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私房话||除了高考,还有哪条路能改变平民子弟的命运?

伊莎贝拉isabella 蓝小姐和黄小姐 2021-05-01


赤日炎炎,刚刚高考完毕。


每逢高考的时候,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都开始怀念自己当年的高考生活。


确实,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很多人命运的转折点,就是高考,这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里不多的几个争取进入更好阶层的方法。


2006年,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周浩拍过一个片子,讲的就是高考改变命运的事情。


▲纪录片《高三》讲述的是福建武平一中高三(7)中高考前一年的真实生活,一群希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中国少年,以及一位以帮助学生完成高考来确认自己价值的教师王锦春。


周浩这部纪录片当年曾经获得香港纪录片影展大奖。


高考是一个分水岭,但也不完全是,其实还有其他的途径可达罗马。


其中学琴就是一条,当然,也是最难的一条。


今天我们要讲的正是在学琴这条路上最厉害的一个人,那就是刚刚才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大婚的郎朗。



郎朗这位行走江湖多年钻石王老五也终于明钻有主了,原来他爸玩笑说要找皇家公主,这一位新娘确实也离公主不远,这条件嫁王子也不是不可能。总之这段婚姻体面风光,几无缺点,堪称完美。


而郎朗大婚也代表着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同样也最具商业价值世界级钢琴家走向了人生的新阶段,他婚礼的排场和派头无一不标志着他这些年在全球上流社交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姿态。


很难想象,这位出生在毫无文艺氛围的二线城市沈阳,毫无背景一度曾经借住在北京简陋房屋在漫天黄沙里骑着单车艰难前行的八零后,在短短的35年里的岁月里(他两岁就开始练琴,语出郎母),在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钢琴这一条路,成功登顶人生巅峰——


而这一切完完全全源于他个人的天份,以及他和他的家庭近乎疯狂的努力。


这是一场中国式艰苦卓绝的人生跨越,其中的曲折与悲喜不足为外人道也。



郎朗是一个太有天份的孩子。


这是一切的前提。


父亲郎国任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工厂、杂技团和部队文工团工作,拜师苦练二胡演奏,他自己说在一千个人里面考第一名,曾经是一名二胡演奏员。


郎朗出生后,父母回忆,他一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就会哼歌,2岁多的时候看《猫和老鼠》就能在琴键上弹出差不多的旋律,郎朗的爸妈就坚定地认为这孩子有天赋,因此决然地带他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家有琴童的家长们都知道从小苦练钢琴意味着什么,而郎朗比普通孩子更要刻苦。他完全是那种在磨砺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在他成名之前,他和他的家庭都聚集着巨大压力,一天比一天沉重。三十年来,他们从没有懈怠过一天。


因为太小了,一开始每次练20分钟,然后被抱下椅子休息一会,休息完了再继续练。


3岁的时候就已经弹得很好,正式拜师,跟着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学习。



父亲要求郎朗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练琴,如果在外面没有钢琴,也要在地板上练指法。


高强度的训练使郎朗的琴艺日臻成熟,5岁的时候就成了东三省的第一名,在东北已经小有名气了,被称为神童,被媒体广泛报道,也正是因为这些报道,后来让郎朗能在北京上学。



这其实也反映了很多中国家长们的困境,钢琴需要枯燥的训练,而这种魔鬼式的训练方式是一步险棋,稍有不慎便会给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灵创伤。郎朗在童年时就非常惧怕父亲,但好在有一个温柔呵护的母亲。


直到9岁的时候,母子分离。


那时全家人做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爸爸放弃公职的稳定工作,陪儿子到北京求学,而母亲则要留在沈阳,用一个人的工资支撑全家生活。


郎朗和父亲于是住在北京的某栋简易楼,每天早晨五点半起来练琴,一天练8-10小时,孤注一掷。


▲郎朗住过的地方,和三户人家共用一个洗澡间和厕所,非常脏,郎父说他一天要拖二十遍地。


▲在那里,郎朗早上五点就起来里弹琴,曾经一度被领居怒扔窗玻璃。


这段经历被郎朗写进了自传,那时人们才知道,郎爸到底“疯狂”到了何种地步。



不仅每天高强度的练琴,更不允许他有任何分心,哪怕是短暂的母子相聚都被视为阻碍孩子练琴的“温柔乡”。


▲摘自郎朗母亲周秀兰自述。


有一次,因为郎朗被老师拒之门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郎爸的情绪一度失控,甚至逼儿子跳楼,这是自传里写的。



