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家40年 | 一张车票:40年前排队办月票 40年后轻松电子付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公共交通则是一个城市的血液。多少个春去秋来,多少个酷暑寒冬,公交车载着一批又一批的筑梦人,奔走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改革开放40年来,公交车的种类在不断升级,购票方式也由现金购票发展为上车刷卡、二维码支付等先进的手段。这些变革,既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缩影,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家40年的故事,就从这一张张车票说起。

讲述人:孙红忠,男,59岁,湖北省十堰市退休职工;

记录人:李晓栋,男,30岁,湖北省十堰市公交集团职工,讲述人外甥。


我的老家在东北,父亲当年为了支援“二汽”(现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来到了十堰,从此就在这个城市扎了根。1968年,十堰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当时十堰只有四、五条线路,每条线路的车也不多,如果错过车,可能需要再等上2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才能再来下一趟。公交车的条件与现在相比,也有着天壤之别。车厢就相当于大货车加个顶篷,座椅是木条凳,车窗也不密封,开上土路时,灰尘直往里跑,遇到刮风,冻得人瑟瑟发抖。即便如此,坐公交车的人也非常多。平时坐车频率比较多的人,一般会办张公交月票,因为累计下来比单次购票便宜不少。每张月票上都贴着个人照片,上车时主动出示。到了月底,人们都要去指定地点续办月票。那时,整个十堰市也就那么两三处办理点,每逢月底,排队续办月票的队伍可谓非常壮观。

上世纪70年代十堰公交月票。图片来源:网络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十堰公交汽车公司引进了一批通道式公交车,这种车长14米,分前后两节,中间由一个转盘连接,所以有些市民叫它“两节班车”。这种车比之前的公交更适合跑远路,所以票价也有了5分、8分、1角三种,根据路程远近分段计价。这种分段票比较考验售票员的记忆力,要记住哪些乘客在哪站上了车,又要适时提醒他们在哪站该下车,避免乘客坐过站、蹭车坐的现象。如今,这些公交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在当时,可是极大缓解了城市公交运力不足的问题。

讲述人孙红忠收藏的1992年十堰市公交车票。图片为讲述人提供

  到了1994、1995年,十堰市的公交月票逐渐被废除,十堰成为继北京、上海等城市之后,全国少数几个开始试行公交车无人售票的城市。那时候很多大城市都还是人工售票,所以作为十堰人,能成为“无人售票”的试点城市,内心还是很骄傲和自豪的。“无人售票”乘车主要用乘车卡,每次需要把卡插入车上的读取设备,这样系统就能识别你在哪站上了车。下车前,再把卡插进设备里,听到“滴”一声,就完成了付款。周末休息的时候,我们一家人经常坐公交车出去逛街,孩子们最喜欢上车时抢着插卡。那神气的样子,大有“一卡在手,天下我有”的气势。路上遇到认识的同学,还要炫耀一番:“你看!我们是用卡坐车的!”

讲述人孙红忠收藏的旧版公交卡。图片为讲述人提供

  随后,乘车卡经过了几次升级,外观越来越好看,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十堰也在2003年将所有公交车换成了空调车,车辆既舒适又安全。当然,我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人的变化,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孩子让座的人越来越多,大声喧哗、随手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我也紧跟潮流用上了智能手机,公交车基本都实现了二维码支付,我们出门再也不用带着现金和公交卡。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月票大多已丢失,只剩下两张月票和一张早年的公交卡一直被我珍藏着,它们是十堰公交几十年来变化的缩影,也是改革开放40年国家飞速发展的缩影。它们见证了我的青春年少,见证了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也见证了城市跳动的脉搏。

  左为1998年发行的接触式芯片公交卡,右为2018年开始运行的电子公交卡。图片为讲述人提供

【记录人的话】

两张小小的月票、有些掉漆的乘车卡,仿佛在给我讲述,姨夫这40年来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段时光虽然已经逐渐远去,但是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曾经拥挤不堪的道路,变得越来越宽敞;曾经等公交车时的“望穿秋水”,成了想去哪就去哪的方便快捷;曾经揣着月票和零钱乘车的日子已经被二维码支付这样的新兴生活方式所取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生活也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越来越美好!


相关文章

■ 一张竹床:40年前“纳凉神器” 40年后城市记忆

■ 一台缝纫机:40年前的梦想,40年后的念想

■ 一双草鞋:一针一线织出幸福生活



审核:邓植尹 胡杨

责编:张殊凡 王文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