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江忆旧录||赌王家族传奇(3)之首富儿女们的奇情命运

伊莎贝拉isabella 蓝小姐和黄小姐 2020-09-06


我们上几周写了赌王家族的渊源,从孕育了整个家族的神秘女人施娣开始讲起,讲到她是怎样在极度贫贱屈辱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生下了有出息的儿子,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又讲到长子何东,身为毫无社会地位、备受排挤的混血儿,他又如何勤勉精明、长袖善舞,一步步爬上了香港首富的位置;(想要复习请点击这里)


再讲到何东的两位妻子及两位情妇的不同命运,可以窥见香港第一批豪门太太们的幽深生活,以及那个时代境遇下女性的特殊处境。(想要复习请点击这里)


何东家族的精彩故事,反映出了香港百年开埠的历史进程和点滴璀璨,他们的人生,总是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才演绎出了传奇。


今天,我们要讲一讲的何东的儿女们。


作为富豪之家的第二代,他们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有那么耀眼的传奇,父辈们凭借一己之力从最底层爬到最顶层,这本身就是不可复制的经历。


而他们的身份也极为特殊。他们出生于巨富之家,但他们同样是混血后裔,有着隐隐约约的时代尴尬;他们虽然生活得优越,但同样也背负了家族的巨大的责任,时常不堪重负。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命运故事中,看得见身为首富子女的易,与不易。

▲何东全家福,摄于1937年10月。



长女的风范


如果大家看过前两篇文章,大概就能理解,当何东第一个女儿出生的时候,他是多么喜忧参半。


发妻麦秀英嫁进何家十年,无法生育;娶了小妾周绮文,依然生不出。直到娶了平妻张静蓉,才拉开了首富之家的生子大业。


1897年6月,何东已经35岁,张静蓉第一个孩子终于出生了,是个女孩,取名——何锦姿。


这个女儿来得实属不易,又碰巧那一年是英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所以何东给何锦姿娶了一个贵气的英文名:Victoria Jubilee。何家上上下下都珍视这个女儿,佣人们亲切地叫她:亚jo大姑娘。



事实上,何东对这个女儿怀抱着复杂的感情,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极为复杂的人。何东虽然喜欢她,却仍然以最传统的华人自居,有着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高兴。


何锦姿出生后,何东依然苦闷于自己没有儿子,这个考验持续了很久。后来张静蓉生下第一个儿子何世勤,然而何世勤早夭;再往后又生下了女儿何慧姿,床前的何东轻叹了一句“又是生女”;


接下来,小妾周绮文生了女儿何纯姿,张静蓉生下了第二个儿子何世俭,然而何世俭体弱多病,令何东心生忧虑。直到1906年5月15日,张静蓉终于生下了一个体格健壮的男婴何世礼,老何家才欢喜雀跃,“后继有人”的夙愿才最终完成。


话虽如此,可何锦姿依然是幸运的。何东虽恪守华人传统,但因为中西融合的身份背景,对于子女依然是开明且洋化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何锦姿接受了那个时代最好的教育。


何锦姿在5岁上学之前,家里就给她请了三个家庭教师。


一个是维多利亚书院的校长主教太太,负责教英语,每周四天,每天两小时;


另外两个是中文启蒙教师,一个是清朝秀才赵吉庵,后期则是中文女教师梁庭玉,常驻何家。

▲家庭教师梁庭玉与何锦姿。


何锦姿的国学造诣很深,很小的时候就要修读中国典籍如《论语》,每天写三十二个大字。同时,每天都要听赵老夫子说历史故事,此外何锦姿还要学习钢琴、太极、游泳、中国戏曲和戏剧。


5岁时,何锦姿上了拔萃女书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圣公会女校之一。那个时候何锦姿为了上名校要走很远的路,何锦姿的妹妹何艾龄曾经回忆过:


为了要(到拔萃女书院)上学,我们每天首先必须从家中乘坐人力车到缆车站,再坐缆车到城市(中环),然后步行半里左右的路程──有时亦会坐轿,由苦力抬到天星码头,之后(乘坐渡海轮)过海,妈妈再在码头安排她的朋友蔡太太接我们。


