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你也许想不到,一百年前这些女生都是摄影师……

小盘 蓝小姐和黄小姐 2020-11-05


前阵子在书店翻看一本影集,觉得蛮有意思的,名字叫做《Rayon Vert》,中文名字翻译为《绿光》。

创作灵感来自法国导演侯麦的电影《绿光》,年轻的女主角因为找不到男主角陪自己过暑假而郁闷不欢,无精打采地问到:“你知道绿光是什么吗?”


而影集里面,大多记录的是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女孩,她们并不是专业模特,大多是摄影师身边的朋友,她们也并没有刻意摆出姿势,而镜头的视角却恰好捕捉到了她们最不经意,却又最自然的一面。

一个注视、一个凝眸,也许没有人会特别去留意,但这不经修饰的一瞬间被记录下来,却有一种清澈又纯净的神奇力量,非常短暂,却又非常清晰。

 

摄影师将其称之,绿光。



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就猜测,摄影师一定是个女孩子。很多时候女性对于女性的欣赏是很微妙的,而同样作为女性的我,一个欣赏作品的旁观者,确实更能捕捉到这种美的流转。

果然,摄影师名为Senta Simond,来自瑞士,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女性摄影师。

 

我想起上一次见过她的作品还是在去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新闻里,Senta 与 La Prairie 莱珀妮合作的一系列作品,同样是这些真实、自然、不矫揉造作的女孩。

 

▲看着看着便完全沉浸在肖像画一般的凝视与情绪中,每一双静谧的双眼传递出油画一般的美感你完全可以从这宛如“绿光”的一瞬中猜想她们每个人拥有的生命轨迹,生动且迷人。

 

但我也不禁会思考起,如今我们能更频繁地看到这样出色的女性摄影师活跃在业界,其实很不容易,纵观摄影的历史,也跟世界上多数其他事情一样,一开始常常被视作是男人的领域。

 

但这个领域依旧拥有大量的,拥有强大信念、理想与热情的女性。

如果说摄影,是“看世界”的一种方式,那这些女性摄影师们的世界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在于她们在用双眼凝望世界之前,必须先看透自我。


 

格特鲁德·凯塞比亚
摄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性职业摄影师 -

 

虽然在一百多年前女性摄影师还是个极其小众的职业,但在20世纪初,摄影史上第一位女性职业摄影师就已经出现了,她的名字叫做格特鲁德·凯塞比亚。

 

很多人也许猜不到,她并非专业学习艺术和摄影出身,而是一名家庭妇女。

 

▲1894年的格特鲁德·凯塞比亚

 

跟那个时代大多数只能依靠婚姻获得社会认可的女性一样,格特鲁德结婚非常早,22岁便嫁给了比她大了十岁的丈夫爱德华,夫妻两人很快有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夫妻关系却非常差。

她曾这样形容她的婚姻:“如果我的丈夫去了天堂,我想去地狱,对他来说,这也是最好的事了。”

 ▲在她早期的一张作品中,她曾用两头带着项圈和口罩的牛来形容她的婚姻。正如作家Barbara L. Michaels曾这样形容两人:爱德华传统保守,而格特鲁德充满活力。两人的话题永远凑不到一起。

 

格特鲁德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法与生命力的女性,父亲在淘金热中发家致富。

在她小的时候,父母希望她成为一名配得上他们家社会地位的音乐家,然而她却只沉迷于图像和绘画,任何威胁都不能让她开始学钢琴。

 

在那个离婚还是可耻的年代,无法轻易结束的婚姻生活让格特鲁德郁闷不已,就这样共同相处了10年,两人长期处于分居状态。

 

一直到格特鲁德37岁,才将这段混沌的生活撕开一道口子,她迷恋上了艺术,并为此全情付出。在丈夫的经济支持下,她甚至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踏出家门,去德国、法国学习。

 

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不断吸收不断刷新的知识体系让她无法停止按下快门。而她的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是她如何找寻到自己的过程:

 

▲她也曾渴望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在这张作品中,她用柔和的光线和宗教一般的静穆构图创作了她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自拍,如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

 

▲在决定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不断扩展自己人生半径的过程中,她拍摄下众多名人肖像,“美国现代艺术之父”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画家乔治·卢克斯还有印第安的酋长……

 

女人和孩子,却是格特鲁德创作中格外细腻动人的一部分。这一张创作于1899年的《马槽》,曾以当时最高的摄影作品单价100美元售出,开创了摄影艺术市场的先河。

 

▲画面中披着白纱的年轻妇人在昏暗的马槽中照顾熟睡的孩子,细密柔和的光线笼于她,如圣母一般纯净温暖,美得如此不真实,可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女人能是“圣母”,也不能仅仅拥有作为母亲作为妻子的一生,摄影师的这一次凝眸,似乎也是在回望自己的前半生。

 

▲我个人可能会更喜欢这一张,拍摄时间大概是在1900年,画面中的女子是格特鲁德本人,她穿着束胸衣、毛皮镶嵌的蕾丝礼服,戴着宽大的帽子,俨然一副中上层妇女的模样,可她的指尖有照相机化学物质留下的黑色痕迹,或许还有一点抽雪茄留下的尼古丁,拥有工作与独立经济能力的格特鲁德腰板挺直,精神奕奕,那双坚定的眼睛直视我们。

