深感受到基层群众的迫切需要,希望以自身的行动去诠释‘家庭医生’的社会价值。”


更多故事

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人们需要的,便是她努力要做到的。在一次次巡诊中,在为社区居民消除日常病痛中,黄莹为社区居民送去了健康科学理念和正确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家庭医生高质量健康服务带来的便利,也诠释了家庭医生的社会价值。(陶恒)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夏静

近期热门文章

■ 他带着氧气瓶援藏支教了4年 还在继续……

 病人在他家附近“蹲守”两天 只为找他看病

■ 农民赞他为“科技财神”,他有多“神”?



审核:姚杰 张青玲

责编:陶恒 王晓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