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名人堂 | 杨元喜院士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构建与学术的桥梁 拉近与权威的距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场。
引言
测绘是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禹治水“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中国测绘便已初具规模。从先秦到民国,历代统治、战事运筹、疆域划分、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大计筹划,都靠测绘资料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测绘科学渐渐落伍于世界测绘科技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测绘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我国测绘事业从瘠弱发展至强大。从最初的大平板、三脚架、小笔尖,到今天的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俯瞰大地,各类移动测量系统扫描地面……广大测绘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倾斜摄影相机等大批技术装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本栏目将重点介绍测绘学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学部委员),正是他们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他们是一面光荣旗帜,是时代的楷模,激励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杨元喜先生
1956年7月出生于江苏泰县,大地测量专家,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1
杨元喜先生简介
杨元喜先生主要从事大地测量研究,研究方向为动态大地测量及测量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理论,在测量抗差估计理论和自适应估计理论方面作了系统研究,是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的原创者。
发展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和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构建了四种自适应因子和相应的最优自适应因子。主持完成了“2000中国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坐标框架点精度分别达到3厘米和3分米,使中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02
艰苦奋斗 努力耕耘
19岁那年,杨元喜先生和战友们背负着沉重的器材在高山、峡谷、荒漠中穿梭忙碌,用脚步丈量着祖国大地。他们以“消灭无图区”为口号,肩负着解决国家无人区地图测绘制作问题的巨大使命。当时,由于没有稳定的物资供应,在无人区生存下去有时比完成测绘任务本身更加困难。杨元喜先生说:“我们喝的水又苦又咸。野外能找到的水,基本上都不干净,水里面能看到动物的粪便。因为水太宝贵了,洗碗是舍不得用水的,我们只能用黄沙擦碗。”
多年以后,回想起在新疆的工作经历时,杨元喜先生仍感慨不已,几度哽咽。那段艰苦的岁月,给这位当时只有19岁的年轻人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记。“经过那样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你就会觉得这世上再也没有苦了,所以我后来的工作学习都是很快乐的,我会珍惜所有的学习和科研机会。”
而等到杨元喜先生毕业时,正好是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开始萌芽的时候,他展现了自己“拼命三郎”的劲头。杨元喜先生负责的是跨省的大地控制网定位数据处理。为了不影响机房管理人员值班和他的计算,他主动提出晚上在机房值班,用多个计算机同时进行计算。到早上,杨元喜先生的爱人会从门缝里给他塞点吃的东西进来。他就这样一鼓作气连续工作,直到完成任务,才离开机房。
初出茅庐的杨元喜先生
03
运筹北斗 丈量天地
杨元喜先生是北斗导航系统的副总设计师。他不仅在理论上为北斗未来发展构建了宏观蓝图,而且在北斗系统推广应用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北斗导航系统发展之初,国外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经过严谨论证,杨元喜先生在国际会议上做了一个报告,公布了‘中国北斗对国际用户的贡献达到23.4%以上’的结论。还用英文把文章发表了。从那之后,再没有人在国际场合说中国的北斗没有贡献,相关谬论基本平息了。
杨元喜先生认为,没有创新的设计就没有特色的北斗系统,没有创新的载荷就没有自主可控的北斗系统,同样没有特色的北斗系统就不会有北斗的特色应用,也不会有北斗的市场。所以北斗系统不能依赖于西方已经成熟的各种PNT供应体系,并且要围绕着应用标新立异。
杨元喜先生在论坛上作报告
04
寄语科技工作者
杨元喜先生认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主要体现有9个方面,即发现问题能力、获取情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而对于科技论文的写作杨元喜先生则有以下要求:一是文者戒庸。写文章要以天下为怀、以个性为本、以求索为乐。耻与人同,志在求异,鸣其己声,听我足音,虽稚拙而无虚饰,虽浅陋而无矫情,顽石本性,真人品格,如此为文无庸;二是思当有邪。思无邪,则文无奇。思邪是对常规思维的质疑,思邪催生创新。思邪乃智者所为,于合理中见荒唐,于常理之中发现创新之机;三是避免“死”文。所谓“死”文就是发表以后不被引用、不被摘录、不被转摘、无人问津的文章,也就是没有实用性的文章。
杨元喜先生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的不正之风正在侵蚀着科技界,他希望科技工作者可以对自己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国家负责,勤奋积累,积极思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长空万里正待新一代科研人员振翅高飞。
工作中的杨元喜先生
END
来源:百度百科、央广网、测绘学报、南方测绘
权威 | 专业 | 学术 | 前沿
微信投稿邮箱 | song_qi_fan@163.com
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测绘学报」,关注我们,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欢迎加入《测绘学报》作者QQ群:751717395
进群请备注:姓名+单位+稿件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