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8万人民币,史上移民美国成本最低的事,被我做到了(详解全过程)

2017-08-09 智谷趋势

◎智谷趋势 | 黄永明


01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读上博士。

 

我学历不高,大学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了。自认为是个不擅长考试的人,没上过什么好学校,大学也是个不知名的二本,现在叫西安工程大学。有些人是擅长读书考试的那种,我不属于这种人。

 

但是我很喜欢科学,我喜欢了解科学的新知,那是一种很刺激的体验。从高中开始就痴迷天文,后来写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前几年,我开始对神经科学产生兴趣,偏行为的方向。


2012年,我联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位神经科学家,问他愿不愿意收我做博士生。我不是为了去读一个学位,我单纯地就是想满足自己的兴趣。另外一层考虑,其实想要到美国去,因为这是全世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

 

教授说,我没有太多的经费,你来了可能会比较苦,你如果找其他经费充足的实验室会好一些。但是我不在乎,因为全世界只有这位教授在研究那个方向——神经科学与魔术的结合。这两者都是我的兴趣,太难得了。

 

教授说,好,既然这样,那你来吧。然后我就去考了GRE和托福,准备了各种申请材料,向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正式提交了申请。

 

我为了学习实验技术,还专程从北京到南京,在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当学生。与此同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一直在考虑我的申请。


中间我询问过他们一次,他们说,有些申请人已经被拒绝了,有些申请人还在考虑中。我属于还在考虑中的那部分。他们一直考虑到最后,我在2013年春天的某一天收到了拒绝通知。

 

失落了好一阵子。我从1999年喜欢上天文,2002年开始发表科普文章,我写过大量美国科学家做出的进展,但是我没有在美国生活过,没有在世界的科学中心待过,这是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件事。

 

有一天,我很偶然地看到日本魔术师Cyril Takayama在一篇访谈中说“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突然间我就被治愈了。


Cyril在十几岁时曾经穷困潦倒,不得不到酒吧表演魔术挣点小费为生。但这段经历成为他后来成为魔术大师的基石。我想,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现在被拒绝了,不见得是件坏事,也许命运另有安排。

 

我在南京度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然后回到北京,放下了读博的想法,放下了去美国的心思,开始将注意力放在魔术上。我和小伙伴合作搞了一台魔术秀,在北京西四环外的一家剧场演了一年半的时间。

 

02

 

我出生于1982年,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三个时代的红利:考大学的时候赶上了扩招,原本上不了大学的人考入大学;毕业的时候赶上互联网浪潮的开端,此时进了互联网企业的人后来都是中层以上;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房价还很低,买了房后面就发达了。

 

我觉得自己是比较幸运的,大学一毕业就进了一家中直系统的事业单位,我的户口由此进了北京。那是在2005年,我赶上了末班车。如果那一年我的户口没有进北京,后面就再也进不来了。因为从2006年起,北京要求硕士学历才能进京。而2007年则进一步要求硕士学历且热门专业。

 

几年之后我进入中国南方一家知名媒体工作,攒了点首付,2010年底在北京郊区买了套房子。现在回头看,当时如果没有买,后面也是再也买不起了。这是我赶的第二趟末班车。

 

作为一名新北京人,我对这座城市的感觉是复杂的。2005年只身来到北京,在电线杆子上看到房屋出租的信息,遇到一位同样大学刚刚毕业、从湖南来的小伙子。我们这两个陌生人就去合租了一套两居室当中的一间屋子。两个刚刚毕业的穷学生,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毕竟大学宿舍里住的人更多。我们就这样住了一年时间,每人每月的房租是650块钱。

 

夜幕降临,当我在北三环的路边散步,看到车水马龙以及远处的万家灯火,我感到这座城市是充满机会的。

 

这也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爱好,都能找到同类人。不管你有什么样的个性,在这里都不会显得太扎眼。

 

有一天晚上,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部美国电视剧,就很快就被它吸引住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美剧。它叫“24”。


电视机是放在隔壁房间的,那里住了一名程序员,每天晚上回来都还要加班写代码,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睡去。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哪怕是他已经睡了,我也会坐在他的房间里把《24》看完。

 

每周更新的美剧逐渐成为我的一个精神支柱,它成为我每周生活中的一个期待。我喜欢它的剧情设计,喜欢它的拍摄手法。中国电视人的拍摄哲学习自苏联,而美剧的拍摄手法看起来很不一样,包括刁钻的镜头切换和自然的晃动,后者在中国的从业者看来是一种忌讳。

 

从《24》开始,我追了《越狱》、《生活大爆炸》、《南方公园》《绝命毒师》、《国土安全》等等好多部美剧。《生活大爆炸》我看了两季就弃了,因为我觉得剧中人物还没有我幽默。除此之外,其他那些我都是从头追到尾的。

 

我会在电脑屏幕附近贴一张小纸条,写上近期都会有哪些剧目回归。作为北京两千多万人中的一个孤独的个体,美剧陪我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直到2015年夏天。

  

03

 

