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推介 | 顾及人群集聚和情绪强度的城市综合活力评价及影响因素

智绘科服 2022-12-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Author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文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场。


引用格式:梁立锋,曾文霞,宋悦祥,等.顾及人群集聚和情绪强度的城市综合活力评价及影响因素[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24(10):1854-1866. [ Liang L F, Zeng W X, Song Y X, et al. Urban comprehensive vitality eval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consider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emotional intensity[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2,24(10):1854-1866. ] DOI:10.12082/dqxxkx.2022.220027

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属性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目前城市规划也越来越重视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这引发了地理学、城市规划以及社会经济学等领域学者对城市活力研究的思考。

凯文·林奇将“活力”定义为:一个聚落形态对于生命机能、生态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简·雅各布斯从城市街道入手进行研究,认为正是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蒋涤非认为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是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总的来说,对城市活力的定义离不开城市中的人。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城市活力是指城市为市民提供多样生活的能力,通过人类活动及其与空间的交互来表征。从城市功能和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POI数据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是综合衡量城市活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微信宜出行数据、百度热力图数据、出租车到达数据以及社交媒体签到数据等能反映城市空间内人的活动特征的数据,常被用于城市活力的衡量。城市居民的主观感受也被考虑到城市活力的评价当中,例如微博用户对城市交通、环境的评价;大众点评用户城市美食、商圈的评价;旅游网站中对城市景色和旅游价值的评价等等。现有对城市活力的评价与分析研究,总体上是从定性研究到定量分析,研究数据的来源越来越丰富和精细,研究角度也更加多元和人性化,为当下城市规划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虑到现有城市活力研究和城市规划都重点关注人的活动特征,且对人的感受愈发重视,本文基于多源地理大数据及微博文本大数据,顾及城市中人群集聚和居民主观情绪强度,利用TOPSIS方法计算城市综合活力。而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从城市物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出发,挖掘出道路可达性、土地利用混合度、POI密度、建筑密度、夜间灯光强度、房价水平、薪资水平、植被覆盖度这8个影响因子,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量化研究这些因子对城市综合活力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并重点分析对比单因子作用和交互作用对城市综合活力的解释力差异,为未来城市规划和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融合人群集聚强度和情绪强度的综合活力评估方法,能够较好反映城市活力空间分异格局;通过对典型样本区域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城市综合活力评价框架的有效性;2)城市POI密度对城市综合活力的解释力最显著,而植被覆盖度因子对城市综合活力的解释力最弱;但是植被覆盖度因子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城市活力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力提升最为显著,表明植被覆盖度因子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城市活力的空间异质性,而是通过耦合空间可达性、POI密度以及建筑密度等因子,间接影响城市综合活力的空间分异。

邵振峰  梁立锋  


作者简介




 邵振峰 教授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空间信息服务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工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对地观测工委会副主任委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作访问学者、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默塞德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已发表SCI检索论文100多篇,出版《城市遥感》等专著和教材6部。获美国授权发明专利3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45项、软件著作权11项。排名第一先后获得2012和2018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GIS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年GIS科技进步特等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获得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Talbert Abrams Award。先后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高校GIS创新人物。

 梁立锋 博士 

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博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理大数据挖掘与智慧城市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发表SCI检索论文多篇,参与出版教材2部。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和参与多项中海油重大科研课题。E-mail: 121436068@qq.com


全文请在中国知网或学报官网下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由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协办的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学报创刊于1996年,创始人为陈述彭院士。学报现任主编徐冠华院士,执行主编陆锋研究员。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EI 、Geobase和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均显示,学报影响因子位列测绘科学技术类期刊第1名。在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中,学报综合评价总分在2084种期刊中位列第45名。在2020年版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中文科技期刊排行榜中,学报位列第25位。




初审:纪银晓复审:宋启凡
终审:金   君

往期推荐

资讯


〇 JGGS重磅专刊发布 | 地图学与地球空间信息教育:理论与实践

〇 《测绘学报》2022年第11期目录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招聘15!含地信、遥感、测绘相关专业

〇 65周年 | 李志林:从马斯洛人生需求层次理论看地图学的进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