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一举一行无不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而在聚光灯下,公司能实现的净利润无疑可以聚焦所有目光,上市公司再融资、退市、股价涨跌等等,均跟企业净利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上市公司无时无刻都存在调节利润的动机。企业最主要的调节方向是调高净利润,也存在一些调低净利润的时候,这需要去分析企业管理层的动机了,最主要的是管理层或者说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本文重点谈谈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我们知道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有这个公式在,利润调节手段就是所涉及科目的简单加减法了,即调增收入、调减成本费用就可以调增净利润。

我在此强调,调节利润并非作假,而是因为会计处理存在会计师主观判断,因此以下举例的公司有没有造假与本文无关,我可不想被这些上市公司的粉丝谩骂,甚至是收到上市公司的律师函。

同时以下举例,我均会使用老王肉夹馍店进行举例,会计知识丰富的人,可以直接略过该举例。

一、变更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出的判断,在“可利用的信息”发生变更时,会计估计应该发生变更。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一般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会计政策就会发生变更。

由以上内容可知,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与否,基本取决于上市公司自身。因此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几乎变成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工具了。

举个栗子,老王肉夹馍10万块新进一个烤馍机,想着可以用两年,那么每年的折旧是5万元,后来因为利润表不好看,于是调整成用四年,每年的折旧就是2.5万元,于是前两年每年多了2.5万元利润。这个调整折旧年限就是一种会计政策的变更。

重要而且常见的会计估计如下:

1.应收款坏账准备。比如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政策,一年以内的坏账计提比例由5%调整至3%,这意味着10亿的应收账款可以调增10亿*(5%-3%)=2000万的利润总额啊。

举个最新的栗子。苏州天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月16日晚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公告,为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实反映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升级后客户群在质量和信用特征方面的变化,结合公司业务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情况,拟对以账龄为组合的应收款项重新评估其信用风险,重新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公司同时公告,基于2016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余额及账龄结构进行测算,将影响公司2016年度净利润14,864.68万元。

公司仅仅修改了1年以上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均减半,比如1-2年的比例由10%的比例调整为5%,这样简单一改,可以为2016年增加1.49亿利润,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公司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很多。


当然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变更影响最大的为变更当年,以后年度影响较小。

2、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变更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可以影响变更以后每年的利润。举个栗子,鹏博士2017年10月16日公告,为了更加公允的反映公司的资产状况及经营成果,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实际使用寿命更加接近,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年限更加合理,通过对比同行业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现对公司线路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调整。由原来的8年折旧年限调整为8-15年,可以减少2017年折旧金额3.54亿,增加2017年净利润3亿元。真是一个调整,增加3亿净利润,羡慕多少上市公司。


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中安消,公司2016年5月发布公告称: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公司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增强公司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公司决定对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即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更正的影响呢,公司披露:本次会计政策变更将增加公司2015年合并净利润约6,766.64万元,增加公司2015年末合并所有者权益约6,766.64万元,增加公司2016年度1-4月份合并净利润约12,315.23万元。看到没,政策轻轻一变,平白两年多了将近2亿的净利润,当然对于2016年全年来说,更是多了2.6亿的净利润。可以说公司为了完成业绩承诺,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虽然最后还是没能业绩承诺。

其他变更还包括:4、合同完工进度的确定;5、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6、借款费用的处理,是指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即是采用资本化,还是采用费用化。7、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是否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是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当然这些调整很容易甄别,因为上市公司一般都需要公告,大家长个心眼就好。而且这种调整不是万能的,往往智能解一时之需。

 

二、资产减值损失

俗话说,资产减值是个宝,怎么需要怎么搞。根据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可以知道,资产减值这个科目很重要。

资产减值损失指什么呢?在任一会计期末,企业都要复核账上资产的账面价值,看看有没有迹象显示账面价值过高,那么就需要计提减值,影响净利润。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由于可以计提减值的资产科目特别多,所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就会是一个大杂烩。

像上面提高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也属于资产减值损失,除此之外,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商誉等均可以计提坏账准备。现在证监会对企业监管特别严格,企业需要对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做专项说明,因此,很容易查询到相关信息,而且可以肯定大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都是相对合理、公允的。在判断是否是调节手段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动机。

