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上新呐:成都人工智能,到底有多“能”?


人工智能是当前热词

四川省把人工智能列为1号创新工程,

成都的未来产业发展蓝图中,

人工智能赫然在列。

人工智能具化后是什么?

本期“成都上新呐”

一起来聊聊人工智能!

戳视频

👇

 

人工智能这个词语诞生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突破、GPU算力的提升、可训练数据的增长,使人工智能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


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都属于人工智能。



除了这些,在你可能没想象过的场景,人工智能也在发挥着超乎寻常的作用。


想创作一首歌曲,只需输入你想吟唱的歌词,然后勾选出想要的旋律风格,不一会儿,由AI自动生成的歌曲便萦绕耳边。


长篇文章没时间仔细看,但又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只需把文章发给AI平台,很快便会生成内容要点,三分钟读完一本大部头不是梦。



那么在咱们成都,人工智能到底有多“能”?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四川省把人工智能列为1号创新工程,成都的未来产业发展蓝图中,人工智能赫然在列。



AI赛道百花齐放,成都打造创新之城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是国家层面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这样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成都各领域集聚成势。


在文化艺术领域,大家还记得吗?在成都大运会期间,一首以锦城山谣开章,结合管弦民族与流行电子旋律的歌曲《在四川·绽放梦想》,网络播放量高达9000多万,从词曲到演唱都来自行者AI音乐平台。



这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具体来看,登录AI音乐系统,屏幕会显示AI交互式作词、作曲、互动编创等功能界面,随机填写几行文字并选定几行代表旋律的曲线,不到一会儿系统就会自动合成一首歌曲,如果想换个旋律,还可以进行修改,然后生成一首新歌,如此便捷的AI应用场景背后,是一套AI算法来协调处理歌词生成、作词作曲、编曲、人声合成演唱等环节。


这是成都行者AI的“人工智能+音乐”应用场景,这一技术目前已在成都多所学校进行推广。


工业领域,一些工业产线运转精度高、速度快,产品在传输带上快速移动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快速识别人眼无法检测出的瑕疵,从而提升工业质检效率,这就是考拉悠然“人工智能+”的一个实践场景。



办公领域。通过集成电商服务、营销等行业知识,成都晓多科技的晓模型(XPT)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人机间“你问我答”的消费体验,智能客服的应用提升了消费者购物意愿,让询单转化率提升了5%—30%。明途科技打造的“工作数字人”,通过掌握不同岗位工作者的数据特征和知识结构,理解复杂工作场景,实现高效问答和自动内容生成,让职场办公更加有效率。


一个个AI应用场景背后,是成都发力数字经济,孜孜以求培育人工智能产业。一批AI企业聚焦细分行业打造垂类大模型并“开花结果”,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路子。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8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0%,拥有企业近900家。



成都速度,人形机器人前景可期


在人工智能领域,每隔几年会出现一个新的技术拐点。继AI“大模型”之后,作为具身智能的实体形态之一——人形机器人被业界普遍看好,这有望掀起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


在成都,一条时间线正勾勒出人形机器人新赛道的“成都速度”。



4月12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简称“创新中心”)取得营业执照,这标志着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新型研发机构正式落地成都。


目前,创新中心在感知与识别、高动态运动规划、高精度电子皮肤、语义理解及推理四个大方向,取得了八个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预计今年将推出样机。


这意味着,未来人形机器人不仅可以接收、理解指令,还可以控制肢体、手足等完成任务。此外,能洗衣做饭、端茶送水的机器人或许会在不久的未来从科幻电影里走进现实。



支撑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团队“快速跑”的动力是成都完善的产业配套。成都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级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创新平台70余个;全市软件产业从业人员63万人。政策支持方面,成都最高奖励1000万元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


未来,成都将以全面的场景开放,让企业在真实的应用场景里进行产品迭代,再辅以相应的财政补贴和产业基金,打造完备的产业链体系。联合在蓉高校和龙头企业等优势单位,共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可期,

让我们拭目以待。



▶ 来源 | 市发展改革委

往期回顾




成都上新呐: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究竟有多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成都发展改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