那个时候我从南京回来已经快两年了,我没有再想读博的事了。我在很投入地做魔术演出,平时看看美剧。然而这种平衡突然被打破。我发现很多网站开始下架美剧,想正常地看到它们一下子变得很困难。

 

怎么办?我在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其实之前有人跟我提过,有两种拿美国绿卡的方式,叫EB1和EB2。

 

当年那个在美国呆过的哥们儿对我说,你先去美国读书,然后申请EB2,我觉得你申请EB1也有可能。他说过去也就过去了,其实我没有太在意这些究竟是什么,但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必须人在美国才能申请绿卡。

 

美剧越来越难看到,这个时候我开始才真正开始了解移民美国的途径。EB-5花钱比较多,风险大,时间其实也挺长的,顺利也要好几年。

 

EB1当中的杰出人才移民看起来则相当不错,可以直接从中国申请,不需要在美国有工作邀约或是雇主。它的申请条件有10条,只需要满足其中任意三条就可以了。

 

1. 曾获得国家或国际认可奖项;

2. 受邀成为专业协会会员;

3. 媒体对申请人的工作进行过报道;

4. 曾经担任评审,对专业领域內的其它人的作品进行评审鉴定;

5. 在领域中做出原创性的重要贡献;

6. 发表过学术文章;

7. 在国家级或具有较高声誉或较大影响的艺术展览会上,举办过作品展览;

8. 在工作机构、重要专业组织、团体担任主要领导或其它重要职务;

9. 在相关领域,薪资、报酬,或待遇远远高于其它同行;

10. 在表演、艺术上获得商业方面的成功。

 

我逐条对照自己的条件。也许有希望吧?我心里这么想,但是又没有什么把握。

 

不管怎样,去美国的想法又重新燃烧了起来。我迅速找到一家律师事务所,请他们对我的案子进行了评估。律师的回复很简单:Challenging。有挑战性。这是什么意思啊?我不知道律师到底对我的案子有几分把握。

 

律师建议我考虑申请难度上比杰出人才低不少的国家利益豁免。国家利益豁免是EB2当中的一个特例,申请人的工作对美国国家利益有重要的益处,就可以申请。这听起来很虚幻,但操作中标准并不算高,申请人需要证明他比同行的平均水平显著要高。

 

这个类型也是不需要雇主支持,个人就可以直接申请的。我问律师,这个我有戏吗?律师的回答仍然是“Challenging”。我心想,既然都是challenging,那你推荐给我有差别吗?

 

不过我也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这个时候只能放手一搏。

 

04

 

2015年9月份,我跟律师签订了合同。很快我就发现,我完全分不出精力来做这件事情。我本身在单位有工作,业余时间魔术演出还一个场赶着一场。申请的过程实际上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你做过哪些事情?你的工作有哪些亮点?你能提供哪些证据说服审查官?

 

虽然给律师交了钱,但是这件事暂时搁置了。律师倒是不会替我着急,我不联系他,他也就不联系我。事情就这样又过了大半年。直到2016年4月份,我把工作的事情放下了,魔术演出也不做了,才开始一心投入到这件事情上来。

 

让我最头大的一件事情是起草推荐信。英文的,而且要有说服力。写英文我没问题,但是要写得让美国审查官看起来很有说服力,而且要写六封不雷同的,这可真超出了我的技能范围。好在这个时候,美国的一位作家朋友出手相助,她答应以每周一封的速度帮我起草六封,而且能够做到根据推荐人国别不同,英语语言上有微妙差异——这可真是打死我都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她不要我的钱,纯帮忙。

 

在她的帮助下,事情很快就上了轨道。这件事情其实还是很需要时间精力的。在半年的时间里,我每天早上9点到11点半,会花两个半小时整理材料,或是写邮件讨论。


下午和晚上则在查看和了解各种法规,看别人的申请经验,看各种最新动态,以及琢磨自己的申请策略。有的时候这件事情还挺需要灵感的,洗碗时偶然有灵感迸发,我就会赶紧擦擦手,把想到的证据用笔记下来。

 

这些经验和资料是散落各处的,每个申请人都需要亲历一遍才能积累起来。然而它又是一过性的,也就是你的一生当中可能只会用到这一次。值不值得花投入这么多时间来研究和学习?假如当时有人做出完整的攻略,能够节省我的这些时间,我一定会去购买的。

 

长话短说,时间到了8月份,我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递交了国家利益豁免的申请。然后就是折磨人的等待。美国的行政效率太低了,没有人知道申请递交上去之后多久会有回音。


短则两三个月,长的话一年以上,没有人可以预测。这简直是一件拼人品的事情。在海外留学生论坛上,本是学自然科学的留学生申请人们,都因为这个事情被搞得迷信起来了,到处求祝福,希望好运能降临。

 

有一天我去逛宜家,快到出口的地方,经过一片卖植物的区域。我几十年没有养过花了,但是那一刻,我特别想带一盆花回家。我每天在网上查询申请的状态,都只是“已收到”,每天没有任何变化,这简直太折磨人了。哪怕是一盆花,我每天看到它抽枝发芽,有了变化,也是对我心灵的一种安慰。