近几年市场上常见的调整情况就是一年足额计提,然后希望来年好一些。比如ST柳化,柳化股份主要业务为合成氨为原料的系列氨加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5年由于其产品毛利率太低,亏损4.85亿。2016年前三个季度公司业务没有好转,亏损4.32亿,由于连续两年亏损被ST几乎不可避免,所以可以预计公司2016年会大额计提减值,把能计提的都计提,来年业绩压力会小一点。果然公司2017年4月21日公布减值准备公告。

柳化股份公告2016 年度公司计提各类资产减值准备共计 23,518.69 万元人民币,其中主要是固定资产和存货跌价准备。


具体来看,关于固定资产减值,公司公告为了提高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减值测试的准确性,公司委托广西众益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对公司相关固定资产进行了评估,众益公司分别出具了资产评估报告。评估结果显示,公司部分固定资产存在减值,公司根据测试评估结果,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共计 19,487.72 万元,其中公司计提 15,432.85 万元,湖南中成计提 4,054.87 万元。

关于存货跌价准备,公司公告存货主要系原材料、库存商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期末公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后,按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经过清查和减值测试,库存商品存在跌价情形,公司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库存商品存货跌价准备 3,702.18 万元。

从两次计提来看,都属于可控的内容,但是公司还是大额计提,大幅做低公司的利润,同时公司发布年报时,再次补计提减值准备。2017年4月27日,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和第五届监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16 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议案》,同意公司增加计提2016年度资产减值准备893.52万元,补计提的为应收款项坏账准备。



结论:补计提后,公司2016年合计亏损8.16亿,可谓是一次亏到底,亏到公司净资产为负。当然,2017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盈利,但是半年度依然亏损8000万,考虑到今年公司想不被暂停上市,那么盈利是必须的了,大概率要靠政府补贴了。

所以大家需要规避那些去年亏损、今年三季度还在大额亏损的企业了。如果这些企业靠自身及补贴不能实现盈利,那么就有了做低今年亏损的动机了。无疑是一个地雷,因为企业做高利润难,但是做低利润还是很容易的。当然资产减值损失调节空间非常大,还存在部分本期可以计提下年度可以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三、投资收益

企业合并准则中,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中,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这话的意思就是你原来买一家企业的20%股权花了2亿,现在再买40%的股权花了6亿,那么你原来持有的20%就值3亿,可以计入投资收益3-2=1亿。而根据净利润的公式: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虽然你什么都没做,但是你的报表中利润多了1亿,是不是很奇妙。

这个分步购买实现合并,说起来容易,考虑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很少有上市公式使用该种方法进行利润调节。毕竟购买企业不属于小事,都是几个亿的大买卖,耗时长,不确定性大。而且是与外部第三方的沟通,不像计提减值只需要自己内部沟通就行。

但是还真有一家企业利用该手段多次调节利润,可谓炉火纯青,这是属于星辉娱乐的故事。

1、与春天融合的合合分分

星辉娱乐2014年8月发布公告称:互动娱乐以现金方式出资 1.6 亿元增资参股春天融和,增资完成后,春天融和注册资本增加至42,857,142.86 元,互动娱乐持有春天融和 20%的股权。即春天融合估值8亿。公司同时公告称:本次投资是公司深化“互动娱乐”产业布局的战略举措;本次投资是公司最大化衍生品和游戏产业资源,打造衍生品、游戏和影视三位一体、多轮驱动 IP 全版权营销布局需要;本次投资是公司适应文化传媒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同时原股东承诺,春天融和 2014 年度、2015 年度、2016年度和 2017 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8,000 万元、1.04 亿元、1.35 亿元、1.75亿元。


星辉娱乐2015年3月发布非公开发行预案,购买春天融合余下50%的股权,对应春天融合的估值为11.25亿元,春天融和 50.38383%股权(最终过户比例在34%)作价 56,678 万元,公司称:本次收购春天融和是公司深化“互动娱乐”产业布局的战略举措,最大化衍生品和游戏产业资源,打造衍生品、游戏和影视三位一体、多轮驱动 IP 全版权运营战略布局的需要。由企业会计准则可以知道,本次收购可以确认投资收益:(11.25-8)*20%=6500万元。