我们每天必须很早便离家,并须在学校首次钟响之前抵达校门。

可以看得出,何家极度重视教育,这一传统也惠泽了何家的大部分后人。

就算到了何家的第四太第五代,能读书,可以考进好的学校,也依然是何家父亲考评儿女的最高标准,四太之所以可以在何家称霸,有一个微妙的原因,她训导下的儿女成绩都不错,四太的儿子何猷君向来以学霸著称,从小到大拿奖杯,这也是儿女们为母亲这一房争宠做了最大贡献之一。

▲四太的儿子何猷君女儿何超欣都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当然,2016年,四太为麻省理工学院捐了三百万美元,然后女儿就由英国转学到了麻省。

我们说回一百多年前的何家。

何二代何锦姿虽然在教育上已经领先于绝大部分同时代的女性,然而她的命运也依然没有跳脱出某种固有的窠臼。

何锦姿长大后,因为何东常年事务繁忙,母亲张静蓉又须时时刻刻陪伴父亲,再加上家里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生,何锦姿作为长姐,慢慢地承担起了照顾弟妹、打理家事的责任,她成了名副其实的何家大管家。


▲后排左至右:何慧姿、何世俭、何绮华、何锦姿; 前排左至右:何艾龄、何世礼。


在《中西融合——罗何锦姿》一书中,记载了他们家出国旅行的大阵仗,同时也留下了何锦姿年轻又能干的瞬间:


(何家要去美国旅行)锦姿指导工人装箱,先将冬菇、虾米、菜干、枣子等晒干了的食物放入空饼乾罐或好立克玻璃瓶内,包装好了,再放入木箱内,钉装好,以带子系紧,然后用标签标明箱内物品,予以编号,再由锦姿登记 。

因为连钢琴也要运去,所以行李超越百件,亦需要锦姿开列清单。


多年的管家生涯和较高的悟性,让何锦姿练就了随手执笔、立刻成文的本领,于是她成为了众多子女中不用预约就能见到父亲的孩子,慢慢地也成为了何东的秘书。

▲何锦姿陪伴何东出席活动。何东是个极为冷静的人,他主张亲情不应该影响商业运作,因此对待孩子像对待下属一样严苛,没有预约谁也不见。唯独何锦姿可以时刻留在父亲身边,因为她是一个得力的助手、秘书、簿记员。


但一个大问题是,即便是再得力、再好用的秘书,也是要嫁人的。

精明的何东苦思冥想,终于为自己的大女儿找了一门一箭双雕、对自己十分有利的亲事。


这个女婿叫罗文锦,是第一代混血罗长肇的儿子。罗家也是典型的混血家族,跟何家的背景可谓是一模一样。


当年混血圈子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何罗施冼蔡,嫁女不愁外。里面提到的“何罗施冼蔡”这五家,就是混血圈里的大家族,互相之间的通婚非常多。

罗长肇和何东一样,以华人自居,反感洋人,他有一个金句“行人头好过跟鬼尾”,所以跟何东算是三观一致。何家和罗家是混血圈里关系最为紧密的两家,何东在怡和洋行栽培的自己人,除了姓何就是姓罗。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桩门当户对、非常完美的家族联姻。

▲何家人大合影。后排左至右:何慧姿、麦秀英、何东、何绮华;中排左至右:罗文锦、何锦姿、张莲觉、何艾龄;前排左至右:何文姿、何尧姿。


▲罗家人大合影。前排左至右:罗长肇、罗文锦、何锦姿、施湘卿;中排左至右:罗琪贞、罗宝贞、罗雪贞、罗巧贞、罗德贞; 后排左至右:罗文惠、罗雪贞丈夫何亮、罗文灏(又名罗文浩)。混血家庭都很能生孩子,何锦姿的婆婆施湘卿,就是照片最右侧的妇人,一辈子生了十个孩子,也是蛮传奇的女人啊。


然而,何东把女儿嫁给罗文锦,还有一个最大最实际的隐情。因为罗文锦是香港第一位华人律师,而何东又十分重视商业法律问题。他把这个乘龙快婿招致麾下,可谓是如虎添翼。


从1918年二人结婚,之后大概39年间,何东从这个女婿身上得到了无数免费的法律指导,实在是高。


何锦姿和罗文锦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时看不到她脸上绽放一丝笑容。但幸运的是,婚后两人倒是蛮和谐的,生了四个孩子,一家人经常其乐融融大合影,一辈子也就这么风平浪静地过来了。