 

格尔达·塔罗
- 第一位女性战地摄影记者 -

 

另一位女性摄影师的一生短暂而深刻,她是被称之为“第一位女性战地摄影记者”的格尔达·塔罗(Gerda Taro),去世时,年仅26岁,正是她的事业冉冉升起的时刻。

 

▲格尔达·塔罗最开始的名字叫做格尔达·波赫利拉,是位来自犹太家庭的姑娘。


20岁那年,格尔达因为战乱逃到了法国巴黎,结识了同样因为犹太人身份逃到巴黎的安德烈·弗里德曼,并成为他的助理,跟他学习摄影,两人迅速成为了情侣。

 

一开始是为了维持生计,由于两人的犹太名字不太受欢迎,他们创造了一个英文名字“罗伯特·卡帕”进行摄影创作。

 

▲两人将罗伯特·卡帕打造成一个具有极高

审美、拍照不为钱的神秘美国摄影师,一张照片的定价直接卖到150法郎,三倍高

于行业均价。

 

虽然很快就穿了帮,两人的摄影水平却在业界打响了名头。

 

可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依旧觉得,这位罗伯特·卡帕一定是个男人,这个名字也渐渐成为安德烈·弗里德曼一个人的化名,编辑们不知道,或许知道也并不想认可,其实这个名字背后还有一位时刻冒着生命危险记录的女性战地记者。

 

格尔达的身份一直是作为安德烈的女友以及背后的经纪人存在。这是她本人并不认可的存在价值,更何况,即使是亲密的情侣,一个人的思想与自我也不会单纯成为另一个人的附庸,更何况,安德烈拥有相机,格尔达也有。

 

格尔达拒绝了安德烈的求婚,分开后的两人开始各自独立创作,虽然曾经共用过一个化名,但显然他们的创作风格和镜头下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

 

‍‍▲安德烈·弗里德曼凭借着着张著名的《士兵之死》震动摄影界,虽然有摆拍嫌疑,不难看出安德烈的风格会更着眼于残酷的战争带来的悲怆与惨烈。

 ▲格尔达·塔罗视角下的前线却与之不同,她拍摄在海滩边专心致志练习射击的女士兵,拍摄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民,拍摄疲惫受伤的士兵,废墟中玩闹的孩子……在格尔达·塔罗的镜头中,总有一种暗涌中的悲悯与希望。

 

多拉·玛尔
- 她最该被人记住的名号是超现实摄影师 -

 

但如果说格特鲁德与格尔达·塔罗在后来人的眼中一直都是成功的女性摄影师,多拉·玛尔这个名字最常被提及的却是毕加索的情人。

她与毕加索度过了十年岁月,分开后因为精神崩溃遭受电击,而这一副《哭泣的女人》几乎定义了多拉的一切。

 

▲毕加索以多拉·玛尔为缪斯创作的《哭泣的女人》,与多拉本人。

 

鲜有人知道的是,她在那个现有女性摄影师的年代,是唯一一位参加了全部六次超现实主义展览的艺术家。

多拉自幼聪明有天赋,19岁开始学习绘画与摄影,在认识毕加索之前,她已经成为职业摄影师,拥有自己的摄影工作室。

 

▲她担任过大导演让·雷诺阿的摄影师,也经常作为模特出现在曼·雷的作品中。

 

在彼时思潮激撞的巴黎核心艺术圈中,多拉很快确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将当时最新潮的艺术风格——超现实主义融入自己的摄影作品中。


▲她早期以商业作品和时尚摄影为主,她极具实验精神得将超现实主义的照片拼贴用在模特身上。她的视角略带诡异却又幽默有趣,似乎能够看到很多被忽略的生活趣味。


▲但多拉的视野却不仅仅止步于时尚大片,经济危机带来大萧条,她拍下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现状。盲人、孩童、瘸子,她常常思考超现实主义,也想把这些现实题材与之相连。

 

在遇到毕加索的时候,他与自己的情人玛丽的女儿刚刚出生,极度缺乏创作灵感,多拉的出现让一个新的毕加索诞生。《格尔尼卡》正是在多拉的启发、记录与陪伴下诞生。可惜的是,这个时期的多拉也在情人的影响下,逐渐从摄影转向绘画。

 

在毕加索以多拉为原型的画里,也许我们只能记住画中女人或美丽妩媚、或多愁善感的眼睛,总是战战兢兢,或者充满忧虑。

 

但真实中的多拉,大胆、敏锐,拥有宽广的眼界与无穷的能量,多拉曾这样告诉友人:“所有那些画像都是谎言。它们是毕加索,没有一幅是多拉·玛尔。”

 

晚年的多拉在经历精神崩溃后逐渐退出公众视野,晚年以独居为主,却始终没有停止创作,一直到80年代,我们重新看到回归摄影界的多拉。


 