但是仅仅半年后,2015年11月公司公告:基于对公司总体战略和未来发展的考量,同时理解并尊重西安曲江春天融和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团队寻求更独立发展业务的意愿,星辉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拟向喀什双子及其管理的基金出售本公司持有的春天融和 25%股权。双方参考前述春天融和的评估价值,协调确定春天融和 100%股权的整体估值为不超过 12.2亿元,对应春天融和 25%股权的交易价格为 3.05 亿元。同时公司公告称:出售春天融和 25%股权符合本公司总体战略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次交易完成后,将在公司 2015 年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约 1900 万元   。

一个月后,2015年12月,公司公告出售余下春天融合的股权,双方参考前述春天融和的评估价值,协调确定春天融和100%股权的整体估值为不超过 12.8亿元,对应春天融和29.23037%股权的交易价格为 38,914.87 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将在公司 2015 年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约 6,200 万元。

真是“您厉害,您说什么都对”,买的时候貌美如花,卖的时候人老珠黄毫无牵挂。

回头过来再看这个事情,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星辉娱乐两次买春天融合股权、又两次卖了春天融合股权,合计实现投资收益约:6500+1900+6200合计约14600万元,占2015年净利润近一半。真是做的一笔好生意,尤其是分步购买实现的6500万,真的是一笔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操作。


当然,精彩操作之后,公司2015年数据非常好看,在营业收入减少33%的情况下,公司归母净利润增加37%,简直是成长股的典范。但是这种操作毕竟属于偶然性,星辉娱乐2016年怎么办呢?


   2、趣丸网络-一而再的游戏。

星辉娱乐发布2016年年报后,你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2016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327.2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3.0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5,802.7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15%。这简直是成长股里面的绩优股啊。这又是发生了什么。




然后发现公司故技重施,4.6亿净利润里面投资收益达到3.26亿,占比70%以上。这里面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达到2.74亿元。


原来公司2016年3月公告,公司以参考96,951.40万元购买趣丸网络67%股权,趣丸网络的估值14.3亿元(我们就不去讨论为什么这企业值这么多钱了),由于此前星辉娱乐持有趣丸网络33%的股权,且股权取得较早,成本较低,因此本次确认了高达2.7亿的投资收益。


真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如此高的投资收益,让那些在st边缘苦苦挣扎的企业情何以堪。真该给星辉娱乐的CFO颁发一个大奖,动动手指几个亿,再次告诉上市公司一个道理:会玩的CFO真的真重要。

当然我不信企业2017年还能实现如此大的投资收益,这种做法大概就是金庸的所谓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因为这种收购产生了大额的商誉,而商誉无疑会是一个定时炸弹,接下来会谈谈商誉。

不过从公司已经公布的2017半年报来看,公司因为并表收入高速增长,但是净利润下滑高达38%,这还是公司上半年确认了1亿的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不知道公司接下来还能不能妙笔生花。

结论:跟一般a股公司的利润调节手段相比,我只佩服星辉娱乐---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大家在看企业净利润的时候,还是需要看看其成色的,很多人喜欢看扣非净利润,但是即使是扣非净利润,其成色也不尽相同,毕竟如投资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都不算非经常性损益的。擦亮双眼,方得永生。

 

四、商誉

在国内,公司收购资产时支付对价与标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意思就是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1亿,但是你花了3亿买了它,那么就需要确认3-1=2亿的商誉。至于你为什么要花三亿去买,因为你有钱任性呗。

对于商誉的后续处理,我国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由于上市公司对于商誉减值存在较大自由裁量权,同时没有统一的规则,即使存在所谓的谨慎性原则,使得使用商誉减值调节当期利润也非秘密。即有些公司收购标的盈利不及预期,公司却不计提减值准备或者公司因当年扭亏无望,便通过大额计提商誉减值来为公司“洗大澡”,为未来业绩增长铺平道路

自《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修订以来,并购重组大幅增加,而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背景,导致上市公司商誉总值不断攀升。

一、商誉现状

从wind导出3381家企业的商誉金额,金额从2013年逐年增长,从2,140亿增长到2017年上半年的11,915亿元,增长了5.57倍,呈现出爆发增长的态势。商誉金额占净资产的比例由2013年的1.18%增长至2017年的3.97%,看似比例不高,万亿商誉的归宿可能最终都是损益,那么影响的可是净利润。看商誉与净资产的比例,有2013年的8.42%暴增至2017上半年的66%(当然,净利润为半年数据,打折的话为33%)。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商誉