这也是父子俩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冲突,也成为郎爸后来备受诟病的地方。


后来在纪录片中,一向铁腕的郎爸回忆起这段往事,依然是心绪难平。



直到成名之后,依然有很多人会说,郎朗的成功是因为他父亲的严厉逼迫。


所有教过郎朗的老师,尤其是西方的老师,都质疑过郎爸,委婉地说他是“严厉的监工”、“虐童”。


当然,残酷的教育换来了非凡的成绩,郎朗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央音附小,随后屡屡比赛得奖。




只在中国还远远不够。


郎爸的梦想还没有完全实现,他的目标是培养世界级的钢琴家。



于是,两个人来到德国,东拼西凑了五万块钱自费参加了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获得了甲组的冠军——这是郎朗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郎朗在德国。这样说起来,德国是郎朗走向世界的第一站,跟他的老婆还有种莫名的缘分呢。


▲郎朗在德国比赛片段。


虽然郎朗曾说过“我爸是个不会流泪的人”,但镜头切切实实地拍到当郎朗得了冠军时,郎国任激动地哭了。



此后,郎朗又去日本比赛。1995年9月,在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获得金奖,得到世界注目。


天才钢琴家渐渐地打开了人生格局,在北京开个人独奏会,在国家级的场合中频频亮相;17岁考到了顶尖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加里·格拉夫曼。


1999年8月,他奇迹般的因为钢琴大师拉肚子,替他参加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世纪庆典明星音乐会,一举就站在了古典音乐界的聚光灯下。连他自己都说:人生机遇是很重要的。



21岁登上了全美最牛的音乐厅——卡内基音乐厅。


▲第一次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时。


卡内基音乐厅承载了无数钢琴大师的灵魂,但能登台几乎都是西方人,郎朗一身唐装,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对于中国来说,这次登台意义重大。


在卡内基,郎朗也隆重介绍了自己的父亲,并且和父亲合奏了一曲中国名曲《赛马》。



再往后,郎朗开启了璀璨人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春晚、新年音乐会、30岁的时候在深圳办了音乐学校“郎朗音乐世界”、建立了郎朗音乐基金,每年有超过一百场音乐会,几乎每天都在空中飞。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奏长达八分钟的《灿烂星空》


▲郎朗的音乐学校


郎朗在30岁不到的年纪,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与此同时,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了质的变化,从绝对的弱者逆转为控制形势的人。


现在的情况是,郎朗主导一切,而他那曾经严酷的爸妈成了在他身后无限温情的“打包专家”和“贴身助理”。



只不过,幼时的痛苦经历还是对郎朗产生了很大影响,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和父亲再也没有亲密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似乎为了弥补当年分离的伤痛,郎朗的妈妈24小时跟儿子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儿子的童年我已经缺席了,现在我不想再失去与儿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哪怕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辛万苦,我都要和儿子一起担当。


——郎朗母亲口述




郎朗成功了。


而且他非常聪明,努力发展自己的商业价值,高晓松调侃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弹古典音乐的人像他那样代言了这么多产品。


可以说,郎朗的经历给无数中国家长们造了一个瑰丽的梦,打了一剂强心针——除了高考这条华山一条道之外,其实平民子弟还可以靠练琴另辟蹊径,凭着不懈的磨砺与勤奋改变人生轨迹,获得地位与财富,从此带给家族长久的荣耀。


这是华人世界颠破不灭的奋斗真经,也是万万千千虎妈狼爸们笃信的中国式育儿经,而郎朗的成功似乎更印证了这一点,他就是一个样版。


▲在郎朗的钢琴学校,家长们大都是这种表情,夹杂着陶醉和欣慰,更多的是憧憬。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孩子将来那一条铺满鲜花与掌声的人生路——就像郎朗一样。


但做到像郎爸那么狠,孩子就能成功么?


