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妇女节特辑|那些与女性相关的形容词

大工融媒 大工融媒 2024-03-31


今天是三月八日,是属于妇女们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我们都会想起那些闪闪发光的女性。

她们或许是历史名人,或许是身边的朋友。

或许是我们的母亲,又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每一位女性,都有属于自己的形容词,

也都有自己独特而精彩的人生故事。

今天,小融就向大家介绍几位

“闪闪发光”的女性。


Women's Day

大爱

张竹君:

“我要做男女平权的运动者,一切以身作则,要打破数千年来禁锢妇女的封建枷锁!”


张竹君(1876—1964),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女权运动先驱。

1887年,9岁的张竹君顶着巨大的压力与偏见,执意进入广州博济附属南华医学校学习,开创了中国女子学西医的先河,博济附属南华医学校也成了中国第一所男女共学的学校。毕业后,24岁时的张竹君与徐宗汉在广州开办禔福医院,两年后又创办南福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位创办医院的女性。

张竹君不仅致力于西医,还倡导新学,提倡女权。张竹君青年时,社会上仍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道德旧观念。为了让更多女性同胞接受教育,1901年张竹君在广州创办育贤女学,1902年又与马励芸、杜清持等女士一起创办私立公益女学,成为广东开办女学校的先驱,被誉为“女界之梁启超”。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张竹君随万国红十字会深入东北救护受害的中国人。同年11月,她在上海创办女子中西医养病院。1905年,张竹君与李平书合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医科学校。

张竹君关心时政,爱国爱民。1907年,张竹君加入中国同盟会,进行反清斗争。辛亥革命爆发后,张竹君成立中国赤十字会,组织、率领救护队员前往武昌,救治受伤士兵达1300余人,并掩护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等随队同往。1913年二次革命,她率领赤十字会成员赴南京救护伤员。1926年,上海霍乱肆虐,张竹君奋战在抗疫第一线。1932年淞沪抗战与1937年八·一三事变,年近六十的她依然在战火硝烟中抢救伤员。

张竹君女士终生未嫁,没有子嗣,却收养了20多名孤苦儿童,并将他们抚养成人。她一生爱国爱民,救死扶伤,勇敢地打破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用医者独有的大爱,无私地为社会大众服务,深受民众的推崇和赞誉。

Women's Day

觉醒

上野千鹤子:

“我心目中的女性主义,是追求自由的思想,只要自由自在的活着,怎么样都可以。”


上野千鹤子,著名社会学家,日本女性学、性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引领者及理论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有《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始于极限》等女性主义话题书籍。

前不久,上野千鹤子老师在中国委实火了一把,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优雅睿智的女性学研究者。

上野千鹤子出生于一个富裕却传统的医生家庭。她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每天为家庭琐事操劳,而她的父亲却从未感恩过母亲的付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在那个并不鼓励女性外出工作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年代,上野千鹤子并不像哥哥弟弟那样备受重视与期待,甚至在高中时被送进一家专门培养高等家庭主妇的学校。但她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19岁考入京都大学哲学科,并开启了为争取女性独立人格而奋斗的一生。

在上野千鹤子的观点中,女性主义的背后其实是人文主义与人文关怀。一个民族,需要强大且温柔的力量,需要擎着光的引路人。她从女性主义出发,呼唤的并不仅仅是社会公正,更是人类对自我的理解与尊重、对弱者的人文关怀。她说:“请你们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于追逐个人的胜利,你们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而应该把这些能力用来帮助他们。”

Women's Day

力量

露丝·巴德·金斯伯格:

“我希望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一个竭尽全部智慧、才能尽职工作的人。还有,为修复她所处的社会的撕裂助助力,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促成些微的改善。”


露丝·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一生致力于争取,维护和保障妇女的权益。在她去世的那一天,白宫降半旗致哀。

金斯伯格成长在二战后的美国。她从小就梦想着成为律师,从而能够帮助别人。进入哈佛法学院后,她发现,在超过500人的班级中,仅有9名女性学生,这使得她感到不满。在法律道路上行进的过程中,她目睹了当时制度环境对女性的不友好。从顶尖法学院毕业后,由于性别偏见,没有一家律所愿意聘用她。从此,她下定决心要不遗余力地推动男女平等。她认为,两性平等并不仅仅是一个性别议题,而恰恰就是人类所不懈追求的自由、平等中的一部分。

