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心法官”黄志丽:是金子就应该在群众中间发光

黄志丽 中国文明网 2018-11-22

黄志丽,1972年3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巷口人民法庭庭长,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基层法官,2014年6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她16年里审结民商事案件5400余件,上诉率不到3‰,以她名字命名的“黄志丽法官工作室”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小法院”。


  我叫黄志丽,出生于1972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见证着祖国和家乡的日新月异。

  也许是《海瑞传》《狄仁杰传奇》这样的书籍看得多了,我从小便有个“女侠梦”,总想着长大了能够扶危济困、伸张正义。小时候,我们市中心有个叫“马肚底”的地方,每次的公审大会在那儿举行,我回回都去看。当时,我就想着长大了我也要当法官,打击坏人、保护善良的老百姓。小小少年心里满满都是对法治、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与期盼。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法官,有刑事的法官,也有民事的法官;案件,有大案、要案、命案,也有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

黄志丽接听群众打来的咨询电话。图片由漳州市文明办提供

  1994年,刚毕业的我放弃了原来找好的单位,考进了法院,迈出了我实现年少梦想的第一步。我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开始认真向老法官、老书记员学习怎么跟群众打交道,学习怎么将调解疏导贯穿于办案过程。那几年,我母亲大部分时间在住院,夜间陪护时,我就在病床边支一张椅子,开着小手电夜读。为了用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我还自学了心理咨询师课程,考取了婚姻分析师资格证书。

  独立办案后,我才发现当法官真难:怕办错案,怕投诉信访,怕说情送礼。一桩桩一件件,让我焦虑不安。刚当法官时的一次判案,让我自责了好几年。有一对叔伯兄弟比邻而居,哥哥修猪圈占了弟弟0.6平方米的宅地,弟弟一气之下,将哥哥告上法庭。我当庭判决哥哥拆猪圈还地。3个月后,当我在村里遇到一位90多岁的老大爷,他说的一句话,却让我像被人猛击了一掌。他叹息说,那件事虽然结了,但堂兄弟两家人再也不来往了。一个小小猪圈,毁了三代人的亲情。“到底什么样的公正才是群众需要的?”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

黄志丽是群众的“知心法官”。图片由漳州市文明办提供

  从此,我对“法官”有了新的认识:既要解开当事人的“法结”,更要解开“心结”。民商事案件的背后,其实折射的是各种受损的社会关系——民间借贷案件涉及的是诚实守信,赡养抚养案件涉及的是敬老爱幼,离婚案件涉及的是夫妻间的忠诚和义务,乡邻之间涉及的是守望相助。做一个好法官,不能只凭法律,还要靠常识、常情、常理,好法官应有悲悯之心。

  有一个案例,刚高中毕业的小施撞伤了一位老人,对方要求赔偿10万元。小施家是低保户,家人身体残疾,这笔赔偿金会让本就拮据的一家雪上加霜。考虑到这点,我希望双方能够协商解决。因为多次劝说,被撞老人的家属以为我偏袒对方。有一次,我冒雨到被撞老人家进行调解,在门口等了三个多小时,却一直进不了门。第二天,感冒发烧的我又去了老人的家,老人终于心软开了门。我向老人阐明了法理,也说清了小施家的现状与困难,并带着老人的儿子到小施家了解实情,案件最终调解结案。

老百姓的事,大事小事都是大事,大案小案都是“大案”。老百姓大多是从跟公检法机关的基层工作人员接触过程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去信仰法治。2012年6月,在当地人民法院的支持下,我把司法为民的台子搭进社区、乡村,在芗城区南坑街道办事处设立了“黄志丽法官工作室”。法官工作室把案件带到村子里面、小区里面、社区里面去开庭,审理一件、教化一片,在每周的良性运行中,大量化解了一些处在萌芽状态的矛盾纠纷,让矛盾不出社区不出村。十多年的基层审判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群众是最亲的人,法官的根在群众、心在百姓。  

黄志丽在法官工作室外送调解成功的当事人,每个人都是笑着出门的。图片由漳州市文明办提供

结案后,黄志丽探望老人。图片由漳州市文明办提供

  2014年8月,某城中村因土地征迁款分配,闹得不可开交。原来,按村规民约,外嫁女不能享受土地权益。但有40多个女村民,虽已出嫁,却仍住在村里,丈夫、孩子也落户在此。她们坚持拆迁款有自己的一份。为了这件事,女村民来到法官工作室找到了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千百年来,都是这理儿!”反对的村民咄咄逼人。眼见着小小纠纷就要演变成群体事件了。我赶紧找宗族长者,找村委干部,找反对声音最高的人谈心。从保障妇女权益到村民自治,从法到理到情,经多次调解,最终纠纷迎刃而解。女村民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款,存在了多年的村规民约也得到了修改,村里的风气也为之一变。看到村民的笑容,我深深地体会到:调解功夫做在庭外,才能让司法关怀暖到群众心里。

  是金子就应该在群众中间发光。如今,走在路上,常有人招呼我“丫头”“闺女”“妹子”。朋友问我:“你怎么都是这么土的称呼啊?”我笑着说:“这多亲切呀!”群众把我当亲人,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我工作的动力。作为一名基层法官,生活里虽然少了一些“诗与远方”的随性,但调解好每一对夫妻,挽救每一份亲情,帮助每一家企业,都能带来喜悦和满足,都能分享到普通人的幸福。我坚信,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捡起来的是信任。

很多老人把黄志丽当“法官闺女”。图片由漳州市文明办提供

  以前,在一些老百姓的观念里,“法”的概念还是相对陌生的;随着改革开放,司法实践不断深入,群众法治的意识越来越强,对法律、法院、法官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芗城法院还是简陋的办公桌、手写的庭审记录,老法官们骑着自行车,头顶烈日走村下乡,“大檐帽”就是最形象的称呼;九十年代,我们迎来了“机械化”送达办案的时代,审判人员逐渐年轻化、知识化,面临着传统审判经验与法律规则的冲突、融合;而现在,我们启用了司法审判系统,进行了网络庭审直播,很多高科技设施一一落成,芗城法院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步入了大数据智慧时代。

  当前,司法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需要我们这一代法官的坚守和奉献。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伟大的时代,也越来越热爱法官这份职业。我愿倾尽所有、尽我所能,义无反顾、砥砺前行!

■ 民俗学家曹保明:做黑土文化的“拓荒牛”

■ “永远的战士”朱彦夫:奋斗着,就是幸福的

■ 廖月娥:愿每位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查看更多 心声 文章  请点击 阅读原文 


审核:姚杰 王晓宁

责编:张青玲 王文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