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学校教育做什么?怎么做?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们的教育是选择继续碌碌无为、不求改变,还是选择与时俱进、寻求突破呢?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难题,我们的学校要从哪些方面改变?如何改变?对此,陈立女士(育中方略教育集团总校长、基础教育课程杂志副主编)有话说,针对众多学校的困惑,陈立总校长深入解构了学校教育的四组“关系”,为学校落实“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目标指明了方向。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陈立总校长的真知灼见吧!
日子已经跨进2017-2018学年,然而对于教育而言,教育的日子和社会运行的日子总不在一个频道。当大家都跨进新年做打算时,因为寒假的来临,教育人将进入一个短短的“冬眠”;当万物复苏之时,教育人却用即将结束一年工作的心态进行下学期的工作;当一年的日子正热火朝天之时,教育却面对一学年的结束,别人已经开始做年中盘点准备“囤冬”之时,新的一个学年开始。
教育人似乎总是游离在社会以外别着劲儿,教育要做打算时,社会的另一波热点又来临。教育好像总是慢了半拍,哦,不止半拍。
所以,疲于奔命,是很多教育人的感受,奔命而不得,是更多教育人的感受。
所以,2017年,让我们开始找到教育自己的节奏,如何?
2017-2018学年,需要平心静气,消除浮躁。深入解构学校教育的各组“关系”,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找到“立德树人”的方法与途径是为教育的根本。
一、解决“技术”与“学术”的关系
近年来“教育适应技术”之风愈演愈烈,课堂和教学以及教学研究围绕平板和教育软件展开,老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出现一种“看起来很美”的虚假繁荣。
事实是,教育技术硬件的置换赶不上教育技术硬件开发的速度;教育人使用技术硬件的速度也赶不上教育技术硬件置换的速度。
现实中,很多教育技术硬件的使用,只为了迎接“某类检查”或者呈现“某种特色”,以平板电脑为例,许多学校学生人手一本,但只在“有人参观”时使用,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技术壁垒依然很高,并且短时间内无法消逝,这纯粹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只能作为教育工具使用并不能代替教育本质。
全民“翻转课堂”“智慧教室”从一定层面而言,提升了学校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以及对新技术使用的普及,开拓了教师眼界和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技术课堂的兴趣,但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问题,学生和教师只是从传统的课堂机械活动转移到了以现代教学技术为主导的课堂机械活动。
因此,类似翻转课堂和智慧教室的深化需要进入到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的深度整合之中,也就是将“技术”与“学术”进行深度整合,使师生的教与学发生本质变化。只有正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让教育工具适应人而非人适应教育工具才能实现“正确的使用工具和创造性的使用工具”,实现技术为教育服务。
二、解决“人”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改革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校开始研究并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受制于我国教育“跟风”思维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学校课程的开设呈现出平行发展而非纵深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课程开设还停留在数量取胜阶段。
“课程”为“人”的发展服务,是学校课程开设必须明确的基本原则。因此,课程的开设并非越热闹越好,而需要根据“人”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开设。所以,类似在高中开设“烹饪”课程就颇为牵强。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走入社会是其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高中学生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寻找自己的定位,烹饪作为时而为之的活动未尝不可,但作为课程进行开设完全没有必要。在例如,学校开设的课程并非为全体学生开设,许多小学开设的科技课程学位不足,有的男孩子选不上课被迫去学刺绣、绢花。类似这些状况,从大面上看课程是丰富的,但若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而言,课程的开设是不足甚至是错误的。
课程改革的目的要让教育更好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国家人才战略服务,如果脱离了目的只谈操作,就很容易走入误区而错失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重新审视“课程”与“人”的关系,将课程从跨进式的数量追求转移到对课程育人质量的深耕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教育要走的路。
三、解决“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从今年开始,部编教材的出现将改变我国目前“一纲多版”的教材局面,这一举措释国家对学生学习材料的重视程度提高的强烈信号。教材,作为学生最直接也是最全面接触到的学习材料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与价值观,教材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信号。
然而,教材并非学习材料的全部。“学习材料”不仅包含课外读物,还包括丰富的实践资源等等,学校教育要依据教材充分挖掘现实教育资源,杜绝将教材作为唯一教育教学资源。也即是,在教材为“纲”的前提和引领下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扩展学生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
确切地说,解决“教材”与“学材”的关系,就是转变从“教”到“服务于学”的教学观念。
四、解决“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进行至今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绩恐怕是全民教育教学理念已经发生非常巨大的转变 49 27192 49 13291 0 0 2691 0 0:00:10 0:00:04 0:00:06 2691 49 27192 49 13291 0 0 2238 0 0:00:12 0:00:05 0:00:07 2826“以人为本”已经达成一种社会教育共识。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对“以人为本”的深刻体验和理解,教育教学常态距离“以人为本”还相差甚远,我们还基本停留在“以好恶为本”的初级阶段。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常态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很难彻底实现“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的实践必须深挖学生作为成长主体的权利和权利保障,明确教师的“产婆”地位,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
同时,作为学校另一重要人群存在的教师群体,必须从“工作价值”走向“个体价值”,新生代教师群体的崛起对“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和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师群体的主体性与学校管理团队的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微妙却不可逆转的变化。
教育会反映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反映社会的变化,但教育的规律性决定了社会发展变化的所有成果需要慎重的用于教育实践。教育有自己的节奏,今天我们的教育着实走的太快,甚至太过追求那些能够“看得见,能量化”的即时“成绩”,而忽略静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的“大跃进”带来的不仅是财务的流失,更带来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错失。
新的学年,但愿我们能稳住阵脚,平心静气把教育的课题一一做透,取得一点实实在在的效果。
文章来源:陈立(育中方略教育集团总校长、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副主编)
长按二维码关注
陈立教育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