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 | 重温峥嵘岁月,寻迹文明源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赴四川甘孜开展主题思政实践

考古团学 考古团学 2024-04-28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回信十周年,也是北大考古新百年新起点的开篇之年。

在这个重要而富有深意的时间点,2023年7月11日至15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7名师生与城市与环境学院师生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重温峥嵘岁月,寻迹文明源流”主题思政实践,考古文博学院团委副书记陈全星领队,带领同学们迈上高原、下沉基层,重走红军漫漫艰苦长征路、见证城镇乡野踔厉振兴新成效、探索“石破天惊”的远古人类高原密码,在亲临其地、亲眼寻迹、亲手调研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磨意志、增本领,努力做走在时代前列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不断为树立和弘扬中华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 | /

7月11日

上午,实践团成员一同从北京大兴机场出发到达成都,当日下午乘车到达甘孜州泸定县。实践团师生首先参观了川藏铁路特大桥成都段四湾平台,并观看大桥建设规划视频。建设相关负责人为同学们介绍了川藏铁路特大桥的施工建设方案,阐述该项目对地区旅游发展、经济增长、交通便利,以及国防战略意义上的重要作用。

实践团与川藏铁路特大桥施工负责人交流


随后实践团前往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回望了红军长征在四川地区的艰苦历程,伟大的红军在四川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大渡河战役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经过参观学习,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伟大长征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成为红色基因、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力量,为作为北大新青年的同学们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实践团成员参观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7月12日

上午,实践团的老师和同学们乘坐大巴前往泸定桥进行调研。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由13条铁链组成,更因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而闻名中外。同学们依次穿过泸定桥,在摇晃的铁索桥上感受着历史的沉淀,更实地体验了红军艰苦卓绝的作战环境,从而对红军精神、长征精神产生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悟。通过泸定桥后,同学们听取了讲解员对泸定桥历史的讲解,着重了解了泸定桥精妙的建筑工艺、周边地形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对泸定桥的历史产生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践团参观泸定桥



离开泸定桥后,实践团的老师同学们乘车前往雅康高速大渡河大桥进行调研。大渡河大桥是一座修建在四川盆地至青藏高原爬升段的悬索桥,跨越大渡河深切峡谷,因其建设难度大、技术含量高而被誉为“川藏第一桥”。它不仅是甘孜州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更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面对着险峻的峡谷和横跨峡谷的雄伟大桥,同学们不禁发出赞叹,并纷纷在大渡河大桥前合影留念。

实践团于大渡河大桥处合影



紧接着,实践团前往调研紧邻大渡河大桥的泸定县咱里村,听取了驻村干部对咱里村基本信息、发展状况的介绍,实地参观了咱里村的民宿和餐馆。驻村干部重点介绍了咱里村的文旅产业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发展计划、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等。

告别咱里村,实践团前往康定若吉村进行调研,甘孜州委书记沈阳亲切会见了实践团一行,简要介绍了全州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天文考古等情况,对实践团一行来州表达了热烈欢迎。

在若吉村党支部副书记对若吉村推进乡村振兴情况的介绍中,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若吉村建立了成熟的管理模式,并开展桃子、仙人掌、红富士苹果等作物种植,发展乡村旅游,村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行走在若吉村的小路上,看着茁壮生长的植物,品尝着可口的农家饭菜,同学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


实践团参观调研若吉村



下午,实践团乘车前往木格措景区。木格措是康定情歌的发源地,在藏族导游亲切的解说和美妙的歌声伴随下,同学们参观了木格措森林公园,在赞叹自然美景的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也使大家有感于祖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伟大成就。

实践团成员于木格措森林公园观景台合照



离开木格措景区后,实践团前往位于康定市郊的甘孜州博物馆进行参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了生态甘孜、历史甘孜、文化甘孜三个主题的展览。在“生态甘孜”展厅,同学们观察了甘孜的岩石标本和动植物标本,对甘孜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整体认识;在“历史甘孜”展厅,同学们以旧石器时代的阿舍利技术石器为起点,触摸甘孜州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文化甘孜”展厅,一件件民族服饰,一套套金银器,一幅幅唐卡向同学们全方位地展示了甘孜州民族文化的风貌,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离开博物馆后,同学们又针对甘孜州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展线安排的情况进行了交流讨论,对地方博物馆的发展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践团参观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并合影



傍晚,实践团来到甘孜州委与当地干部展开座谈会,甘孜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麻常昕,甘孜副州长、康定市委书记颜磊等相关领导干部出席,实践团全体师生参加。实践团成员们与当地干部就甘孜州地方治理、文旅事业发展、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交流,同学们基于自身的实地考察与思考,对甘孜州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

