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剧|| 那些年少成名的钢琴神童,到底快乐么?

爱丽斯Alice 蓝小姐和黄小姐 2020-09-07


这几天最甜的新闻大概就是郎朗结婚了吧!


▲出生于1982年,出道于1993,成名于1999年的37岁郎朗终于抢在四十岁之前结婚了。


▲不同于郎朗以往对于私事的低调,他能在自己微博上大放照片,可见对于这场婚事确实是极为满意,乐于宣场的。


新娘Gina Alice一出场,真是美瞎了我们的眼,妈呀,这不是佟丽娅和迪丽热巴的混合体么!


美就算了,人家还年轻,才24岁,年轻就算了,人家还是专业人士,德韩混血,和郎朗一样都是钢琴家。确切地说是郎朗的小师妹,两个人都有师从同一个钢琴老师,钢琴圈的人对她很熟悉。


因为从2016年,她就多次在国内举办音乐会,与沈阳爱乐乐团及广州交响乐团合作。2019年1月18日她更在深圳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也是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会的精英青年钢琴家。


▲新娘的婚纱出自以色列著名婚纱品牌Galia Lahav,售价近十万美金,脚部镂空蕾丝设计极为梦幻性感,之前碧昂丝也是穿着这套结婚的,绝对是一线明星的一线品味。


而且也有才华,12岁就在“慕尼黑钢琴比赛”中获奖,小小年纪还有一脸的婴儿肥,但弹奏水平已经非常高。



长大之后更是高冷美艳,弹琴时那忘我的劲头,感觉和郎朗真是的很般配啊。



两个人在巴黎的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了小而温馨的婚礼,现场宾客算并不算多,中国明星只有周杰伦昆凌夫妇参加,过段时间听说还要回沈阳老家办一次。


▲婚礼在巴黎市中心金光闪闪香格里拉酒店举办,之前巴黎名媛舞会有几年也是安排在这个厅举行的,晚上的婚宴就更了不得了,郎朗租下了凡尔赛的战争画廊,之前印度钢铁富商米它尔嫁女儿婚宴也是在这里办的。


▲有机智的网友扒出了在凡尔赛战争画廊举行婚礼一天的租金高达54万,这高大上,用郎朗老家沈阳话来说,那是相当了得啊……


郎朗这次请的嘉宾基本都是这些年四海为家时结下全世界各地的朋友,有古典音乐圈的,也有教育圈的,更有王室贵族的朋友。


比如坐在第一排和郎朗关系最密切最交好又最体面的朋友除了周杰伦夫妻,还有坐在周杰伦旁边的是John Legend夫妇。


John Legend是美国著名的歌手、钢琴师,他最出名的歌曲是《All of me 》。


昆凌右边是英女王堂弟夫妇——肯特迈克尔王子和王妃玛丽。


▲这个玛丽王妃也是奇女子一枚,曾有过种族歧视的行为,也手撕过戴安娜王妃和梅根,有空我们也八一八她哈。


▲香港名媛张王幼伦与丈夫张力正亦是受邀的不多的几位香港朋友,张力正是香港著名的心脏外科医生,亦是“嘉顿”(面包)集团第三代,而张王幼伦亦是知名珠宝设计师,她曾为电影《达文西密码》打造“解密之钥”钻石版。


嗯,说回新郎新娘和婚礼。


比较有趣的是,德韩混血新娘吉娜,竟然一张嘴就是满口的大碴子味儿,略带沈阳尾音……但是两个人温馨有爱,形象又登对。



名流无数,娱宾当然要不落俗套,郎朗、周杰伦以及二胡大师果敢合奏了一曲《青花瓷》。



▲这绝对是流行音乐界古典音乐界以及民乐界的难得一见的跨界演出……想想这三位的出场费,现场观众也是相当滴相当滴有耳福了……


婚礼的高潮是新郎新娘搞了一个四手联弹,最后新娘还偷吻了一下郎朗,感叹啊,这真是我吃过的最艺术的狗粮了。



除了惊叹郎朗的老婆的美貌。


更让我感触良多的是,这位曾经让无数钢琴学童自惭形秽的大魔王,终于也像无数普通人一样走上了结婚生子之路。



提起郎朗,有些人得知他的名字是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中。而我最早听说郎朗,则是从钢琴老师的口中,那个无数日日夜夜都在练琴的“钢琴神童”。


