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创新载体 强化运用 推动党员电教远教融入党的组织生活
近年来,六安市充分发挥电教远教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谋划、高站位部署、高标准推进,采取“ 拉清单、定目标”的方式,加强工作研判和管理考评,常态化制度化推进电教远教进组织生活,不断增强组织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突出载体化推进
高标准建设平台
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构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的党员教育新矩阵。
一是全面推广“一站双机”站点。依托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在全市1947个村(社区)推进“一站双机”建设。通过增设分屏、信号分流等手段,在党员活动室和为民服务大厅分别安装电视机,打造经常学习、按需点学和群众自学的实用载体。
二是创新开展“远教伴我行”。依托市政公交车和公交站台显示屏等已有资源,打造电教远教“流动站点”,定期筛选推送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搭建党员群众乘车收看便捷平台。目前,已建成公交车站点1146个,服务党员群众达7.2万人次。
三是探索构建“基地+大屏”模式。依托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建设示范基地,在村级文化广场、社区议事广场等场所设立“远教大屏”,创新开展“远教直播大讲堂”系列活动,真正把农技培训搬进“田间地头”,把远教资源送往“群众身边”,推动远程教育在党的组织生活中由“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目前共布设远教大屏176个,打造远教学用示范基地157个,累计开展技术培训400余场次。在金寨县中央城西门公交站等车的小朋友通过站台显示屏“流动站点”,观看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安徽获奖作品《此琴可待》。
围绕精准化供给
高质量开发资源
一是突出政治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结合六安红色资源禀赋特有优势,制作推出《大别山精神礼赞》《金刚台》《听风者》等90余部红色题材党员教育片,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突出示范性。聚焦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急难险重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将镜头对准身边人身边事,挖掘“平凡小事”中的“家国情怀”,不断增强组织生活的感染力。以“全国模范法官”魏晶晶同志为原型创作的微电影《永不缺席》,获得第五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最佳微电影奖”;以党的二十大代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余静同志为原型创作的电视片《转身》,在全省“百部作品献礼建党百年”电视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三是突出实用性。精准对接基层学用需求,整合多方资源,精心摄制党员欢迎、内容管用的党员教育电视片。先后组织摄制抗疫纪录片《战“疫”起》、案例片《岭上开满映山红》、乡村纪实片《龙虾书记》等,在助力疫情防控、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党的组织生活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紧盯制度化保障
高质效调度推进
一是建立“1+N”清单推送机制。结合“周推荐”,列出课程清单,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重点推荐的内容作为必学项,专项督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学用;通过入户走访、“板凳会”等方式,累计收集汇总党员群众“个性化”学用需求4000余条。2019年以来,统筹制定市县乡村四级站点学用计划200余期,推送优质资源课件1100余部,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施教。
二是建立县区积分管理机制。在全市开展电教远教工作积分制管理,并作为县(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压紧压实县(区)党委层面抓落实的责任。按照“一地一表、量化积分、动态管理”原则,将推动电教远教进组织生活等工作纳入积分范畴,建立“周提醒、月公布、季调度、年通报”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点评排名,目前共印发通报11期。
三是建立基层“星级”站点评选机制。围绕保障机制、学用活动等方面,将乡镇(街道)站点“部署推动电教远教进组织生活、规范落实党员教育节目‘周推荐’”等41项具体任务作为评选标准,从好到差确定四个等次星级站点,定期评估、动态管理,培育和打造一批党员电教远教进组织生活示范典型,实现以点带面、互促共进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