当你真正用双眼凝视过真实世界,又如何舍得舍弃这方辽阔。

 

一百年前的女性摄影师,也许正难在如何从外界的喧哗与他者施加的困境中,知道如何睁开眼睛,如何从这个片混沌中找到自己,站稳脚跟,只能看到一线闪光,也要追寻它、找到它。

 

有时候你的生活的宽度并不指代你肉眼看到的这狭小的世界。

就像如果格特鲁德只能看到将自己困在苦闷婚姻生活中来来去去的几间房间,格尔达·塔罗只能看到男友一直往前不回头的背影,多拉·玛尔只能看到情人画作里流泪的自己,那她们也许只能埋没于众生。

 

但她们用“视角”破出了另一片天空,在这片更宽广更自由的世间,成为一个独立稳定的个体,去拓宽自己的边界,去创造自己的可能,去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你的眼界与视野能够有多宽,你的世界才会真正有多宽。

 

正如马赛尔·普鲁斯特所言:“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而在于拥有新的视角。”



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我们并没有这些伟大的摄影师那样专业的呈现方式,但我们或多或少能够从这些女摄影师的故事中收获鼓舞。

也许我们能不再胆怯于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也许我们不再担心看到更高,看得更远,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自己的“相机”。每一个新的视角都有能量,每一个新的视角都能带领我们走向新的自由。

 

眼睛是无可替代的,却也是娇嫩的,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事物,便会投以凝视,而每一次凝视,眼部区域就有多达22块肌肉,一刻不停地在运动,无论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是频繁地展露我们的情绪,娇嫩的眼周肌肤都很容易展露老化迹象

 

眼睛累了,我们接受到的美会大打折扣,而失去活力的眼周,也会降低双眸本该散发的魅力,每当这个时候,便更需要赋予我们的双眼凝眸新生*的能量



全新 La Prairie 莱珀妮鱼子精华眼部紧颜液,便是这样一款能帮助我们“大开眼界”的精华液,不仅仅能够用于整个眼部区域,包括眉部也能够使用。

 La Prairie 莱珀妮的鱼子精华系列口碑也是有目共睹了,对于我来说,只要提到全面的提升、紧颜,并且有效又好用的护肤产品,第一时间便会想起它。

这一次的全新 La Prairie 莱珀妮鱼子精华眼部紧颜液依旧续写品牌的鱼子精华传奇,第一眼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突破性的包装设计。



在“包豪斯”风格包装下,创新瓶樽融汇双管蕴能。整支精华的一侧蕴含满满的鱼子精纯精华,藏在一粒一粒晶莹耀目的鱼子珍珠囊中,小巧精致,像漂浮的小小星球。

 

而另一侧则是电气石粉红色凝胶乳液,它们各自独立,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其纯度,也最大限度得让鱼子能量得以迸发。

每次使用的时候,只有按下激活按钮,两大配方才会即刻融合。


 


它的质地很特别,不似很多精华产品会做得有种营养过剩的感觉,而是亲肤即融,在皮肤上涂抹开是丝绸一般柔和舒适,用起来非常舒服,点涂在眼周肌肤上,稍加按摩便能轻盈吸收,却又感觉肌肤足够被滋润

 

其实随着年龄增长,更随着每一次使用双眼去探知世界,我们的眼周的肌肤是全面性展露衰老的。

你不仅仅会感觉眼纹增多、眼角下垂、眼部肌肤不够紧致,重力对上下眼睑及眉部产生影响,眉头眉梢的位置也会增长细纹皱纹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特别是在画眼线的时候,顺着眼角的走势画越画越垂,笑起来产生的表情纹纹也很久都消不去。

眉头的位置多几条细纹之后,即使什么表情都没有,也感觉你整个人凶凶的,双眼很容易看起来疲态十足,不显精神。

 

所以我最喜欢 La Prairie 莱珀妮鱼子精华眼部紧颜液的一点是,每一泵的用量,都刚刚好帮你照顾到眼下肌肤、眼皮上方以及眉骨的位置,一切恰恰好,不会浪费,它还是很省用量的。



它的用感温和,效果却是肉眼可观的。在使用大概一个礼拜左右,就能明显感受到眼周肌肤有隐约的提拉和紧致感

皮肤的细腻水润程度大大提高肌肤充盈弹性也大大提升,眼角下垂的趋势也有所改变,现在我每次在镜子里与自己对视,感觉双眼都活过来。

 

不过我觉得它更能给我带来一种安心感,在使用 La Prairie 莱珀妮鱼子精华眼部紧颜液的这段时间,我也不用担心自己频繁地使用双眼、放肆展露情绪会让眼周与眉部肌肤失去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坚定的支持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愿我们都能大开眼界,拥有独属自己的崭新视角,也同样去开拓全新的人生!

 

*双眸得以修护宛若新生的体验,实际效果因人而异。



推荐:扯白||从前的港姐是贫家女孩的青云路,现在的港姐为何多是富家女……
上文:扯白||宋丹丹的继女拿到金狮奖,一时间想起了无数陈年八卦……

作者:小盘/编辑:小鱼
本文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