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3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避谈房地产放松,总理记者会背后的交锋

◎作者 | 前沿君

◎来源 | 前沿观察(zhengjingguancha) 已获授权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观察政策风向的关键时刻。它浓缩了过去一年中国在经济、民生、外交、社会等多方面的焦点问题,也集中展现新一年的政策走向。

 

表面上看,记者会虽然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平静如水,但问答之间,却可以看出底下的暗流涌动。

 

对于大多数问题,回答方式可以采取太极手法,主要是根据当年情况,宣誓一些基本原则,不谈具体问题,如半岛问题、台湾问题等。

 

但对于一些细节问题,既然“坑”已经挖好了,就一定要明确地回答,如果不回答,后患无穷。今年的发布会,提问中设计的“坑”不少,险些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大漏洞。

 

比如,差点回避对关于政府要求华为监视他国问题,在回答后面的问题,总理才想起来,赶紧打了个补丁,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再比如,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有意回避了是否放松房地产的问题,在对消费下行的分析时,也回避了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压问题,全程都避谈房地产。

 

今年正处于逢八年和逢九年的节点之上,中美贸易摩擦的压力在破坏和重建中并行,经济下行压力却比去年大许多。

 

在回答的问题中,今年的记者会,宏观经济政策仍是重心中的重心,五个问题与此相关(路透社经济下行、财新关于减税、以及光明日报关于融资难融资贵、澎湃新闻关于互联网+、中国日报关于消费的问题)。

 

此外,两个问题与民生相关(老小、医疗);两个问题与中美关系相关(彭博关于贸易谈判、新加坡关于外商投资法);两个问题与港澳台有关;四个和非美外交(中欧关系、半岛、中俄关系、中日韩自贸区,这些大多是每年都会被问到)。

 

遗憾的是,没有关于棚改的问题,没有关于隐性债务的问题,没有关于金融去杠杆的问题,没有关于金融开放或股市的问题,没有关于养老金的问题。同时,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这几年统领宏观政策的主线条,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少被提及,今年也没有提到。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关于降息与放松房地产:回避放松房地产问题

 

第一个问题路透社记者单刀直入,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敏感的问题,因为他不仅仅问经济形势,而是问应对上是否会降息以及放松房地产限制。

 

对这个问题,总理的回答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解释增速目标并不低,因为这是在去年的高基数上的。这其实回到了2015年左右的逻辑,当时下行压力很大,总理的解释是这好比翻跟斗,大个子翻不过小个子。这个比喻很形象。现在终于又回到了这样的解释逻辑,意味着中国不会追求高增速,现在的增速目标也并不低。

 

第二层逻辑是解释应对措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谨慎小心。回答既要打消市场对于大宽松的预期,同时又要给予市场的信心,保证经济不会滑出经济增速目标区间。所以,他的回答首先重申了过去的基本原则,否定大水漫灌——“一种办法是搞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大规模提高赤字率,萝卜快了不起泥。所以不可持续。我们还是要坚持激发市场活力来顶住下行压力。”

 

但同时,他补充说,政府并非对经济下行不管,政策仍有准备。“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应对准备。我们留有空间,我们提高赤字率0.2个百分点,没有超过3%的警戒线。我们还可以运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法,不是放松银根,而是让实体经济得到支持。”

 

这里面再次提到了存款准备金,去年他也提到了存准率较高,是储备可用的政策。但是在几天前易行长的记者会,他主动说,目前存准率已经和发达国家差不多,虽还有空间,但相比前几年已经减少。这等于是告诉市场,即使降低存准空间也不大。

 

总理还重申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在回答就业的问题时,也不自觉地提到,“无论是减税,还是降低实际利率水平……都是为了就业”,这说明货币政策中“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是今年的政策手段之一,易行长在记者会上也详细解读了这个问题。

 

但是,总理回避了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也就是是否会放松房地产,路透的记者直接提了问题,但总理没有回答,这显然是有意的,而非遗忘,这是记者会的第一个问题。这说明,未来会否放房地产并未拿定主意,要根据经济形势相机抉择,同时将决策权交给地方,调控主体在地方,所以不好说太多。


2、对中美关系问题:差点中招回避关键问题

 

中美关系是去年中国最大的外部压力,从年初到年末,波折不断,到了年末才出现了一些转机。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其实存在不同的思路。

 