答案是未必。


因为郎朗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


郎朗之所以能逆袭成功,从寒门子弟进入上流社会,他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合力,有他自身天份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因素,更有社会与文化的因素,哪个环节出了错,就无法成为郎朗。


首先,郎朗有音乐天份。


这个不展开说了,前面我们有讲过,光是喜欢音乐可以自已呆在钢琴前十几个小时地练就说明了他是真爱。



其次,郎朗的自我非常坚固,他身上有着极强的抗压能力,极强的学习精神,也有着东北人特有的接地气的幽默感,待人接物情商在艺术家里算是很高的了。


他的启蒙老师说当年他很小的时候到她家练琴,一定会说“打扰了”,属于从小就非常有眼力劲的小孩。


而他的老师提起他也赞不绝口,说他是一个聪明又勤奋的孩子,当然也因为郎朗长了一张憨厚朴实的脸。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别的虎妈狼妈严厉的控制会让孩子成年后反抗叛逆,而为什么郎朗没有呢,因为其实他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独立了。


倒不是郎爸不想管,而是他管不了他了,在国外求学的时候,郎爸因为英语不灵,郎朗自己要独立撑起一切,自己顾自己。



而且他的老师也在不断地提醒他不应该让父亲介入他钢琴生涯,所以说,郎朗的努力前半截固然是有家庭的合力,后半截则全靠他自己。



他的学习精神也让人惊叹,他会在很小的时候就琢磨出各个门派的不同,为自己设想方向;在与大师的接触中,改掉自己较为伧俗的阶值观,比如不再想要成为著名的钢琴家,而要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而他私下的待人接物也颇为让人惊喜。


原本艺术家在人们的印象里都挺装的,但人们一接触他,会觉得特别惊喜,因为他张口就是段子,喜欢交朋友,“从不一个人坐飞机”、爱开玩笑,私底下很接地气,与人聊天从不冷场,这种热闹的“大碴子”性格真的不像是一个做古典音乐的。


▲郎朗成名后不介意参加各种真人秀,娱己娱人,也乐于各种商业合作,他的志向是通俗与古典都通吃的大艺术家,这就是他在国外跑了几年码头知道的信息,大艺术家不排斥商业,所以人还是要多出去见识,做事的格局会比较大。


郎朗有着明确的商业意识,也有社交天赋。


社交圈提起他都很欣赏,一是因为没架子,二是合影也从不拒绝,尤其对于重要的人物,郎朗也放得下身段,肯为她们的孩子指点一番,不介意让名媛们虚荣心满足一下,“郎朗在教我们家孩子钢琴……”这种似是而非的话也一笑而过。


他懂得人们需要什么,也懂得给面子,专业又很过硬,毕竟他的钢琴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在中国是无可比拟的,所以他在社交圈是很抢手的,也是很受人追捧的。


他的学校“郎朗音乐世界”常年服务中产以上的家庭,毕竟现在不比从前,学琴不便宜,郎朗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非常受欢迎。


第三,郎朗的成功也受益于时代。


人不能脱离时代。


在西方,艺术家和钢琴家是非常受人尊重的,西方更有浓重的崇古情结,如果你是一位古典音乐家,那么所享受的地位和荣光是非常巨大的。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就讲述了一个钢琴改变命运的故事。


郎朗的钢琴生涯,正好遇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巨大契机,他的音乐水平首先是在国际上受到认可和追捧,反过来助推了他在国内的影响力。



那时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也开始重视中国的声音,郎朗作为代表中国的钢琴家,在西方也有了更多身份感,西方的权贵和上流人士,也是乐于和他打交道的。


郎爸当年为郎朗择偶的时候说过”我们和查尔斯王子交情不错,可惜他没女儿。”



英女王即位60周年庆典邀请了他,荷兰女王也到后台来看过他,格莱美三次登台,也许再过几年就可以逼平麦当娜五次的纪录。


所以高晓松说他是中国人近些年重要的骄傲,可见郎朗的国际影响力。



郎朗成功顺应了洪流,也碰对了时机




但郎朗就可以成为“虎妈狼妈式教育”的榜样吗?


日本有一句俗话叫“闪电过的地方稻子长得好”,意思是人要经历过残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所有虎妈狼妈狠心鞭打儿女促他们成才是华人甚至整个东亚的传统,似乎只有父母给的压力越大,越严格才能越成功,但这真的要分开看。


一是这闪电多少合适,闪得太狠了,雷就把苗给劈了,跳楼变神经病的孩子还少么?