80年代,就曾经掀起了“钢琴热”,无数中产阶级鼓励孩子学钢琴。和如今的“奥数神童”等各种神童相比,在30多年前站在鄙视链的顶端是“钢琴神童”。


这一批声势浩大的学琴大军,诞生了众多天才琴童,有年仅18岁就赢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声名鹊起的“钢琴王子”李云迪。



因性感短裙和高跟鞋打扮而引发争议,但当她把手指放在琴键上,精准的触键和起飞的速度,会打消了所有质疑声的“傲娇女王”王羽佳。



和他们一对比,我们大部分琴童都成了资质平庸且又不够勤勉的凡人。


▲郎朗和我们普通人的区别……


学琴是一个孤独、漫长、枯燥的历程,像多年前金马奖最佳记录片《音乐人生kj》里展现的一样,能够沉得下心继续着漫长的“音乐马拉松”,都是少数有天赋而又有毅力的人。


▲香港纪录片导演张经纬多年前拍的纪录片 《音乐人生KJ》,跨越了7年的时间,用镜头连接了11岁的音乐神童与17岁的孤傲少年,记录了一个音乐天才年少成名的故事。


所以大部分人随着长大渐渐地荒废练习,而很多年少成名的钢琴神童们,却依然选择着孤独的音乐之路。


身处一个热闹喧嚣的时代,他们到底快乐么?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纪录片里一窥究竟。


春风得意马蹄疾


像亦舒小姐十五岁时,就被报刊编辑追上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春风得意马蹄疾,对于年少成名来说,快意才是人生。


而对于出生在香港富裕的医生家庭的黄家正,从7岁那年就开始学习钢琴,开启了他的音乐人生。



面对镜头觉得陌生而不自然,依旧是在爸爸怀抱内撒娇的小男孩。但当他坐在钢琴前灵活的手指敲击黑白琴键,富有生命力的音符、华美的乐章从指尖流泻而出。


这个世上从来不缺年轻的人和有才华的人,但黄家正的音乐让人难以相信这只是出自一个11岁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之手。


用句俗套的话来说,就是承受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才华。


▲当满头白发的老夫妇看着这个小孩弹奏着如此优美的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时候,大概会觉得才华真的是天赐的礼物。


17岁的他已出落成翩翩少年,依然对自己充满自信 ,依然才华横溢。他成了香港贵族中学里乐团的指挥,众多琴童家中眼里的“明星”。


不过青春期的他,性格膨胀得容不下容忍出错,无法理解平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既是充满魅力的领袖,也是独裁而专制的国王,让人又爱又恨。



在香港音乐节的比赛上,他宁愿冒着被超时扣分的不利,剑走偏锋选了一首别人不会选的曲目。一个十多岁的中二少年高喊着“为音乐而音乐,而非为比赛”,甚至口出狂言要“香港弦乐界,何谓室内乐”。


当所有人都渴望着赢得比赛,当每个人都为胜利而狂热。而他说,只想让人明白为比赛弹奏的音乐是没有意义的。



既然不在乎胜利,那为何要参加比赛?面对这个问题,黄家正顿时语塞。


因为对于胜负,没有人比他更在乎。只不过他不愿平庸地、平淡地胜利,更要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他就是香港音乐领域上绝对的王者。



骄傲狂妄,而又偏执。


然而生活本身就充满戏剧性,黄家正就真如拥有主角剧本一样。即使超时扣分,也获得第一名。最令人心服口服的是,连裁判对评语都和他赛前之前狂言如出一辙。



不得不承认他狂,是有他狂的资本。仰仗着才华的任性,对自己对自信,和对整个香港音乐界的了解。


连在镜头下的黄家正,都是并不那么讨人喜欢,狂傲不羁。更不要用说,跟他朝夕相处的身边人,需要用多大的耐心去包容他。


凡人眼中的不堪


才华犹如一朵蔷薇,远看美丽,靠近易被荆棘所伤。成名早让黄家正桀骜不驯,未曾被打磨的棱角,处处在刺伤身边的人。


11岁的黄家正与拉大提琴的哥哥一起合奏,哥哥连续出了几个错误。家正马上表现得很不耐烦,当着众人的面前直接质问哥哥。连旁边的小伙伴都忍不住打抱不平,“他对他哥哥太残忍了”。


