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们,还应该“活”在课堂里!

2016-10-07 第二书房
这本书除了立在家庭的书架上,还应该“活”在课堂里

文学博士、阅读专家王林


——写在《它们:恐龙时代》出版之际

这书是一部恐龙史诗,从它们的诞生、强大到消亡。

《它们:恐龙时代》这个书名,分寸感拿捏得正好。有一点距离感、陌生感,人类的目光越过亿万年,借助化石和想象,才能抵达恐龙雄霸地球的现场;更多的则是亲切感、熟悉感,作者又仿佛在介绍一位老朋友,它们曾是地球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创作这部史诗的,是两位卓越的科学艺术家——赵闯和杨杨。他们的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运用图像艺术和语言艺术,带领读者重返科学现场和亘古岁月。所以,科学艺术,既有科学的考据与严谨,又有艺术的创意与美感。

兼有两者之特质,意味着承担两者之责任。稍不如意,落笔成空,或被科学家谓之“错”,或被艺术家谓之“丑”。读者可以愉快阅读,评论者可以轻松描述,但背后无不是作者超乎常人的艰辛劳动。

想象一下,在荒郊野外的科考现场,面对一堆七零八碎的化石,要识别出是恐龙的哪一个种类,是恐龙的哪一块骨骼;查阅大量的科学报告,在观点纷呈的论文中择取有效信息;大脑飞速运转,用童话方式切入个体生命,它们是如何诞生的?父母是谁?有兄弟姐妹吗?它们强壮的腿曾迈向哪些陆地?它们经历过哪些生死搏斗?它们又是如何谢幕的?

古生物研究本身已是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知识集”,而赵闯和杨杨面对的最大困难可能来自人类知识的“黑障区”。以人类20 万年的历史去度量恐龙1.7 亿年的历史,以微如尘埃的地球去度量浩瀚宇宙,人类的有限知识暗淡如光,难以烛照未知世界。

只有想象力可以飞跃知识“黑障区”,幸好人类有想象力。画家和作家双人舞般的合作,电光火石地复活了恐龙世界。

“画得就像活的一样!”相信这是大部分读者对赵闯图画的最直观感受,其实也是最高褒扬。面对亿万年前的生命,我们怎么能以“只求神似”的艺术名义一带而过?没有掌握足够素材,又怎么敢如此刻画细节?有位读者曾对赵闯说:“直到看到您的画,我才相信地球上真的有过恐龙。”这就是阅读效果的最佳注脚。

照片罗列式的真实毫无意义,赵闯的每幅画都在叙事。有主角、有场景(场景的植物、土地和天空都有依据)、有动作,我们甚至能猜到那一瞬间恐龙在想什么。恐龙如史诗中的武士归来,预告了征战的开始。

杨杨的文字内敛、轻逸、简洁。特别是简洁,是这个嘈杂年代的美德。以时间为经、地理为纬,编织出了恐龙的时空位置;以知识为表、文学为里,创造出了恐龙的情感世界。点、线、面兼顾,毫不杂糅,也不违拗。史诗自然该是宏大叙事,而宏大叙事中有个体的不安、焦虑、喜悦、希冀、无常和绝望,如同星球细语,讲述了恐龙王朝的兴衰更替。

杨杨不是要介绍知识,也不是为插图配上文字。她的创作目的已经在题词中明确:献给丰富过地球的每一个生命。众生平等,大如恐龙,小如孑孓。曾经统治地球的恐龙,最后亦难逃倾覆命运。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过去不是,未来也不是。往事越亿年,唯有敬畏在。

赵闯和杨杨,我为两位作者的巨大才华感到震惊。他们直接将中国的科普作品拉升到了国际最高水准,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蓬勃想象力。他们在古生物艺术复原领域获得的国际声誉,让期待合作的各国古生物学者纷至沓来。不要用这些成就来强化民族自豪感,他们的工作体现的是人类的创造力。

我毫不怀疑孩子会喜欢这本既“厚”又“重”的书。长相凶猛的恐龙可能会吓住大人,但不会吓住孩子。体型巨大的动物,会带给孩子巨大的力量感和安全感。儿童与生俱来的原始思维,让他们对远古的事物更感兴趣。当有人读这本书给孩子听,或者他们自己阅读时,头脑中会出现恐龙的生存画面,他们跟着恐龙去历险,体验不稳定的生存状态。孩子们把书变成了飞翔的扫帚,进入脱离现实的想象游戏中。短暂脱离现实的白日梦,是他们成年后快乐的基础。

这本书除了立在家庭的书架上,还应该“活”在课堂里。老师们为孩子翻开这本书,讲起恐龙的故事,枯燥乏味的课堂瞬间会变成魔法学校,老师就像那位花衣吹笛人,轻轻一吹,孩子们就会一路跟随,穿越时空,化身恐龙,野蛮生长。故事是线索,思考是目的,我盼望老师用这样的疑问结束这次游历:它们曾经来过地球,我们现在该何去何从?

王林

2015年7月1日于北京


尺寸:280mm*360mm  |  开本:6开

页数:243页  | 重量:2.5kg | 定价:398元/本

绘画作者:赵闯  |  文字作者:杨杨

《它们:恐龙时代》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国家图书馆外宾专用礼物  


有面子!够分量!最惊喜!

点击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