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学习新思想 发展新经济 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
昨日,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出席大会并讲话,强调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决策部署,强化学习、聚势和赋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动力引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主持大会并讲话,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政协党组书记李仲彬,市委副书记朱志宏出席大会。
范锐平指出,要把握大势、遵循规律,坚定发展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准确把握全球新经济发展大势,观照国内外新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深刻理解新经济发展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四个特征;必须准确把握成都新经济蓄势待发的态势,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富集、消费应用市场庞大、地域文化基因独特的比较优势,尊重规律、研判趋势、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发展新经济,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来。
范锐平指出,要追踪前沿、勇于创造,积极探索发展新经济的现实路径。发展新经济,是成都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经济变道超车、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抉择。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部署,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以发展新经济形态和培育新经济应用场景为着力重点,以营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为重要保障,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高质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劲支撑。
一是准确把握成都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路径。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基本路径是: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组织为主体、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引擎、以新模式为突破。其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表现形式,新技术、新组织是驱动力量,共同构成集成、协调、系统的新经济发展路径。
二是聚焦“六大形态”,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资源型数字产业、技术型数字产业和服务型数字产业;着力发展智能经济,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大力研发智能产品;着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资源的转化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动绿色生活;着力发展创意经济,大力促进知识创造、推动创意设计、发展创意体验;着力发展流量经济,提升流量承载力、流量控制力和流量运作力;着力发展共享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务共享经济。
三是构建“七大应用场景”,着力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要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重点提升新技术、新模式和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智慧政务,推动智慧出行,建设智慧社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汇聚创新创业资源,赋能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创业服务;要大力推进人力资本协同,推进人力资本匹配,加强人力资本开发,优化人力资本服务;要大力推进消费提档升级,发展个性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优化消费环境;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动生产、城市和生活绿色化;要大力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着力打造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智慧供应链发展,创新供应链组织模式。
范锐平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努力营造发展新经济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必须以开创新时代的政治勇气和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创造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营商环境,让新经济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活力充分释放。要勇于解放思想,带头践行新思想,主动服务新经济,积极创建新机制;要创新要素供给,坚持以创新需求和企业发展壮大为导向,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信息、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平台要素供给,为新经济发展培育丰厚土壤;要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培育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时代风尚,全力创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品牌。
范锐平强调,新思想指引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贡献更大的成都力量。
罗强说,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抓好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范锐平书记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大力营造助推新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在强化“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的认识中抓落实。要多向青年人才学习,多向企业家、专家学习,不断深化对新经济的认识;要注重对未来趋势研判,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大力支持对未知探索的项目,同时也不以简单的现有认识和标准限定产业发展重点,为未来发展留白。
二要在把握跨界融通日益加深的趋势中抓落实。坚持以产业融合、部门融合推动新经济发展,以政产学研用融合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三要在把握供需关系变革的趋势中抓落实。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从满足公共治理服务需求出发,鼓励各类新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