青春期的他更难相处,平常生活会就变得很暴躁,连哥哥都说他的脾气很阴晴不定。自从什么时候那个略带羞涩的小孩,变得狂傲自大?哥哥回忆道:“大概是从他小时候练钢琴之初。“



同样在音乐天才光芒之下,妹妹家瑶很少会当众展现拉大提琴。即使比赛的时候找了黄家正指导,望向他都是怯懦的眼神。



连身边最好的朋友也说,一个不折不扣的“怪咖”,将所有的尊严放下来接纳他。



问到如何评价黄家正,小伙伴只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



正是因为自满的才华,让黄家正走过的地方“寸草不生”,身边的良师益友都被他所伤。在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中,天才大提琴手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对杰奎琳说过平凡人的不易。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但黄家正的才华如一面镜子,残忍而清晰地照出了身边人的平庸。身边人尽最大的忍耐,去包容着这位桀骜不驯的天才。


谁能忍受活在他人光环下的落寞,谁能忍受被别人提及时,总带上某某某的谁谁谁这样一个前缀?更何况,这个天才是如此的不可一世。



同样是年少成名的恩师罗乃新老师,曾问过11岁的黄家正,“知不知道要做一个成功的音乐家,或者成功的人,除了才华最要紧的是什么?”家正回答是敬业,但老师告诉他,“是谦虚”。


但只可惜黄家正左耳进右耳出,并未领悟到老师的深意,总是如此不擅于甚至很差劲地,在人群前呈现一个真实而糟糕的自己。


在这段轻狂的岁月,黄家正的身边人对他看法很两极,不是恨他就是爱他,或者是爱恨交加。



无能为力的孤独


万般皆苦。做人难,活在芸芸众生中难。在社会中做一个鹤立鸡群的天才,更是难上难。


名利让他膨胀自大,认为是这个世界的神,但当现实的冲击,令他醒觉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渺小的。音乐除了给他带了名利,还有带来超出年龄的早慧。


在普通人11岁依然烦恼着作业功课,吃什么零食,玩什么玩具。而11岁的黄家正却一直被这些充满哲学的问题困扰着:


人到底是为何而生?如果没有神,为什么会有音乐?假如有神,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公?


11岁的人生经历与智慧实在有限,当他向成年人们问出了压抑在心底里一连串问题的时候,连身边的父亲都感到了讶异。



身边的人都对这个小孩充满不解,明明自身家庭环境这么好,父母又爱你, 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为何会自寻烦恼。


面对这个无解的命题,他突然悲从中来,无法抑制地抹泪哭泣。不谙世事的年龄和悲天悯人的情怀,隔着屏幕我们仍能从11岁的他身上感受到孤独而苍凉:

“我有音乐,我很快乐,但世上很多人不快乐。这个世界不完美,不公平,怎么办?”


▲黄家正多年后揭露突然哭的缘由:“我在捷克接受访问的时候。记得抵达捷克之前,我在曼谷街头目睹一群人追着一名小偷。那可怜的小偷半裸,像我一样瘦,为了逃避司法制裁,他爬上一栋老旧的建筑。或许,他才偷走30元就只为了吃东西。这一幕,让我非常震惊;一个小时前,我还在练钢琴,我从来不知道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的悲剧、不公平和悲伤。我当时真的一整个不明白。”


对于一个追求完美的他来说,完美才是美丽。但完美是拨弦在同一秒,音准在同一点是几乎不可能的。



所以追求的完美的他,倍感孤独。孤独,确实跟孤单不一样,孤单只表示身边没有别人。但孤独是一种,你无法将感觉跟别人沟通或分享的心理状态。


黄家正对人生的完美的追求,是孤独而无止境。因为现实世界里却永远无法达到完美与绝对的公平,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运作,感到沮丧和无能为力。


告别轻狂之歌


纪录片最后定格于黄家正17岁的那一年,他当时正准备到美国印第安大学深造。正如张经纬导演所预言,离开香港,是黄家正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足以影响他的一生。


正所谓鱼不过塘不肥,黄家正到了高等音乐学府才发现,这里天才比庸才更多。


在他就读的大学,就有二千个音乐家,每年毕业于钢琴演奏的有一百人,主攻单簧管的也有四十三人。可全美国所有乐团每年吸纳的单簧管乐手,最多三人。


当大学时期他接连在比赛中失利,曾经不可一世的他深深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专业,自己本应去当个对冲基金经理。


当他还为人生而迷茫的时候,没料到很随意拍的《音乐人生》上演并横扫金马奖,赢了最佳纪录片等三个奖项,一夜间他成为舆论人物,被闪光灯追逐。


▲后来黄家正竟无意中发现这张《音乐人生kj》的DVD,出了限量珍藏版。他抿紧嘴唇说:“嘿,那个是我,但是我变成了一件商品?一个限量版、不知道卖几多钱的商品?”