座谈会结束后,陈全星老师和同学们向甘孜州赠予纪念书籍,并祝愿甘孜州的考古文博事业发展能够更上新台阶。


实践团成员与甘孜州委干部座谈


梁典同学于座谈会发言



7月13日

上午,实践团成员参观折多山观景台,感受藏族特色与高原的独特风景。

折多山停车区观景


中午,实践团来到雅江县松茸产业园。工作人员先向大家介绍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地形特征。之后介绍了松茸从采摘、输送、管理到售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松茸依然是人工采摘,但是在输送阶段中使用了无人机,使得松茸运输时间大大缩短,达到了“抢鲜”的效果;松茸采摘、售卖等由政府统一科学管理,通过控制台进行监控,在分配上采取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村民们在松茸季中通过采摘、售卖松茸最多能得到数万块的收入;产业园中还配有烹饪间、直播间,为松茸的售卖提供新途径。

实践团参观雅江县松茸产业园



 晚上,实践团抵达稻城县的皮洛遗址考古工作站,该工作站收藏、展示了皮洛遗址发掘而得的几千件石制品遗存。工作站考古队员及稻城县当地领导与同学们、老师们友好交流。在进行遗址价值的总体介绍后之后,考古队员为实践团成员们普及了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关于石器工业的基本常识,并重点介绍了遗址中发现的一件非常特殊的、上有刻画痕迹的石制品,猜测可依此展现当时人类思想状况,同时回答了同学们的相关疑问。

皮洛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的石器工业为简单石核石片工业,第二期为阿舍利工业,第三期为小型两面器、小型石片。皮洛有着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阿舍利工业遗存,一方面质疑了传统学术上认为的阿舍利工业人群无法适应高海拔的寒冷环境的观点,另一方面结束了“莫维斯线”的学术争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阿舍利工业自西向东传播的关键缺环。高星先生评价皮洛遗址为:“一处时空位置特殊、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罕见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实践团成员学习皮洛遗址与出土石器相关知识



7月14日

上午,实践团前往稻城亚丁景区,在亚丁村秀美的自然风景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思考了环境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与选择。于观景途中,同学们在当地介绍下了解了亚丁村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牧民的生活变化,得知当地牧民在旅游业发展、兴盛之后,大多投身于旅游业的相关产业,在其中脱贫致富、有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较为直观地看到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政策下人民生活的变化。

稻城亚丁景区风光


实践团于稻城亚丁景区合影留念



下午,实践团前往稻城县皮洛遗址现场进行更加深入的参观学习。在当地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的讲解之下,同学们更加具体地了解了皮洛遗址的发掘概况以及其未来的发掘规划,深入了解皮洛遗址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同时还较为详细地回顾了皮洛遗址的发掘过程及其成果。

在皮洛遗址的典型地层展示区,同学们直观看到了皮洛遗址由于气候变化而呈现出的红土、黄土交替的地层变化,还了解到由于风大导致了其中一些相邻地层实际相隔年代较为久远,更加直接地学习到了皮洛遗址的状况。

实践团在皮洛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实践团合影



之后,实践团前往子午工程二期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设备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到此射电望远镜由313部单元天线构成,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同时了解到当地的主要工作人员为完成此工程克服高原反应、不惧艰苦地长时间驻扎在稻城,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了责任、担当的力量。此外还了解到此处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将会和皮洛遗址在将来共同形成一个天文考古公园,有较大的文旅开发潜力。

实践团与子午二期工程负责人交流



7月14日晚,实践团召开思政实践总结会暨主题团日活动,总结了实践前四天的相关收获,提出了对甘孜州的文旅以及考古相关工作的见解。至此本次思政实践圆满结束。

实践团总结会暨主题团日现场照


苏舒宁同学发言


陈全星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中勉励同学们,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实践团成员们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发扬能吃苦、肯奋斗的优良品格,圆满完成了各项实践任务,探寻高处的红色足迹、学习基层的治理智慧,积极结合专业知识,贡献北大考古学子的智慧与力量,展现时代青年的青春活力与昂扬风貌。

为期五天的思政实践是带领和引导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学科自信的一线课堂,相信在这一难忘经历的鼓舞下,同学们能更好地强信念、练本领,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阔步行进在筑牢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根基的生动实践之路上,以实际行动回应新百年的伟大时代命题。




BY

文案&摄影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甘孜实践团

排版 / 谭奕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