四要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中抓落实。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建设全产业链、全周期、全要素双创载体,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大市场和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五要在强化新经济发展人才支撑中抓落实。发挥在蓉高校院所和企业作用,进一步鲜明树立讲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紧贴新经济人才需求完善服务保障,真正做到引才爱才、尊重人才,加快把成都建设成为人才成长发展的福地和精神家园。以更加务实、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为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市委常委胡元坤、吴凯、王川红、廖仁松、苟正礼、田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市长助理等出席大会。
部分在蓉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新经济企业代表等应邀出席大会。
延伸阅读 》》》
1
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马泽仁:
>>未来将深深扎根成都
作为我市准独角兽企业,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马泽仁表示,数联铭品是一家成都企业,未来也将深深扎根成都。
这些年在招聘时也尽量招川籍的工作人员,让这些有志之士回到成都,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希望未来能成为成都的独角兽企业,走向世界。
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
2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我们一直在坚持推进校区合作等工作。
谈及高校在新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许唯临表示,希望发挥高校在人才汇聚、科技创新两个方面的核心作用,从高校本身以及通过高校吸引来自更大范围的要素资源汇聚成都,以支撑成都新经济的建设;其次,在成果转化这方面,学校不缺研发、市场不缺需求,重要的是中间桥梁的建设,希望能够加强科技与成果的专业经纪人队伍建设。
3
货车帮CEO罗鹏:
>>成都具有发展新经济的四大优势
作为一家起源于成都的公路物流互联网公司,货车帮如今已发展成为估值达10亿美元、为西部唯一互联网+物流的“独角兽”企业。货车帮CEO罗鹏阐述了“独角兽”眼中的成都新经济。“成都高举发展新经济的大旗,我坚信成都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罗鹏称,发展新经济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干新经济的人;发展新经济的场景;驱动新经济的资本;助力新经济的市场。
这些年来,成都已积累了新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归纳起来,成都发展新经济主要有四大优势:电子信息基础强、研发能力好、高端人才丰富、高校实力强。”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涛:
4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引领产业发生颠覆性变革
在周涛看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引领产业发生颠覆性变革;对于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整合、发觉以及优化的能力,将带来商业模式的革新。
对一个城市来说,新经济的驱动力将主要体现在战略引领、技术突破、需求升级三个方面。对成都来说,优势产业主要聚集在医药制造、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软件与信息技术等方面。为此,成都新经济可从绿色经济、智能经济、创意经济等方面破题。
成都该如何培育独角兽企业?周涛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市场化的股权投资生态;建立独角兽专项基金等手段完善金融服务;
二是主管部门可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例如,可优先采购政府公共服务,优先获取土地、牌照、资质等稀缺资源,优先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是宽容管理、审慎执法。
5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陈文丰:
>>成都新经济生态之花将愈加绽放
新经济背景下,经济活动生态特征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成都应该如何打造新经济生态圈?
“新经济生态的源头是创新创业。”对于当前新经济产业的特征,陈文丰表示,创业是生态发生器,创业数量越多,平台型企业越丰富,才有可能形成新经济生态圈。
陈文丰认为,成都大力发展新经济还应该注重研发,因为这将决定创业的浓度。他表示,高等院校应该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科研院所要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应用型研发机构要打通产业链条。
此外,政府应该通过服务黏合研发和创业。在人、资金和技术创新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我坚信,成都专注创新创业生态,支持产业组织者做出产业选择,良好的新经济生态圈将逐步形成,成都新经济生态之花将愈加绽放。”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
6
>>产业、空间、交通协同发展 为成都新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成都正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动力引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强力支撑。
在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趋加快,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体系的升级转型和空间转移呈现产业全球竞争合作中“价值规律”高端化。“各种产业利润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关键环节集中趋势日益加快。”张国华表示,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所提出聚焦的数字产业、绿色产业等新经济正属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在他看来,成都发展新经济基础坚实。
“产业升级转型、价值规律和利润的实现,均需要高效综合交通体系的支撑。”张国华表示,产业的升级转型和要素的空间转移,带来了综合交通需求的差异化和多元化,交通运输成本相应地从经济成本变迁到时间成本。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相应于不同类型产业与不同类型运输成本相匹配,高附加值的对应于时间成本,低附加值的则对应于经济成本。
“航空和高铁主导的高速交通系统可以实现人的高效、快速流动,对应于对时间成本敏感度高的新经济等信息集聚型产业。”张国华说,成都今年正式获批设立临空经济示范区,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高水平建设国际空港枢纽以及国际铁路枢纽、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持续提能蓉欧快铁,建设国际交通信息枢纽和国家门户城市,提高资源要素集聚使用的广度、深度、便利度。
同时,他注意到成都正不断统筹交通、空间、产业三大要素,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提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这些都为成都的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张国华说。
来源:综合自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记者 钟文 温珙竹)
微信编辑:王沙
成都发展改革,感谢您的关注!
了解更多成都发展改革热点资讯,
请回复关键字:
十字方针/产业发展大会 产业新政50条
国家中心城市/ 自贸区 / 全面创新改革
供给侧改革/十三五 / 2025
城镇化 / 收费目录 / 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