二是这苗也分种类,不喜欢不适合弹钢琴也强迫去弹,成功的机率几乎没有,光剩残酷了。


父母意志主宰孩子意志,酿成许多家庭悲剧,客观地说,高强度的竞技训练不适合大部分家庭,因为大部分是普通人,闪电当然要有,但是闪到多少还真是要因人而异。


▲年轻的郎国任,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他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他骄傲地说郎朗是八二年生的,而他81年就把钢琴买好放在家里了。


太过残酷的训练生涯,会牺牲了很多东西,它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蛰伏,让整个家庭进入一种不正常的生活模式,丢掉一切普通和平庸的东西,其实代价是很大的。



郎朗的母亲曾说过:


“儿子在台上的荣光有多么巨大,我这个母亲内心的酸楚与感慨就有多么深重。”


郎朗和他的家庭是幸运儿,也是聪明人,更是勤奋者,又撞中了好时代。


两岁开始练琴的朗郎,花了35年,从吉林省东丰杨木镇一位老教师的孙子变成了欧洲王室贵族们的座上宾,这种人生飞跃不得不让人惊叹。


但无论在国外呆了多少年,郎朗还是一个典型主流的八零后中国男性,和所以成功的年轻才俊一样,他们聪明,机灵,善于研究人和事,善于成为主流价值观里的人格担当,“没有郎国任,就没有天才郎朗”。



郎朗的故事太典型了,也太符合主流文化了,奋斗、经受磨难,从草根到辉煌,然后感恩那个不断push你、让你前进的人。


郎朗的择偶更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数千年来亚洲男性审美的指标,他那小12岁的女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中国家庭所能想象的最完美的样子——甜美温柔、又白又瘦,出身优越,国际背景,才华傍身……


▲郎朗年轻漂亮的妻子完全符合郎家的媳妇标准,以郎朗的事业为事业,早几年她就已经是国际音乐基金会的精英青年钢琴家,在替郎家的音乐王国当教师,典型的夫唱妇随其乐融融。


至于在凡尔赛宫举行的世纪婚礼,更是华人世界观里最通俗的那部分。


人生最快意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后者郎朗早就实现了,前者也来得不迟。


花50多万租下华丽的凡尔赛,再回沈阳办婚宴的时会成为多么震撼的话题,几乎是所有中国老百姓眼里最完美的成功了。



一个草根男孩要实现人生跨越,真是太太太艰难了。


郎朗用他的天份还有他不可复制的情商与毅力再加上父母孤注一掷近乎疯狂的PUSH完成了这一艰苦卓绝的穿越,让人感叹一次人生跨越需要动用多么大的能量,还要遇上多么大的机遇和运气,真是万中无一的幸运。


但即算是如此,我们也不能说仅凭一次比赛或者仅凭一次考试就能断定一个人的命运,也决不能因此失去对孩子的信心,更不能幻想只要自己够狠,就能把孩子推上成功的殿堂,因为即算是最成功的人,也是由许多种因素构成。


退一万步说,即算是大家都承认的决定命运的高考,也并没有全然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记者再次采访周浩片中的几位学生,隔了十来年之后大家境遇各异。


优等生林佳燕考上了北京,数十年后她成了一名普通的白领,月入过万,租着远郊的房,努力生活。


▲(上图)林佳燕当年是村里为数不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高考成绩不错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下图)大学毕业后林佳燕在北京的信息与金融行业奋斗了几年,从一毕业的2000元终于熬到现在月入过万,但是面对北京高企的房价还是一直“北漂”着,自己的小孩在北京没有户口,以后还是得回老家走高考的路。


而没有考上好大学的张兴旺则留在了武平当地,成了普通的三个孩子的父亲。


▲(上图)在距离高考还有十四天的时候,张兴旺留书出走喝得大醉最后被班主任劝回来学校。(下图)如今的张兴旺在武平十坊镇的一家线路厂担任技术小主管。


最调皮的那一位退学的钟生明呢?反而因为撞上了互联网创业大潮,成为泉州某物流的骨干。


▲(上图)钟生明当年是令老师头疼的“差生”代表,总是白天旷课睡觉半夜翻墙上网打游戏来挣钱,用他的话来说是“我想比别人过得更好。”(下图左)毕业后,钟生明借着电商高速发展的机遇投身到物流业成为公司骨干,后来又转行做起了团购电商


可见,没有一条路或者是一个节点会决定了一个孩子生或死。输或赢。


学习是一条路,练琴是一条路,做生意也是一条路,创业更是一条路……


所谓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切都要放眼未来,而不是紧盯着一个节点。


每一个人都可以凭着许多年积累的势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多或少。


同时,多一点平常心,更能让我们活得轻松一点。


借郎朗老师的一个金句,祝大家周一开心。




推荐:扯白||从翁静晶再婚聊聊年过50女明星的两种状态……

上文:学术||林志玲所谓的“下嫁”,到底后面隐藏着什么?



本文作者 / 编辑:伊莎贝拉

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