文锦起居作息很有规律,早上七时半起床,晚上十时半睡觉。如果晚上有应酬,锦姿便会在家编织毛衣,等候他回来,就连女儿们的玩偶,她也为之编毛衣。闲下来时,文锦喜欢阅读侦探小说。他们两人都不爱社交应酬。


▲从左至右:何锦姿、罗佩坚、罗文锦、罗佩贤、罗德丞、罗佩尧。何锦姿的孩子们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罗德丞,毕业于牛津大学,著名的大律师,有大罗之称,为人率性,他参选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行政长官选举,惜败。


▲罗德丞与文化人关系良好,这张林燕妮与黄霑1989年除夕订婚的著名照片里站在李嘉欣旁边的就是罗德丞,图中人只剩倪震与嘉欣了,其它四人已驾鹤西去。

▲2006年12月11日在香港玛丽医院逝世,享年71岁,他从父亲手上继承而来的“18”号车牌归还香港政府,
2008以破香港开埠纪录的1,650万元天价,电子商人张程光投得谐音“实发”的无字头“18”号车牌。


▲独具殖民地特色的混血家族男生帅,女生美


后来,何锦姿的母亲张静蓉去世,何锦姿的孩子们也长大了,已近暮年的何锦姿就又慢慢地回归到了何家,继续做起了她的大管家。


她也接手了妈妈的宝觉小学、宝觉中学,一生致力于推广女子教育,成了香港第一位女太平绅士。


何锦姿的一生,有其幸运之处,她出生于富贵家庭,得到了那个年代的其他女子不可能获得的优越条件,可以读书,可以见多识广,可以衣食无忧;


然而她的人生底色也始终是两个关键词:“奉献”和“付出”。作为一个为男性社会服务的角色,何锦姿可谓是尽职尽责,她用自己的一生来帮助父亲、帮助丈夫、帮助孩子。


人们始终会抱有一丝想象,如果这个家世优越、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又天资聪颖的女孩生于现代社会,大概会活得更恣意一些吧。




最受宠儿子何世礼的传奇人生



如果何锦姿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奉献的一生,那么我们从何世礼身上可以明显感受到做女儿和做儿子的区别。作为何家最受宠的儿子,老父亲何东可为他操碎了心。

▲何世礼(后左)和太太洪奇芬(后右)和何东、麦秀英、张静蓉合影。


何世礼出生的那一年,可谓是何东最风光无限的一年。因为那一年,何东带着一家老小,搬到了香港的山顶大宅居住。


这可不仅仅是老何家的乔迁之喜,更是整个华人的历史里程碑。


在这之前,香港有一个法例叫《Ordinance for the Reservation of a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Hill District》,规定决不允许华人搬到空气好、景色佳的山顶居住。那里只允许欧洲人居住。


所以,1906年初,当何东从欧洲人手中买下了山顶大宅的消息传出后,整个香港社会是多么震惊。同年5月,何世礼便呱呱坠地了。他的妈妈张静蓉在《名山游记》里兴奋地写道: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又育世礼,时适购成山巅屋宇,修理完竣,夫子(何东)卜吉迁寓之日,实为礼儿初观天日(满月)之时。


何世礼是一个健康的男婴,被何东当做真正意义上的长子来看待,所以他是个备受宠溺的孩子。


何东决定在何世礼满月那一天搬家,就寓意深远。同时,何东按照英国上流社会的传统,给何世礼取名Robert  Ho Tung Junior,“Robert”是和自己一样的名字。所以,何世礼被视作何家的“正统继承人”。


1916年何世礼上小学,在拔萃女书院读了几年,又转到爸爸何东所在的中央书院。在中央书院的档案中记录了何世礼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阳光、直率又很帅气的男生。


当时的校报上还刊登了一则关于何世礼的笑话:


为什么何世礼(Robert  Ho Tung)从来都不需要用电风扇?这是因为他(Robert)永远都觉得「好冻」(“ho tung”)


他还是学校网球队的队长,可见是个非常受欢迎的男生。


这样一个男孩儿,含着金汤匙出生,长得帅、身材好、有着良好的教育和家庭,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谓是完美无缺,未来早已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


然而,万事万物绝没有“完美”这一说,哪里都好的何世礼,偏偏很任性,他不愿意接受家庭的安排去帮助父亲做商业,而是要——参军。


晚年的何世礼曾经在采访中说到:

我自己志趣最喜欢从军,妈妈担心我当兵易生危险,曾认真反对我。为了这事,妈妈气了很久,这也不怪她,“好仔不当兵”这句流行的说话,深深地烙在老人家的脑海里。


何家人从来没出过军人,何世礼的这个决定也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而他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当年那个热血的抉择,让自己从此卷进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汹涌澎湃的历史大潮之中。


由于何东和张作霖私交很好,为了支持儿子的从军梦,何东拜请张作霖推荐、介绍,让何世礼先后到法国、英国学习现代军事。


何世礼虽然圆了军人梦,可他非常排斥外国人,大概是从小耳濡目染了洋人对于混血儿的排挤和鄙夷。


在英国的军训结束时,大家都穿着英国的军装,唯独何世礼穿着中国的军服。这一出格的举动显示出何世礼的确是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和刚烈,很执拗,不计后果。

▲能一眼看出来唯一的那个“不合群”吧?


所以年轻的何世礼没少给爸爸添堵,要知道那时候的何东已经是富甲一方,而且他地位特殊,既通贯中西方,又联通政、军、商三界,任何行动都要审慎合理,儿子的出格举动没少让爸爸头疼,经常要给他收拾烂摊子。


比如何世礼结婚的时候,“何家搭一花棚于花园中,门前亦盖搭牌楼,高悬中英两国国旗,陈列盆景生花,布置辉炫。”(《工商日报》,1928年6月7日)


爸爸“高悬中英两国国旗”就是在对英国释放善意的信号。当时何东写给儿子的信也颇为精彩,晓之以情晓之以理,我认为何东在做父亲这个事情上是堪称楷模的:


我希望你能从较为阔大的观点来看待此事,宽容些看待英国政府,同时以较为同情的,而非敌视的态度来理解其行动。


我希望有朝一日,你不但可以为中国出力,同时亦可间接服务英国,从而说明你并非忘恩负义。


我们必须同时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角度看事情,我希望你不要因此而失望、不悦,失意往往是思想行为进步之母,让别人在将来看到你是一位胸襟广大、正直无私而不会仇视英国的人,这样会令你的名字更加光明磊落和受人尊敬。


何世礼在英法两国学成归来,就要在中国谋一个差事,何东思来想去,选择了东北军张学良。


一方面因为和张作霖的私交关系,另一方面当时张学良当时已有“少帅”之名,东北军也是威震四方,何东想让儿子跟着最有前途的领帅,将来能平步青云。


又是父亲出马,写了一封恳切的求职信,张学良大笔一挥:“即请命驾”,让他来吧。


……东(何东)去夏游辽沈幸年,清尘洗荷 (痾),礼遇逾恒……次小儿世礼毕业英国陆军校后赴法揅习军学砲术,藉谋深造,兹已届毕业,经于日前返港 。礼儿忠耿夙夫,深愿为国效劳。


前者厚蒙令先帅提挈栽培,时图报效。今幸学业小就,拟将片长寸技效力军前。惟念钧座智雨谋云,礼儿浅陋之识,未知能否有幸效力于帅幕……如承俯赐接纳,请电示,当饬礼儿趋前恭听驱策也。(《奉天省长公署,全宗号JC10/14128)


于是,香港富家公子哥儿何世礼,一下子扎入了莽莽东北的苍茫雪地中。


到了东北,何世礼马上感觉到了极度不适。他并没有被委以重任,最开始的职位是“东北边防军长官上尉公署侍从副官”,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大帅府看门的。


再加上他面貌西化、语言不通,又有高教育背景,在东北军大部分都是平民子弟兵、糙老爷们中显得格格不入,初到东北的何世礼非常郁郁不得志。


生活上也有许多困难,吃高粱米、睡土炕都可以忍耐,唯独在冰天雪地中大便让他非常不习惯。东北没有抽水马桶,何世礼不会屈膝、不会蹲着,每次大便都成了最头疼的事。


但不管怎样,何世礼在东北度过了非常特别的一段时光,到了老年,他依然时常梦回东北。这其中有很大原因是和张学良的友谊,他和少帅接触很多,也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张学良终其一生最后的朋友。

▲何世礼(最右)与张学良(左二)