明明没有演技,却一堆影评家、教育家要剖析他。明明不是明星,却又大批粉丝关注他的生活。明明只是个普通大学生,娱乐圈却不断地向他抛橄榄枝,邀请他上电视。


黄家正都一一推却当时的邀约,甚至一直没看这出以自己为主角的纪录片,依然选择他本来坚持的音乐之路,他依然是那么的特立独行:


沉醉於镁光灯下寻求认同,穷一生在比赛追着人家屁股跑,都是最没意义的事,我要为自己而活。


当我们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活跃的他,已是大学毕业。当初人人争破头逃出去的围城,他却选择回来,想为这座小岛做一些音乐。



在“金钱才是万能的通行证”的香港,办并不盈利的演奏会并不容易。除了资金,还有场地的问题。一年受收几十封拒绝信,已是家常便饭。



而他为筹备资金而四处奔走,甚至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不少同行批评他办学和搞演奏会,指他对名气和金钱贪得无厌。


少年得志,意味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不知多少人等着看你的笑话。名利从来都是双刃剑,带来了关注,也带来了误解和中伤。


洗去了一身浮躁,黄家正的性格变得沉稳甚至于圆滑,实在让人难以与当年的”魔王“联想在一起。



▲黄家正现在的气质更沉稳了,更调侃自己是佛系青年。彬彬有礼的黄家正反而让观众们不习惯,给他留言说:”你不是你了,你太圆滑了。”黄家正忍不住抢白:“镜头里的周星驰,都不会是真的周星驰。每一句话都讲到如此火爆,我真的要入青山(香港的精神病院)了。“


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依然一直在追寻真理。至于找到与否并不重要,寻找本身就是过程、经验、成长,最后成为音乐。


正如他在影片开头所说,因为音乐,而让他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是音乐,成就了他的人生。



和所有十六七岁的少年一样,黄家正有着他的局限性。


回首过去,连他都觉得自己很欠揍。当初自以为可凌驾所有人的想法,让他失去很多朋友、知识及快乐。


但我们看到了从不掩饰的他中,看到了他的孤独和对音乐的挚爱,和人生的执着追求。我们依然敬佩他在这个时代里,如此干净和清澈,努力地去做一个“大写的人”。


提起“钢琴神童”两个字,总是觉得他们是不正常的人类,但正如毛姆所说,天才是超级正常的人类。天才不只是正确答案,而且更予以众人努力的线索和方向。


人生待续未完,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条。不过天才之路并不易行,无论是郎朗,还是黄家正他们都仍在探索。



感谢这些天才少年、少女们让我们发现到生命如此多样,充满可能和惊奇,最后以黄家正写给观众的信为结尾。


经过多年的内在冲突,我领悟到我们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什么。或许那个曼谷的可怜家伙注定要偷那30元。我注定被同一个人抛弃3次;莫扎特注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奇才。


但在这些混乱之中,我仍然相信公平。我深信在这无穷变化的世界,上帝并不会轻易地以我们是否「表像」地「信仰了他」或是否做了所谓「对」的事情而评断我们。我相信他看重的是我们真诚地成长,且诚实地以身为一个「人」面对自己。   
    

我不相信天堂。因为我相信我们已经生活在天堂里。我们只是被我们自己不成熟的天性给蒙蔽了,愚蠢到不愿意去承认吧。


希望那些看过KJ的人会喜欢这部片。你们是幸运的,因为连我自己都还没看过。


我们羡慕着钢琴神童们年少成名的快意,却从未感受过背后的压力与孤独。看似辉煌的人生,往往暗藏着最孤独的底色,有痛有乐。


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华美人人可见,但虱子唯有自知。



推荐:扯白||女明星的息影生活到底怎么样的?

上文:扯白||最受宠爱的“美国甜心”是怎么糊掉的



本文作者/编辑:伊莎贝拉 爱丽斯

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