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文明观:面对新全球化的价值选择

2017-06-22 包心鉴 理论视野

【提    要】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的内生力在于与时俱进、交流互鉴。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经济全球化,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习近平新文明观的重要价值指向。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习近平新文明观的深刻运用和生动体现。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深入揭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实现路径,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是习近平新文明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习近平    新文明观    新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7)06-0019-06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大势日益强劲,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由此导致的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蔓延,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如此矛盾复杂的世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处变不惊、高瞻远瞩、行稳致远,带领中国坚定不移融入全球化大潮,愈益成为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诚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中国已成为“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领域都拥有强大力量的国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中国还担当了全球经济“火车头”的角色,中国正履行着“应势而为、勇于担当”的领导者的职责;“在应对‘逆全球化’方面,中国声音非常重要”。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在复杂多变和矛盾交织的世界格局中应势而为、勇于担当,显示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特有气派和独特风采,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誉,为处于低潮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中国信心”,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有科学的价值理念作指导,这就是习近平的新文明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站在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的时代制高点上,对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作出深入观察和科学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主张,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倡导和推进“和平合作、创新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全球治理新格局,由此率先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为促进新全球化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从2014年春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洲学院发表关于人类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著名演讲,到2015年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发表关于“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从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到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丰硕成果,习近平的新文明观得以科学定位、深入阐发、不断丰富和形象展示,在人类文明思想理论宝库中愈益展示出强大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习近平的新文明观,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时代所实现的新的理论觉醒,是推进新全球化和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强大思想武器。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然而长期以来,在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类文明问题上,却存在着种种偏颇与困惑。西方一些人宣扬 “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奉行文明霸权主义,认为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古老的东方文明已经失去它应有的生机,代表世界文明潮流的只能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和文明观。我们自己队伍中一些人则固守“文明阶级论”“文明不可调和论”,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衡量文明优劣的根本标准,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文明才是真正文明,断言“社会主义文明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文明”。习近平新文明观的重大创新之处和基本价值取向就在于消解文明的隔阂与冲突,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 。这一新文明观,视野宽广、胸怀博大,具有丰富内涵:

      第一,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精辟揭示。人类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厘清这个问题,是确立正确文明观的根本前提。对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作出创造性揭示和系统性阐述,尤其是在2014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以简约而鲜活的语言,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精辟概括。他深刻指出:文明是多彩的。犹如七彩阳光,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样文明,“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他类型的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因此“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绝不能居高临下、傲慢偏见。文明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一种文明都具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也具有其他文明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因此在对待文明问题上,绝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只能相互学习、相互包容。[2] 多彩、平等、包容,如此切入本质的高度凝练,如此精准入髓的科学论述,深刻表达了在对待人类文明上的科学态度,不啻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大发展和最新表达。

      第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站在当今世界不同类型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习近平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科学论断,这就是,文明的内生力在于与时俱进、交流互鉴。他深刻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唯其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文明跟上时代潮流;唯其勇于创新,才能激活文明的生命力。文明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交流互鉴。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3] 世界各种文明所以需要交流互鉴,归根到底是文明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文明具有多样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为文明具有平等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为文明具有包容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正是从这样一种文明发展规律出发,习近平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4] 此话讲的何等朴实,又何等精辟!这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文明阶级论”“文明不可调和论”的有力澄清。2014年4月1日在欧洲学院的重要演讲中,习近平尤其对青年人如何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5]。一个大国领导人对年轻一代的殷殷嘱告、拳拳寄语,可谓高瞻远瞩、语重心长!

      第三,立足人类文明的本质和趋势对中华文明的地位和走向作出深邃思考。延绵5000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堪称人世间的一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际国内多处重要场合,习近平以渊博的知识和精到的语言,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当代价值进行了精辟论述。从公元前一百多年丝绸之路,到唐代首都使臣云集;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清初西方科学技术积极引进;从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到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从《马可·波罗游记》,到秦俑“地下军团”……习近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向世界表明:“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6] 中华文明之所以古老而又年轻,历久弥坚、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面向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习近平着重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7] 在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重要演讲中,习近平又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对“丝路精神”作出精辟概括,这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8] 这些精美演讲和精辟概括,不啻是我国面向世界的“文明宣言”,为我们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弘扬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文明生命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经济全球化,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习近平新文明观的重要价值指向。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然选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将经济全球化定义为: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突出标志是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世界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上、规模上有了更大发展,而且经营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规模迅速扩大,使世界经济运行日益规范化和规则化,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全球流通。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发展到一个新的节点上,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日趋蔓延的“逆全球化” 思潮,习近平于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的重要演讲,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新全球化的本质、特征、问题、趋势作出了深刻阐述,创造性地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第一,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定位。习近平明确指出,当前困扰世界的问题很多,但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9] 习近平从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作出科学定位:“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10] 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过程中会给某些领域带来负面影响。关键问题不在经济全球化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待经济全球化所采取的态度。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问题错综复杂,面对困难和问题,正确的态度是,积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11]。习近平尤其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角度强调:“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12]