今天记者的提问,既问了大的方向和原则性的问题。对于正在进行的经贸磋商,没有透露任何的信息,既不加油点火,提高市场预期,也不谈论任何难点焦点。这其实也中国官方在今年谈判以来一直的思路,在没有达成之前,保持低调低调再低调。

 

但是,彭博记者的问题并非那么简单,不仅仅问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而且问了一些很具体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经贸协议是不可接受的?总理没有直接回答,没有挑起话题。

 

比如,中国会否迫使有关企业监视他国?这是直接针对华为的,任正非从企业层面给了保证,不会那样做,彭博要问中国政府会那么做吗?总理最初回避了这个问题,避免提及这个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前沿君正在担忧之时,总理在回答下一个问题时,赶紧打了个补丁,他说,“这样做不符合中国法律,也不是中国行事方法,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这个补丁很及时,也很必要。

 

3、大减税动存量利益割肉:筹集了一万亿资金

 

大减税是今年最大的决策,放在第二个问题是恰到好处的,这个问题必然会被问到。总理的回答中有两个亮点:

 

一是再次继续倒逼,直接宣布了减税的时间。

 

前两天确实有传是4月1日开始减税,但是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对预决算的审查报告中还指出,“要抓紧制定降低增值税税率的实施方案,确保减税政策尽快落地见效,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从这来看,似乎不会那么快。

 

但今天直接宣布4月1日开始,这显然对财税部门是很大的压力,但只有宣布了才能真正倒逼。关于减税的博弈,请查看本公号文章,回复关键字 9 提取。

 

二是披露了应对方法。这其实也是市场最关心的:财政是否可持续?反对大减税的也会拿这个说话,认为这是透支。

 

总理则反复强调了“坚决地动存量利益,割自己的肉,所以我说这是一项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政府的存量的利益要动,得罪人也要动。”

 

那么,这里的存量利益是什么?当然就是“肥猪”,就是特定的金融企业和央企,他们赚取了太多的垄断利益,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现在是时候他们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

 

总理还说,这个账已经反复算过,“现在真金白银都备好了,有关部门要去落实,更不允许打白条,变相。”这是告诉有关特定央企,国资委和金融企业,你们要真的割肉,不要耍花招,不要糊弄我。


按记者会上说的,已经筹集了一万亿了。也就是,今年总计减税两万一,财政压缩需要承担的缺口和去年前年差不多,都是一万亿,另外一万亿是筹措的增量资金,是动存量利益割肉来的。


4、关于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

 

新华社每年都会大政方向提出问题,前几年的城镇化,或者对于互联网+都是如此,聚焦在焦点的问题,新华社的问题一般看起来平和,但是却绵里藏针。今年的问题是关于改革,看上去是个“送分题”,改革开放40周年谈改革再合适不过,但显然不是如此。

 

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关于中国整体改革的部署,改革再出发应该怎么走?一方面是关于营商环境的问题。


但是,总理的回答主要是针对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统领改革,重点强调市场准入和公平监管。在总结两大激发活力的政策时,他用的是“减税降费”和“简政公平监管”。但是这里没有再提“放权”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曾是头几年的主要施政方向,每次都会讲,那几年的记者会每年都会提,下放一批、再下放一批行政审批权,但是今年没有再讲放权的。这几年,放权带来的问题也很多,所以更强调公平监管。


要注意的是,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再出发,这其实需要更大的改革举措,而并非“优化营商环境”可以统领整个改革的。这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比如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包括两会期间提到的成立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比如对公平竞争和竞争中立相关的市场机制,比如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比如对于土地、汇率、利率等基础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等等、等等。

 

可是,这些重要的基础性的改革没有提或极少提及,甚至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的表述也没有重申。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对于基础市场体制的改革,不能过于乐观。

 

4、就业问题

 

人民日报对就业的提问,显然是总理最想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些施政是他的核心。

 

前几年,他经常会提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就业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会强调每年就业问题都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目标。这几年,总理还直接推动了调查失业率的出台,他曾首次提前公布调查失业率的数据。

 

今年则是直接讲就业政策作为宏观政策之一,和财政、货币政策并列,甚至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还是就业。从这些年,可以看出就业问题和就业政策在顶层设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今天总理的回答,用在东北某工地的故事来强调要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深情感人。“讲到这里我想到两年前到建设枢纽工程上考察,寒冷的天气,农民工在施工。我和他对话,他希望一条,多加班多赚钱,他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他要用钱让他安心学习学习好。从他眼神看到,看到了对下一代的希望。”确如他所说,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改革开放40年的强大动力,就是国民自发对教育的重视。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种裁员的消息满天飞,总理没有详细回应这个问题,之前在部委层面,尤其是发改委层面其实大多已经作了回答和解释。