何世礼虽然在军中并没有多少施展的舞台,但他是个格外幸运的人,每次劫难都巧合般地化险为夷。


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他因为人在北平,所以“逃过一劫”。而且当时有漫天的谣言:“九一八之夜,张学良在北京和影星蝴蝶跳舞,花天酒地,忘了东北家乡的安全”,是何世礼出来为他辟谣:当时他正跟张学良在北平“讨论一些重大金融项目”。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命运急转直下,蒋介石软禁了他,并且还要整肃他的亲信随从。而当时何世礼因为“没有达到团长的军职”,不在整肃名单之列,又逃过一劫。


更神奇的是,作为张学良的旧部,何世礼后来竟又获得了蒋介石政府的信任,出任了很多职务。


这其中当然还是得益于父亲何东的努力,何东为了这个儿子可以说是思虑良多。在何艾龄的回忆录中记录了何东去拜访过蒋介石。


父亲到南京访问时……因“西安事变”而背部受伤的蒋介石委员长已渐见康复,并邀请父亲到他位于南京的住所中会面,从上海前来与我们会合的世俭与我陪同父亲拜访蒋介石,我仍记得他那双“锐利的眼睛”(piercing eyes)。

由于他大伤初癒,会面时便坐在睡房对出客厅的安乐椅(armchair)上,父亲则坐在他对面的另一张安乐椅上,世俭和我则坐在父亲身旁的直背椅上。我还记得蒋夫人宋美龄当时并不在场。


除了亲自拜见,还大出血捐了很多钱。妈妈张静蓉也响应宋美龄的号召,加入“中国妇女会”,积极捐款,四处奔走,出了不少力。


南京访问时期及之后,父亲曾做了几项与中国事件有关的重大慈善捐献。举例说,蒋夫人(宋美龄)曾创立一家专门收留战场上牺牲士兵所生子女的孤儿院,父亲便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数目给这家孤儿院。他同时还捐了港币10,000元作为四川、云南及江苏的饥荒基金。


种种努力,保留住了何世礼在军政两届的后路,重新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于是他又慢慢地起势,成为了政府高官。


他在政界的最后职位是“台湾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首席代表。也是蛮有趣的,年轻时一直耿耿于怀自己“混血儿”的身份,到了老年,却得益于这个身份,他可以同时与东方和西方打交道,在构建关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成了东西方沟通的桥梁。

▲何世礼和老布什。


到了1962年,何世礼辞去了一切公职,接手了爸爸何东的《工商日报》,成为了一名商人。


何世礼终身保持着运动的习惯,管理企业也有相当鲜明的军事作风。


但是做了一辈子军人的何世礼显然不太适合经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批虎视眈眈的富商诸如李嘉诚、霍英东、郭得胜、郑裕彤开始了对香港经济的左右夹击,何世礼的《工商日报》最终停刊,他的一生,也随着事业的暗淡,而走向终点。

▲何世礼身体好,90岁还神采奕奕。


▲何世礼对待工作的态度非常认真,即便是老年也坚持亲自过问大小事务,甚至在逝世前一天还草拟了两份文件。何世礼还写得一手好字,显示出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小时候的家教可不是白请的。


然而,最令我唏嘘的,是何世礼一直和老上司张学良保持着联系。

张学良被软禁在台湾时,何世礼是唯一可以探望他的人,二人畅谈往事,情谊甚笃。有档案称“何世礼的到来是张学良极大的乐事”“张学良提议废除昔日主从关系,不可称他为司令,要称大哥。”


1990年张学良90大寿,何世礼在台湾圆山饭店为他摆大寿,令张学良十分感动。


1995年,张学良终于获准离开台湾,去了美国夏威夷。1996年张学良96大寿时,何世礼又专程飞到美国,为他祝寿。


他们一直对东北念念不忘。


1995年,何世礼捐出巨资,在东北大学兴建一座教学大楼。1998年大楼启用时,何世礼已是耄耋老人,他毅然决定再次踏入东北,重游了故地。



这次的东北之行竟冥冥之中成了何世礼最后的绝响,在东北停留数天,何世礼返回香港,一个半月后安详离世,享年92岁。


何世礼去世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张学良显然悲痛不能自已。据《联合报》记载:


过去一段时间,张学良显然情绪要比过去几年消沉些,主要原因是老友何世礼谢世,他为此无心打牌。何世礼过世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张学良却难以忘怀,他甚至为此掉泪。