11,915

10,502

6,498

3,291

2,140

净利润

17,971

30,081

27,671

27,066

25,402

净资产

299,937

287,101

250,065

211,123

181,169

商誉/净利润

66.31%

34.91%

23.48%

12.16%

8.42%

商誉/净资产

3.97%

3.66%

2.60%

1.56%

1.18%

当然,如果考虑把没有商誉的企业剔除,把金融业剔除,那么数据就会触目惊心了。这些企业截至2017年半年度商誉达到10,694亿元,占净资产的比例高达9.14%,而与净利润比起来,2016年跟2017年几乎持平,即实现的净利润刚刚好等于商誉余额,一旦发生大规模商誉减值,企业盈利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扣除银行和地产业企业且账上有商誉的企业


亿元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商誉

10,694

9,292

5,670

2,617

1,533

净利润

5,672

9,524

8,160

8,277

8,201

净资产

117,060

111,169

94,725

80,175

70,640

商誉/净利润

188.55%

97.57%

69.49%

31.61%

18.70%

商誉/净资产

9.14%

8.36%

5.99%

3.26%

2.17%

    当然,分行业来看,商誉占净资产比值较高的是教育业、住宿业和软件业及文体业等。因为商誉是并购产生的,所以文体娱乐也近几年并购较多,商誉金额较高,尤其是轻资产行业,商誉动辄超过十亿。住宿和餐饮业因为锦江股份和首旅酒店高达100亿的商誉而排名前列。

2017年上半年





亿元

证监会行业

商誉

归母净资产

净利润

商誉/净资产

商誉/净利润

教育

17

18

2

95%

784%

住宿和餐饮业

162

235

9

69%

1861%

卫生和社会工作

75

211

10

35%

77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608

5,302

180

30%

89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28

2,076

111

25%

47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64

300

10

21%

64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12

1,457

95

21%

330%

批发和零售业

817

6,202

279

13%

292%

制造业

5,579

52,899

2,946

11%

18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0

1,138

47

6%

149%

农、林、牧、渔业

51

865

31

6%

167%

综合

25

493

7

5%

35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78

5,585

150

5%

18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65

5,583

297

3%

56%

采矿业

692

23,802

820

3%

84%

建筑业

253

10,894

678

2%

37%

总计

10,694

117,060

5,671

9%

189%

    从单个企业来看,截止2017年半年度,有15家企业的商誉超过净资产,其中超过十倍的分别是纳思达和ST紫光,分别高达19倍和10倍。这些企业不多说了,祝他们好运。

证券简称

商誉

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

净利润

商誉/净资产

纳思达

1,435,177

75,131

-211,438

1910.22%

*ST紫学

152,677

14,297

9,993

1067.87%

凯瑞德

19,807

9,859

273

200.91%

国美通讯

61,769

35,208

-1,331

175.44%

炼石有色

218,818

128,846

-14,783

169.83%

维格娜丝

252,146

148,880

5,294

169.36%

长城动漫

59,860

38,409

2,921

155.85%

金利科技

170,774

126,160

8,244

135.36%

长城影视

109,724

89,913

8,063

122.03%

西王食品

243,372

201,824

20,565

120.59%

天海投资

1,503,022

1,279,191

1,346

117.50%

富春股份

161,974

149,545

8,119

108.31%

天神娱乐

848,360

805,662

61,242

105.30%

田中精机

32,994

32,064

3,227

102.90%

南京新百

718,505

708,696

11,766

101.38%

梅泰诺

621,983

622,334

18,322

99.94%

誉衡药业

368,503

406,810

21,524

90.58%

锦江股份

1,137,052

1,266,638

45,107

89.77%

高伟达

93,135

105,507

476

88.27%

富控互动

257,838

294,975

15,573

87.41%

万达电影

962,096

1,114,077

88,710

86.36%

华讯方舟

118,287

141,019

6,035

83.88%

天沃科技

212,718

257,730

14,414

82.54%

思美传媒

200,388

243,212

13,920

82.39%

任子行

106,097

129,230

4,931

82.10%

奥瑞德

214,743

265,506

7,726

80.88%

二、商誉减值

既然有了万亿商誉,那么减值也就不可避免了。根据wind数据,2013年-2016年分别计提商誉减值损失17亿、32亿、77亿和101亿,减值金额占商誉金额的比值很低,在1%左右。看似金额不大,但是主要还是因为并购重组多在这两年,且企业一般都三到四年的业绩承诺期,等到业绩承诺期一过,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2016