 

但是,就业问题要看到大背景,也就是中国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今年中国的整体劳动力出现了首次的下降,虽然只有几十万,但下降的趋势已经形成。从总量上,可能更多是短缺的问题,而不是过剩的问题。当然,结构上会有不同。

 

去年以来,典型的问题是前几年高速增长的互联网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放缓,前两天公布的消费数据显示,大型互联网公司的销售增速也普遍从30%以上腰斩。这导致了互联网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业问题,但是目前似乎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大的失业问题及衍生的社会问题。


5、中欧关系

 

不像半岛问题、东北亚问题、中俄关系问题,都是每年记者的例行问题,今年专门给了欧洲记者问题,问及欧洲关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现在也相当地敏感。因为欧洲现在也面临艰难的选择,在美国的压力下,他们也不得不选边站,到底是选择中国,还是美国?对于中国而言,这到底是拉拢欧洲的机会吗?

 

德国、英国在华为问题上就是典型表现,目前还没有结果。同时,在WTO改革问题上,中方也在积极拉拢欧方。那么,中美摩擦对中欧是不是机会呢?总理的回答要很谨慎。“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双边的关系,不会利用第三方,不会损害第三方。”

 

6、两个民生问题。

 

中新社、央视分别问了民生的问题,央视在后提问,问得更具体。

 

对于中新社的问题,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大原则:“我们还是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改善民生,一件一件地做。”“我们会发现重点难点,着力去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不会许空头支票,拔高预期,而是量力而行。这个思路在前些年欧债危机时,中国反复强调,也就是不能学人家,最后把财政都拖垮了。

 

总理的回答抓住了一个痛点,就是一老一小问题,问题很严峻。“现在中国老龄人口,60岁以上2亿5千万,65岁以上,1.7亿。6岁以下儿童,上亿,他们的服务问题涉及绝大多数家庭,但是我们这方面的供给是不足。全面实施二孩以后,托幼难突出了,养老机构,能提供的服务,每百人3个床位。有的大城市统计,可能要到90岁以后才能进养老机构。”

 

但是,即使如此,也没有承诺政府来全盘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要帮忙,但要靠社会力量,所以指出了发展社区养老托幼机构的模式,政府可以帮忙减税、免税,以及水电费等方面的帮忙。

 

另外,对于医疗的问题。很奇怪的是,没有提到统筹层级、跨省区报销的问题。这个问题,前两年他在记者会说过,有些老人异地看病报销比较难,但是今年没有重申。这是个改革难点。

 

相比之下,直接提到了一些药物纳入医保,新增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另外是关于大病医保的问题。

 

不许大诺言,不揽责任,稳打稳扎小步走,做一些细小的利民的事情应该是民生领域的基本政策。教育、医疗都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大多仍是事业单位的体制,但对于体制性的问题和改革举措,没有披露任何的信息。

 

7、关于消费疲软的问题

 

消费增速下行是去年的一个热点,从去年5月份开始,最初统计局给出各种解释理由不认为消费出了大问题,但最后数据不断下台阶,消费出问题成为了共识。今年记者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并不意外。

 

总理的回答并没有宣布任何诸如前些年的刺激消费政策,诸如汽车购置税减半等等。这也意味着,促消费的方向不再是短期刺激,或者说短期难有真正的刺激。总理说,消费有收入支撑,但却没有展开收入的问题,甚至都没有提去年的个税减税,更没有提到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压。房地产是始终被回避的问题。

 

总理提到了堵点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接上记者提问中,上亿人到海外消费的问题,但是没有提到相关消费品降税的问题(因为降税主要都是在制造业),也没有提到促进进口的问题,让消费在国内等等。

 

然后,总理展开了许多方面已开展或承诺的措施,比如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比如网络提速降费,比如工商电价,但是这些其实和提升消费的关系不大。这个问题可说,回答的并不圆满。

 

8、关于单独关税区的问题

 

与外商投资法有两个相关问题,这也是今年两会的焦点。

 

针对第一个问题,承诺了还将会出台系列的政策,保障外资合法权益,同时建议修改知识产权法,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等。