 

我还算是幸运的,等待没有太久,10月份,我的申请状态就变成了“补充证据通知已发出”。看来,在某些问题上,我还没有说服签证官,他要求我进一步补充证据。

 

这种通知不是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的,而是纸质的平信。从看到网上的状态更新,到真正收到信件,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这一个星期绝对是一种煎熬。因为你看不到信件的内容,不知道这是一份简单的要求呢,还是审查官会刁难你。那些天里,我一会儿试图安慰自己,一会儿又会焦虑起来,内心忐忑,坐立不安。

 

收到信件之后,还好,不是一份刁难人的要求,而是一些很常见的理由。律师对于赢得这个案子还是充满信心的。我们在11月底回应了补充证据通知。按理说,这种时候,移民局需要在60天内有一个审理结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12月27日,移民局突然更改了国家利益豁免的申请标准。所有的审理都暂停了,审查官全部去学习新条例了。

 

我的案子会怎么样?没有人知道。谁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05

 

终于,苦等两个月之后,也就是2017年2月下旬,移民局对国家利益豁免的申请才逐渐恢复。又过了二十天,我收到了第二个补充证据通知。审查官换了一位,他根据新条例又找出了另一个不能被说服的地方。

 

不过这个时候,我已经无所谓了。我在2016年11月,回应第一次补充证据通知的同时,递交了杰出人才的申请。三个月后,2017年2月25日,我的申请很顺利地获得了批准,中间没有遇到任何障碍。这种情况下,我已经不再需要国家利益豁免的批件通知了,两者有一个获批就够了。我跟律师说,我们已经不需要它了,直接撤案吧。

 

很多人觉得美国移民难申请。说它难,是因为它要求申请人自证是行业中少数优秀的那一部分人,不像是澳大利亚等国的打分制,是划一条及格线出来。杰出人才这个类型,应该说是职业移民的所有类型中要求最高的。


但是呢,美国的移民体系非常有意思,如果你去看移民与国籍法,会发现它对杰出人才给出的标准是很模糊的,审查官在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且它并没有对行业做出限制,不管你从事的是科研、文艺、教育、商业,还是体育,只有做出了成绩,就都有机会。

 

如果我当年去亚利桑那周立大学读博的申请获得了批准,那四年多之后,也就是2017年初,我一定还在很辛苦地读博,绿卡肯定也遥遥无期。对于移民美国来讲,读书这条路其实挺长的。


毕业了得有工作签证,然后想办法申请绿卡。这个过程中谨小慎微,不敢丢工作,因为一旦丢了工作就失去了留在美国的身份。如果遇到不良老板,还会利用这个来剥削你。

 

没有申请到读博的机会,反而让我有机会更快地获得美国绿卡。这或许就是那个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杰出人才可以说是拿到美国绿卡的最快途径,通常一年半到两年,快的话一年也不是没有可能。

 

2017年7月,我收到美国国务院国家签证中心的通知,说我的签证申请材料已经审结,没有缺材料,可以等着面试了。面试是拿到美国移民签证的最后一步。

 

看来我能追上下一季的美剧了。

 

美国的有线电视有各种不同的套餐,从10个频道的到500多个频道的,当然价格也是有低有高。我觉得我不需要500多个频道,两三百个肯定够我看了。


我没有想到绿卡会来得这么快,很多时候,我会感到一种不真实感。这件事真的在发生吗?我时常这样问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美国在吸纳人才方面是不拘一格的,我想这正是令它强大的原因之一。它不会用条条框框去规定什么才算“人才”,它不是教条地去看待你的,只要你的证据充分,它就一定会认可你。

 

我打算去休斯顿,那个城市又被称为太空城,是美国各项航天任务的飞控中心所在。当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向地球说的第一个词就是“休斯顿”。作为一名天文和航天爱好者,我想我应该去那里。

 

我已经想好了,在我乘上飞机,向生活了超过12年的北京说再见的那一刻,我会发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

 

——Houston, how do you read? (休斯顿,信号如何?)

——Loud and clear. (一清二楚。)

移民美国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并不一定是富人才有的选择。

 

如果你是大学教师、医生、摄影师、律师、工程师、建筑师、设计师、运动员、画家、作家、音乐家、发明者……你完全有机会,而机会就在这两种职业移民途径上。

 

至于如何成功申请EB-1A和NIW? 什么样的人符合这样的移民申请途径?

 

为此,我们邀请科学作家黄永明一起精心打造了“8万元移民美国”的音频课程,共分8节课,手把手指导符合条件的申请者,自助申请移民,节省80万元中介费。

 

课程原价1988元,现在推出推广期优惠价1388元(8月11日之后结束优惠)。本课程已经在8月4日正式上线,每天更新一节,可直接收听。

 

现在,我们就要教会你这些技巧。

 

作者介绍:黄永明,曾任《科技导报》编辑、《南方周末》科学记者,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EurekAlert!国际科学记者奖学金获得者。同时也是图书编辑,电影的科学顾问,偶尔还爱玩魔术,在北京剧场举办过30多场魔术秀。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独家音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