2015

2014

2013

商誉

10,502

6,498

3,291

2,140

净利润

30,081

27,671

27,066

25,402

商誉减值

101

77

32

17

减值额占比

0.96%

1.19%

0.97%

0.79%

分企业来看,2013年最大的减值金额计提不过1.4亿,并未引起市场关注,2014年的粤传媒5.7亿和宇顺电子2.5的商誉减值可以说开启大额减值的先河,直到2015年蓝色光标的2.05亿商誉减值把大家的目光引起过来。为什么蓝色光标2.05亿商誉减值吸引力这么大,因为蓝色光标多年来买买买,牛市中吸引无数目光。

1、粤传媒与香榭丽——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

2014年,粤传媒以发行股份和现金收购的方式收购香榭丽,支付对价为4.5亿元,确认大概1.6亿的商誉。叶玫等20多名香榭丽原股东承诺香榭丽2014年至2016年的利润,分别不低于5683万、6870万及8156万元。其中,叶玫是香榭丽公司总经理。看似不错的一桩姻缘日后被证明这都是幻像。

随着香榭丽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未完成业绩承诺,香榭丽造假事件浮出水面,司法审计鉴定称,在2013年6月30日收购前,香榭丽以虚假合同和未完全履行的合同,虚增含税收入约2.25亿元;在2013年6月30日收购以后,香榭丽继续造假,虚增含税收入约4.16亿元。此外,司法审计鉴定显示,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香榭丽公司账面显示净利润约为1.15亿元,实际则净亏损4.33亿元。

2017年4月,粤传媒修正的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财报显示,2014年粤传媒净亏损为4.5亿元,其中香榭丽净亏损1.53亿元;2015年粤传媒净亏损为0.54亿元,其中香榭丽净亏损为1.33亿元。2017年粤传媒半年报显示,香榭丽的亏损额为4684万元。

就在上个月25日,粤传媒公告称拟以1元的对价转让其持有的上海香榭丽广告传媒有限公司98.61%的股权,受让方是广州同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这个案例虽然商誉已经不是重点,但是给不算并购的企业提了醒:你看重对方的业绩承诺,对方拿的才是实实在在的股份和钱。

2、三泰电子——牛过

三泰电子2015年是牛股,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日看尽长安花。于是大手一挥公司使用人民币7.5亿元收购烟台伟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该收购事项形成商誉67,755.03万元。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根据减值测试结果,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收购烟台伟岸形成的商誉可回收金额为7,873.52万元,较商誉账面价值67,755.03万元减少59,881.51万元。一年减值6亿,什么样子的资产前后差如此大。

原来公司15年已经亏损,虽然仅亏损3000万,同时公司16年前三季度亏损2.8亿,扭亏无望。于是再次大手一挥计提商誉减值6亿,最终亏损13亿,恩,估计半辈子赚不回来了。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公司因当年扭亏无望,便通过大额计提商誉减值来为公司“洗大澡”,为未来业绩增长铺平道路

3、勤上股份——都是套路

勤上股份2017年2月28日发布2016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38,822,845.7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866,913.1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74%。

然后一个半月后,公司发布业绩修正预告:现预计2016年度营业总收入840,649,943.58元,同比增长-1.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6,233,267.37元,同比下降-2010.05%。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公司于2016年度完成对广州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龙文教育”)的收购,本次收购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形成商誉200,000万元商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形成的商誉不作摊销处理,需在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减值金额将计入公司利润表。2016年度由于龙文教育经营情况未达预期,为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截止2016年12月31日的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公司对上述商誉减值42,000万元。

当然这还不够,应收、在建工程依然计提一个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合计5.1亿。我想不太明白公司的策略,毕竟2015年公司还是盈利的听说很会玩市值管理,可能只是想今年洗个澡,套路一下小散,万万没想到市场不好,复牌就是跌停,直接跌破公司的股权质押的平仓线,再次紧急停牌。