      第二,对当今世界影响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和问题作出清醒分析。人类社会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挑战频发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13]。习近平指出,造成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拉大、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归根到底,“这些问题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14]。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关起门来没有出路,因噎废食更会加剧矛盾,根本出路在于顺应大势、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讲求效率,“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促进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造福世界各国人民。[15]

      第三,对如何积极应对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贡献 “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面对制约世界发展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16]。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应对新经济全球化的“四种模式”: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二是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四是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这“四种模式”,集中体现了积极应对问题和挑战、主动融入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生动展示了习近平新文明观的巨大现实价值。

      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战略,是习近平新文明观的深刻运用和生动体现。这两大外交战略,已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收到了积极效果。这两大外交战略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彰显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新型国际秩序的包容性;而“一带一路”建设,则是沿线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探索和有力实践。正如习近平精辟指出:“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倡导的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7]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1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中各种新要素相互作用的深入思考,彰显了回答“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哲学和历史命题的勇于担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总体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态势,其主要保障因素是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挑战的增多和国际行为体日趋多元化,现行国际秩序无法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安全失序和发展失衡的风险越来越大,全球治理呼唤改革与创新。正是顺应这一世界潮流和全球治理新形势,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主张。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重要演讲,系统阐发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习近平指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9]。

      为了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理念付诸行动、把美丽蓝图变为现实,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重要演讲中系统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点战略主张,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彰显了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政治智慧,深刻体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宽广文明胸怀和深远政治担当。

      “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参与和引领新全球化的重大战略,是践行合作共赢新文明观的光辉典范。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郑重申明:“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20] 这样一种文明价值取向,也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古“丝路精神”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正是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相交汇的时代制高点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了“一带一路”建设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强盛的发展活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是当代中国最伟大最壮丽的“文明工程”,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贡献。在当今世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一个重要“契合点”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梦浓缩了现代文明的精华,现代文明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深入揭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实现路径,是习近平新文明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伟大梦想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共同受益基础之上的。在2014年春天欧洲之行的重要演讲中,习近平从人类文明尤其是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他指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历史命运、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21] 中国梦正是中华民族追求更高文明的选择。这个更高文明,突出体现在,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和平而不是动荡,是进步而不是倒退;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己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实现中国梦,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中华民族负责,也是为世界文明作贡献;归根到底,中国梦是追求文明的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结果。这一伟大梦想的最终实现,必将在更高文明的基点上造福全体人民、推动文明进步。

      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中国梦的当代价值。中国梦既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结果;既具有厚重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对中国梦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作过多次论述。2013年出访美国,在与奥巴马总统“庄园会晤”时曾明确指出,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2014年欧洲之行,在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中国梦和法国梦是相通的。在欧洲学院演讲时又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欧两大文明是相通的,就像中国人喜欢的茶和西方人喜欢的啤酒一样,茶和酒可以相互兼容,“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位品人生”[22]。这些精彩之论,含义深邃、意味深长,进一步拓宽了中国梦的世界视野,赋予中国梦以更加高远的时代价值。

      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如同文明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一样,各国的梦想只有通过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才能顺利实现。这可以说是实现中国梦的真谛。2014年春天欧洲之行,习近平反复向世界讲述中国梦的这一真谛。他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一切美好东西都能创造出来。人民是创造文明、实现梦想的主体,习近平对人民的感情溢于言表。在荷兰国王的私人午宴上,他讲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时深情地说:虽然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困难挑战、荆棘丛生,但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我和我们的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23] 。一个大党大国的领导人,有如此厚重的人民情怀,对人民如此尊重和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可以坚信,有人民至上的理念,有造福人民的情怀,有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伟大的中国梦必将顺利实现,并释放出更强大的推进人类文明的正能量。

      文明进步的关键在于道路的选择。道路问题是根本的问题、第一位的问题,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走向、人民的幸福、文明的兴衰。古老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获得新的生机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新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文明的延续性和创新性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更高文明的宽广大道,是中华文明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新文明观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高度,对中国道路的历史背景、内涵实质、时代价值作出进一步精辟揭示,赋予道路自信以更加厚重的文明基因。

      中国道路是契合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道路选择具有历史传承性。习近平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24] 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习近平用概略而又丰富的语言,向世界介绍了中国:中国既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又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正是在深入总结历史、深刻把握国情的基点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承接历史、契合现实、顺应时代、着眼未来的必然结果,是契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25]

      中国道路是推进文明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任何一个国家正确道路的选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道路的选择尤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中国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为寻求正确道路,上下求索、奔走呼号,进行过各种试验,但结果都行不通。唯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能够带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文明的社会变革,是中华文明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选择的逻辑起点,又赋予中国道路以强大内生力。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尤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26] 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不断推进,必将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道路是坚持和平发展文明外交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文明外交,是中国道路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习近平精辟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还特别引用孙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至理名言,深刻阐述:“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27] 这些深邃厚重、掷地有声的话语,既体现了一个历史悠久大国的文明底蕴,又表明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文明气度。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道路,必将在更广阔的时代层面上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当今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文明之光!


注释

[1][8][13][17][20]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2017年5月14日),《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2][3][4][6][7]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5][22][24][25][26]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

[9][10][11][12][14][15][16][18]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19]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21]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

[23] 转引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3日。

[27]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


(作者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