 

但对于凤凰的问题,他特别再次强调了单独关税区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又敏感的问题,之前在会见香港相关人士时,也专门提到过。原因在于中美关系出现变化,美方有一些声音称,把香港视为和中国内地视为一个关税区。

 

9、其他问题

 

如对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承诺在去年基础上,融资成本再降低一个百分点。可是,央行该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不降息的话?正如易行长所说,无风险利率一直在下行,关于是风险溢价,风险溢价政策能有什么办法呢?同时,特别强调了防范金融风险。

 

再比如,中俄关系的问题,半岛问题,都是每年的例行问题,就不展开。互联网+去年也有相关问题安排,说明是总理特别惦记的问题,需要专门借这个机会来澄清,来解释。


【延伸一】

 

路透的独家消息说,央行已经就利率并轨向银行调研了,大意是如果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会有什么反应,取而代之的诸如LPR,以及DR007等等。

 

这大概也算不上什么独家的消息,易行长一上任就说这个双轨制的问题了,而且多次都提到这个问题。孙国峰年初也说了。

 

这个并轨涉及到很复杂的利率传导机制的问题,并非一天两天可以解决。央行确实希望是公开市场的政策利率来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引导信贷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健全的传导链条。这是一个想象中的事,但是要通过货币市场来影响百万亿的银行信贷资产的定价,目前还是太难太早了吧。

 

况且,银行的利率传导不仅仅是金融的事,还与实体经济的结构密切相关,中国的经济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对资金的供求状况常常是冰火两重天,央企国企居于优势地位,钱多得不得了,一家汽车企业甚至被授信万亿。再者,在实体中,泡沫总是太猛烈,尤其是房地产,在房价暴涨的时期,对资金价格一点也不敏感,绕多少道弯弯都愿意借钱,也给了庞大的表外业务生存的土壤。

 

所以,即使真的要取消什么,到取消之后实际发生作用,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还没有讨论货币市场内部存在的结构问题,比如大小银行的地位不平等,小银行不得不依赖同业存单来扩张规模,这也会带来传导上的问题。

 

所以,调研了也不一定会马上去做,做了也不一定马上会起大作用。

 

【延伸二】

 

关于银行股改的一个回顾会,来的人很高端,戴相龙,姜建清等等,pgs都是小字辈了。细节不多叙述,两个动向值得关注:

 

一是关于小银行的定位,主要是指城商行、农商行,这些本来都是地方信用社,现在大多数成立地方持股或控股的商业银行,做的业务和大银行没什么不一样。戴回顾了当时改革的一些细节,p也专门批评了这些银行小地方的往省会跑,省会往北京跑。还有一个人专门提到浙江瑞安当时搞的三合一农协。

 

从今年一号文件之前韩俊的放风,以及最近的金融供给侧改革集体学习来看,基本可以看出,小银行回归本源,服务本地是政策支持的一个方向。但这里面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是不是应该发展合作金融,而不是都搞成商业银行。还比如今天会上讨论的,地方该不该持股这些机构等等。

 

未来小银行做大的机会会越来越小,差异化的监管,差异化的发展。不仅仅规模分层,业务和功能、行为也要分层。

 

二是戴演讲中提到了银行应该增加非银收入,建议并购券商。然后海通老总提问引起了进一步的讨论。

 

从这几年方向来看,券商行业竞争力不强,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也引起了重视。如果放在金融供给侧的背景下,应该也是要做大做强,加强兼并重组。这应该是政策方向。戴说,打造三五家中国的高盛。

 

兼并重组如果是市场化行为还好办,关键是,地方都把这些当稀缺牌照资源要把持住,所以真的要兼并并不容易。

 

【延伸三】

 

稳定局王景武接受采访,专门谈了下一步金融监管的一些方向,从讲话来看,很多政策应该是箭在弦上了。比如非标和标准化资产的划分,出台标准化债券资产认定细则,比如金控监管,比如互金监管下一步,整治收尾,但没有提到登记备案问题,估计还要让市场继续死一批。再比如,建议监管沙盒可以在大湾区或上海自贸区试验。

 

......

 

另外,一个关注,外资前几天连续净流出之后,今天又转正了。


欢迎关注高净值TIMES(微信ID:HNWI-TIMES)。很多读者还没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如果觉得我们做得不错,记得点“好看”表示鼓励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