至于现在,那就是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了,听说因为借钱补仓,被别人套路,控制权要失去了。

三、启示

万亿商誉悬顶,现在商誉的会计准则就不适合实际情况,要尽快修改准则,不然商誉迟早沦为上市公司套路小散的工具。

当然对于有大额商誉的公司,祝各位好运啊。万一哪天准则改成摊销法处理商誉,又会是利润大缩水的时代。

 

五、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Connected transaction)是指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公司运作中经常出现的而又易于发生不公平结果的交易。什么是关联方呢?在《企业会计准则36号-关联方披露》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均有规定,大概就是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控制、共同控制的,构成关联方。

举个栗子。我开了一家肉夹馍店,叫老王肉夹馍。那么我朋友过来点个凉皮肉夹馍套餐、我大厨的儿子天天放学过来吃肉夹馍、以及我制作饼的面粉采购我自己的小王面粉厂,那么这些交易都可能是关联交易。

一、问题来了,为什么关联交易比如容易调节利润呢?

第一:价格公允比较难以判断,包括成本和收入两个方向。比如老王肉夹馍需要融资,那么我想把它的利润做高一些,老王肉夹馍采购小王面粉厂的面粉价格可以便宜一些,当你问为什么比市场便宜时,答曰说我跟小王面粉是长期合作客户。同时,我多叫上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老王肉夹馍消费,增加这一时期的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老王肉夹馍获得较好的估值,但是利润很难具有持续性。

第二:隐蔽的关联方不容易察觉,容易产生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比如还是老王肉夹馍,为了提高利润,我通过多重关系找到远方阿姨的侄子的媳妇的开公司的她哥哥,让他给自己员工订购大批肉夹馍,同时价格可以稍微高一些,回头我给他回扣。这样子看似我的大客户实际上是我自己人,看似的高利润其实是水中月,但是因为关系比较远,我并没有披露这层关系。

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方式来调节利润,比如给予大股东借款产生大额利息收入等。但在监管日益趋严的今天,最让会计师、投行、监管头疼的还是关联交易公允及隐蔽的关联方问题。

二、关联交易披露——IPO被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IPO时,关联交易披露的问题特别容易引起证监会的关注。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公允性,直接对应着发行人的业务独立性,即是否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存在依赖;业绩真实性,即是否借关联交易调节业绩。

今年以来,截止到2017年9月24日,证监会已经审核了391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319家获得通过,53家被否。业绩下降、关联交易、独立性缺失、继续获利能力存疑、募集项目堪忧、规范运作是IPO被否的几大主因。

比如华龙迅达,其主要业务为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信息化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其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与关联方中臣数控的关联销售产生的毛利金额分别占到当期毛利总额的17.93%、18.22%、33.92%。不断高企的关联销售引发了对于公司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的质疑。

又比如南航传媒,关联交易的规模:发行人报告期内向关联方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于15%,向关联方采购的金额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均高于25%;关联交易的定价:发行人与关联方南方航空就媒体资源签署过《无形资产特许使用协议》,并约定相关权利与义务,但由于所涉金额高,且价格、分成率等与市场公允值差异较大,审核部门对该公司取得南方航空媒体资源的关联交易定价依据、公允性提出问询;关联交易的影响:审核部门要求发行人结合公司历史盈利情况,说明其经营是否对南方航空以及其他关联航空公司存在重大依赖。

可见在企业IPO时,务必需要解决关联交易及关联交易的披露问题。

三、A股的套路

提到大A股关联交易,就不得不提两个典型,一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乐视网,一个是不知关联方在何处的神雾环保。

  1. 1. 乐视网

2017年4月19日,乐视网披露2016年年报,营业收入219.51亿元,实现营业利润-3.37亿元,同比下滑853.49%,净利润5.5亿元,同比减少3.19%。乐视网与关联方在销售商品、采购服务等共计发生了203.66亿元的关联交易,其中乐视网向贾跃亭控制的公司合计销售128.68亿元,采购74.98亿元。

乐视网向关联方销售商品产生的收入,就占到了全年营收的58.62%。相比2015年,乐视网前五大销售客户销售金额是38.36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29.45%,且并未出现前五大销售客户中有关联方的描述。

