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医生刘刚:善作“药” 爱为“引”

刘刚 中国文明网 2019-04-05

刘刚,1976年9月生,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心卫生院医生。他从医22年,公布“行医秘笈”,一心为患者节省医药费,被称为“省钱大夫”,2016年7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我叫刘刚,1976年出生在江苏扬州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改革开放40年,我亲身经历了农村卫生院翻天覆地的变化。

读初中时,我所在的中学有位颇受当地百姓尊敬的校医,不少患者前来就诊,诊室的墙壁上也挂满了致谢锦旗。当时我就想:“将来,我要成为像他这样受群众爱戴的医生,做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1996年8月,我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卫生院,成了一名外科医生。那时候,我们卫生院建筑面积小,门诊、病房、输液室、放射科、抢救室等都是低矮简陋的平房,个别房屋年久失修,到雨季还时常漏雨。那个年代,我拿着“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做检查,用“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葡萄糖)做简单治疗,感觉梦想有点儿遥不可及。

  1997年9月,卫生院要为一位病人实施腹壁穿刺引流术,因为具有一定传染性,风险不可预测。强烈的使命感,促使我自告奋勇去实施了手术。病人出院后,我半年内30多次义务上门施治,病人伤口愈合了,我却被感染了。但我不后悔,因为我没有辜负医生的使命。

刘刚(左)检查患者情况。图片由刘刚提供

刘刚细心告知老人用药注意事项。图片由刘刚提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基层医院有了大发展。

  2000年,我们卫生院创建了皮肤科,我离开外科岗位,成为了一名皮肤科医生。科室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我相信,边学边做、锲而不舍,一定能有所突破。

  在学习中,我发现上级医院的医生常用中草药或中成药来治疗皮肤病。我想,我身在基层,很多高档西药缺失,为什么不试试中西医结合方法来治疗呢?!于是,我兴致勃勃地订阅中医期刊和医学专著,到书本里去找答案,又报名参加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知识。

  看到乡亲们用便宜的药,就能摆脱多年缠身的皮肤顽疾,我感受到了攻坚克难的成就感。

在连续13年帮扶的患者家里,老人早已认刘刚是亲人。图片由刘刚提供

2018春节前夕,刘刚到乡亲家里慰问。图片由刘刚提供

  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农合政策普遍惠及乡亲,我们医院的医疗设备也得到了更新。2018年,我所在的卫生院和方巷中心卫生院资源整合为苏北人民医院方巷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有了先进的检查设备,有了三甲医院医联体的帮扶政策,乡亲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了!而我也从当初患者不信任的懵懂小子成长为方圆数十里乡亲们认可尊重的“全科医生”。

  这几年,为了方便患者找到我,我自费印发了9万多张医患联系卡,24小时从不关机。通过电话、网络、微信等各种现代化方式,我答复患者咨询达12万人次。这种被乡亲们需要的感受、这种繁忙而充实的生活,让我觉得无比满足和幸福。

  结合学习和实践,我编写了40万字的《常见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又在此书基础上增编完成60万字《常见皮肤病治疗学》,获得了众多基层医生和读者的好评。作为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也能写出医学专著,我心中充满了自豪。

利用业余时间,刘刚查找医学资料,整理临床经验。图片由刘刚提供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把许多荣誉都给了基层医生,我也有幸获得了数十项荣誉和称号。国家的重视和培养,患者的需要和信赖,让我看到了作为乡村医生的幸福前景。圆梦路上,我也有了更大的期许和动力。我愿继续扎根农村,将善作“药”,以爱为“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板凳姑娘”苏晓琳:我的梦想有“翅膀”

■ 环卫工人李德:淘厕工也能干出大名堂

■ “大庆新铁人”李新民:为祖国“加油”




查看更多 心声 文章  请点击 阅读原文 


审核:姚杰 王晓宁

责编:张青玲 王文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