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王亚红:我家的“改革”路
王亚红,1969年生,民营企业家,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政协常委、四平市爱心公益协会会长,2016年10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她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女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把小地摊发展成为大企业。她致富不忘本,热衷公益、捐资助学,被孩子们称为“王妈妈”。
我叫王亚红,1969年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村庄。从懂事起,每天跟着父母和兄弟姐妹往返于生产队和家,成了我儿时生活记忆的全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我可以到学校读书了!原本,读书对于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我至今还记得,上学的前一晚,我激动得搂着书包睡了一晚。学校是一片崭新的天地,初到学校时的欣喜,开启了我对未来的设想。可惜,因为家庭的原因,没读几年书,我就辍学了。
90年代初期,我结识了我的丈夫并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和多数同龄人一样,我们每个月领着二十几块钱的工资,生活十分清苦。女儿出生后,望着女儿的脸庞,我不希望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决定要对人生进行一次“改革”。正是这次“改革”,改变了我的人生。
王亚红抱着女儿在爷爷家过生日。那个时候,家里的墙面都是纸糊的。图片由王亚红提供
当时,东北的农村小镇,许多人的思想还被“铁饭碗”禁锢着。改革开放虽已实施多年,但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城市的四平,人们认为在工厂上班才是“有能耐、有身份”,其余的一切都是旁门左道。我和丈夫毅然决然放弃了“铁饭碗”,转行支起地摊,开始贩卖蔬菜水果。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在背后议论我们夫妻“傻”。卖东西的时候,我和丈夫戴着围巾、帽子等遮挡着脸,怕碰见熟人不好意思。每天顶着烈日,早出晚归,受了不少白眼、听了不少流言,但日子越来越宽绰,我们的心里是甜的。
慢慢地,“做买卖”好像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了。那些背后议论的人也开始光顾我们的小摊了,我们大大方方地经起了“商”。不知不觉中,我们率先成了当地的“万元户”。面对这次家庭“改革”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我和丈夫心里美滋滋的。
在国家一系列好政策的推动下,一个个“万元户”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那时,我不懂什么大政策,但现在回头看,正是改革开放,给了千万个像我这样的小家庭以“改革”的勇气和信心。
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之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渐放宽,我家成立了公司,进入了县城的道路运输业。然而,经营一家公司和开一个水果摊不可同日而语。创业初期,我遇到了许多困难。知识储备不够,学识完全不能驾驭公司经营,于是开始了求学深造之旅,去完成我儿时没完成的梦想。我用了几年时间到大专院校学习,到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了企业经营中。随着国家各项优惠政策落地,我的企业扭亏为盈,并逐渐发展壮大。
40年历程中,我只是千万亲历者和受益者中的一员。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买大客车跑运输到开办民营长途客运公司,从经营小公司到办大企业,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靠着努力和拼搏,进了城扎了根,成为祖辈人眼中的“城里人儿”,成了我们当地知名的民营企业家。
王亚红和孩子们在一起。图片由王亚红提供
王亚红和志愿者们在一起。图片由王亚红提供
企业做大了,不能忘了国家的恩。2015年3月,我和一些热心公益的朋友一起,成立了四平市爱心公益协会,主要开展环保宣传、扶贫解困、捐资助学、赈灾救急等服务项目。一路上,我和我们团队的志愿者积极开展爱心活动、传递公益理念,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我的家庭“改革”路,让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女儿留学归来后,选择了回乡发展,她希望在家乡广阔的平台上把企业做大做强。儿子在北京读大一,也很积极上进。今年,我当上了姥姥,有了个小萌娃,我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甜。
“改革开放”简单的四个字,一代人因它而改变,一座城因它而进步,一个国因它而富强。感谢伟大时代带来的机遇,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也将继续砥砺前行!
查看更多 心声 文章 请点击 阅读原文
审核:姚杰 王晓宁
责编:张青玲 王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