如下面的截图,关联交易高达3页,截图都不够截。

伴随着大额关联的销售,还有大额的关联采购。看得我眼花缭乱,截图太长,就不截了。

当然,仅通过这种简单的分析很难判断了乐视网是否以及如何调节了利润,因为它已经把报表做的一般人看不懂的地步了,但是你如此眼花缭乱的关联交易被质疑,也不能怪别人。

2、神雾环保

2017年5月,神雾环保被叶大妈发文质疑利用关联交易实现业绩增长,使得神雾环保股价大跌,神雾双雄化身神雾双熊,不少基金机构躺枪。

叶的质疑中:2016年神雾环保营收31.25亿,需要指出的是,仅公司前5大客户就占了94.38%的总销售额。也就是说,这5个客户支撑了神雾环保整个上市公司的业绩。从上面信息可以看出,乌海神雾煤化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疆胜沃能是神雾环保最大的两个客户,2016年承接的销售额达到23亿,占神雾环保当年总销售额的74%!而这两个客户均为公司的关联方。因此遭受质疑该企业实现基本全靠关联方。

当然到了2017年半年报,公司虽然没有披露前五大客户,但是关联交易和收入确认环节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关联交易依然很高,公司披露的关联方收入约5.65亿元,占当期20亿收入的25%以上,当然这个数字没有包含乌海神雾的8.67亿,不然关联方销售合计又会超过70%。

当然,神雾环保有没有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我不敢武断的下结论,但是我们可以质疑公司的关联交易,除非公司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关联交易必要性和公允性。

关联交易的必要性是在担忧公司业绩是否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存在依赖;关联交易的价格公允性是在担心公司是否借关联交易调节业绩。

那么关联交易能否减少甚至是消除呢?对于上市公司存在大额关联交易的企业,我们最好的措施是否是回避呢?留给大家思考了。

 

六、其他常见的小手段

1.  收入提前确认

收入提前确认很好理解,由于有着会计分期的概念,把本属于下一期的收入计入本期,就是收入的提前确认。从这点来看,期间收入是一定的,不会一直提前确认下去,因此存在收入提前确认的企业一定有提前确认的动机,而且只能解燃眉之急也。

收入提前确认的手段具体来看有一下常见的三种:一是在收入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具体案例就不说了,这种情况无可厚非。

2、在建工程推迟转固。

在研究上市公司在建工程选股(可以查看公众号历史消息)时,我发现有一些上市公司在建工程余额很大,而且连续多个季度维持在高位,进度维持在90%以上,但是一直没有转为固定资产。

这就是在建工程推迟转为固定资产调节公司利润的手法了。这么做,目的有二:一是在建工程一般会产生利息费用,在在建工程未转固之时,利息费用计入在建工程,转固之后利息费用直接计入损益,影响净利润了。二是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时,会计提折旧,而产量往往需要时间爬坡,因此产品往往毛利率便宜,影响净利润。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某公司2016年在建工程余额4.07亿元,项目进度为94%,但是2017年半年报中,该企业半年仅投入1073万元,相较于去年3.6亿的投入不太合理,而且进度更新为97%。

当然公司原预计投产时间是2016年底,但是一推再推,在2017年9月29日,公司公告该项目试生产了。虽然该项目没有利息费用资本化,但是一旦转固,每年的折旧至少4000万,这对一家2016年净利润仅为2600万的企业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合理推断企业存在推迟在建工程转固的可能性。

此类上市公司的特点可能是:连续多年在建工程余额较高,且每年变动金额较小。我选出几家公司,大家可以试试看看。(此标准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3、研发费用资本化

研发费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其实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算入资产负债表中,逐渐来摊销费用,而后者则是算入利润表中,直接体现在当季利润中。所以通过资本化的处理方式,确实可以提高当季的净利润水平。

一般企业都会选择在行业景气度较高的时候用费用化来处理,而在景气度较低的时候用资本化来处理。比如很多人分析过的乐视。

3、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种类很多,但是大头还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其主要形式有:⑴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补贴;⑵为上市公司降低税负;⑶给上市公司以利息减免和资产价值方面的优惠。

再强调一遍:调节利润并非作假,而是因为会计处理存在会计师主观判断,因为准则存在主观判断,因此准则上就存在利润调节的空间,上市公司也是被迫为之。

 

欢迎大家阅读、关注、点赞、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