“成为淑女,而且要独立自主。‘成为淑女’意思是不要让无谓的愤怒等负面情绪占据了你的心灵;而独立自主的意思,就是要懂得,生命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上。”在她的理解里,“淑女”的含义超出了具象化的表征,而化作一种温柔而又坚定的力量;“独立自主”则是突出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女性,不是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Women's Day

温柔

奥黛丽·赫本:

“女人的美丽不是表面的,应该是她的精神层面——是她的关怀、她的爱心以及她的热情。”


奥黛丽·赫本(1929—1993),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女演员。

每当谈到奥黛丽·赫本,人们都会说:“她是惊艳了时光的美人,是落入人间的天使。”荧幕上的赫本,美丽、优雅、善良......仿佛所有美好的词汇都可用来形容她。而年华逝去后,优雅老去的赫本,眼中依旧闪烁着清澈的光芒,投身于公益事业,成为真正的人间天使。

1988年,59岁的赫本客串出演奇幻爱情电影《直到永远》,在片中饰演雍容高贵的美丽天使“哈普”。至此,演员奥黛丽·赫本的影视生涯缓缓落幕。息影后的赫本担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拖着孱弱的身体,不远万里赶到了非洲。她亲自走进每一个贫困儿童的家庭中去了解情况,尽全力为这些可怜的孩子提供帮助与安慰。为了了解赈灾物资是否真正发放到这些儿童手中,赫本亲自到埃塞俄比亚一个小镇的粮食分配中心去调查,全然不顾那里的疟疾与各种传染病正在不断传播。

从非洲回来后,赫本在联合国发表演讲:“假如我是一位通晓教育、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和传统的专家,我将更能了解当今世界上的儿童问题。然而我不是,我只是一位母亲。所有我只能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改变它”。此后,她又奔赴委内瑞拉、孟加拉国、越南等地,用一种温柔却强大的力量,把无尽的慈爱给了那些被饥饿、疾病折磨的孩子们。

Women's Day

坚强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她复调式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与勇气筑起了一座丰碑。”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作家,记者。著有《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等纪实作品,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曾说:“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于是她决定用女性独有的悲悯视角,关注边缘群体,探究被遮蔽的历史,将笔锋转向创伤叙事。她曾耗时3年,冒着核辐射的危险,采访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幸存者:核电厂的工人、科学家、政府官员、医生、士兵、难民……她将这些微弱的声音记录下来,汇聚成一部属于平凡大众的历史——《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阿列克谢耶维奇有一双深蓝色的眼眸,那双眼睛见证了太多离奇的、令人发指的、匪夷所思的叙述。曾有人问她:“你撰写这些著作,自己居然没有变成疯子?这种压力是普通人心理无法承受的。如果是一个软弱的人,那么写完你的任何一本书,肯定得进精神病院。你不是录音机,你是个活人,你得把所有一切从心里过滤一遍。”

而记者工作也常常让阿列克谢耶维奇陷入险境:被阿富汗战争的参战人员及死去娃娃兵的母亲联名告上法庭,接受政治法庭的审判;《锌皮娃娃兵》被前苏联列为禁书,并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电话遭窃听,不能公开露面……凡此种种,皆非鲜事。

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因此停止对真相的挖掘和书写,凭着坚强的心态和决绝的勇气,她依旧站在废墟之上,去挖掘那些被掩埋在历史中的故事。


与女性相关的形容词,从来不会被局限。

她们可以是睿智的,灵动的,优雅的,善良的。

她们可以有博大的胸怀、温柔的力量,

也可以有坚强的意志、决绝的勇气。

在今天,我们希望更多女性的力量被看见、被尊重。

 

你身边有哪些闪闪发光的女性?

她们身上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文字 | 黄心 陆麦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孙子茗

《你的样子:为雷锋画像》大型融媒体数据问卷调查

【创乐季】第十一届大连市高校原创音乐大赛终于来啦!

【创乐季】第十一届大连市高校原创音乐大赛终于来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