三年后,张学良也逝世于美国,享年101岁。


这两个人,一个来自香港,一个来自东北,却在命运的推波助澜下相识相交、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色变。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宏大历史中的细小注脚,很容易被淹没,但的确打动人心。


这就是何东的儿子何世礼一生的故事。


他出生在上流的家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他也经历了坎坷且奇情的一生。这大概也是所有历史人物的使命与归宿——个人的命运起伏,总是不敌时代变迁的万分之一。


总体来说,何东就像是一艘巨舰,他用自己的实力托起了儿女们的人生。纵观何东的这些孩子,每一个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并且和实力相当的家庭联姻,一直过着尊贵体面的生活。

比如从小就被家人戏谑为“学者”的何艾龄,就是出生在日本长崎、原名叫何崎姿的那位,从小博览群书,读书读到伦敦大学的哲学博士,一生致力于教育,服务过教育部门,创办孔教大成中学,做过了杰出的贡献,是可以代表香港的20位女性之一。


▲何艾龄与何东。


▲何艾龄(前排戴眼镜的女士)一直是受人尊敬的校长。


何艾龄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嫁给混血家族的女儿,她的老公是林则徐外玄孙郑湘先。日军攻占香港后,郑湘先得了肾病无法医治,最终去世,此后,何艾龄一个人带着女儿,再也没有结婚。


▲晚年何艾龄。


何东的女婿们也个个都独领风骚。长婿罗文锦不用说了,香港第一位华人律师,后来官至行政立法两局议员;


三女婿黄锡霖,抗战时期做过修铁路的生意,后来是华商会的主席;


六女婿吉延士,港大土木工程系讲师,正经做学问的,只可惜香港沦陷后被日军关押,后来囚禁在日本,客死他乡;


七女婿罗文浩,是香港裁判法院的法官;


八女婿杨国璋,医务卫生署署长,后来做过市政局主席;


何东的孙子辈比如何鸿章、何鸿卿也都一直生活在上流,何鸿章就是爱上了堂姐“十姑娘”(关于十姑娘的悲情人生大家可以戳这里回顾),和赌王闹出了纷纷扰扰大狗血的那位。

前段时间何鸿章的第四子何猷彪娶了最强媳妇翁静晶的新闻还被我们写过(点击这里回顾)


我们在捋顺何东的儿女、女婿们的轨迹时,也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何东最希望第二代能有更高的官职,更注重政治地位,而并不渴望他们去经商。


这恐怕源于何东大半辈子一直没有得到过来自主流社会的认可,他一直都活在尴尬的身份中,即便成为了巨富,仍旧挥之不去这一丝关于身份的阴影。


何艾龄曾经回忆过,虽然一家人搬到了山顶大宅,和欧洲人平起平坐了,但是依然没有欧洲的小孩愿意和他们玩,大都投以鄙夷的眼神,令他们心灵很受创伤。


寻找身份认同,寻求社会地位,寻求阶层感,是何东以及他的下一代们,孜孜以求的东西。


只不过,随着何东去世以及长婿罗文锦去世,仿佛巨舰没有了掌舵手,子女、孙辈已经各散到澳洲、美国等地。后来孙子何鸿章卖掉了何东的山顶大宅,那是被视作何东家族的最核心标志,因此最后一丝凝聚力也不再了。


没想到多年之后,轮到了何东的弟弟何福这一支系异军突起,以何鸿燊为代表的何家第五代,成了如今的弄潮儿。


▲何东右边就是何福,也就是何鸿燊的爷爷,左边是何甘棠,旁边站着的是一众子侄。何世礼在后排左二。


感叹啊,历史的更迭就是如此迅速和残酷,几十年后,就换了人间。当何鸿燊的传奇也渐渐落幕时,又会上演怎样新的故事呢……




本系列参考资料均来自公开的媒体资料,包括各大报纸杂志以及:

[1]郑宏泰、黄绍伦《香港将军何世礼》,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

[2]郑宏泰、黄绍伦《何家女子:三代妇女传奇》,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

[3]梁雄姬《中西融合 罗何锦姿》,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

[4]郑宏泰、黄绍伦《香港大老——何东》,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

[5]何文翔《香港家族史》,香港明报出版社,1992年


推荐:扯白||巴黎美好年代那些眼熟的缪斯,都是些什么人?

上文:扯白||中年人还配谈爱情吗?



作者:/ 编辑:伊莎贝拉

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