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7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财富天堂折叠!这个国家每年征税140万,中国富豪却还是前扑后继地送钱移民

智谷趋势 2021-05-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高净值TIMES Author Phoebe Liu

◎作者 | Phoebe Liu

◎来源|高净值TIMES(ID:HNWI-TIMES)

税往往能吓跑一群人,但你见过,国家年征税高达140万人民币,却反而吸引了一大批有钱人争相排队抢名额的吗?


这其中不乏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利乐包装创始人鲁宾·劳辛和3G 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豪尔赫·保罗·雷曼。


大家好,我是大米姐,好久不见。今天我们来说点富豪八卦。

 

富兰克林曾说,唯死亡与税收不可避免。

 

而世上最令富豪厌恶的是,非税莫属。

 

多数国家,为了向富豪征税,穷尽力气,比如经合组织的CRS和美国的FATCA,都致力于让富豪们隐于冰山下的财富帝国彻底暴露在阳光下。

 

富豪们为什么扎头向瑞士缴税呢?往下看。

 

 

突然想分享瑞士,其实源于我昨晚刷到一张宜家公司的海外资产架构图。这张架构图十分有趣。



 

简单来说,就是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在左边荷兰基金会架构上,通过管理基金会(Stichting IMAS Foundation)保障了宜家家族对公司掌握一定控制权的情况下,又给予了公司一定的独立性。

 

右边的列支敦士登基金会与荷兰基金会区分开,单独作为宜家家族私人财富传承的工具。

 

二者之间,通过特许权使用费支付实现宜家家族从公司财富到家族个人财富的转化。

 

看这张图时,我发现一个点——宜家是瑞典家具品牌,但以上这张架构,没有一家公司设立在瑞典。

 

不仅如此,曾经身价达到655亿,一度被福布斯评为世界第四大富豪的创始人坎普拉德也早在50岁前离开瑞典,定居瑞士。

 

这挺讽刺的,瑞典作为欧洲几个较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光创造财富却留不住财富。究其原因,全在于它曾经存在着高达70%的遗产税(现已被废除),把富豪都吓跑了。

 

税可以迫使富豪放弃一些国家,放在今天见怪不怪。

 

比如当年法国前总统奥朗德提出要征收75%富人税时,LVMH的创始人撤得最欢,提案刚出来就去申请比利时国籍了……哈哈,虽然最后他并没有如愿以偿。

 

还有Facebook在IPO前,它的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萨维林为了减免税收,据说放弃了美国国籍,定居新加坡。

 

正是因为高税率的存在,低税率国家/地区成了富豪们穷其一生为之心动的点。

 

但是,有些国家也很搞笑,即使设立征税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向富豪征税,到实操阶段,反而为富豪提供了绝佳节税途径,并且还帮助他们拿到额外身份。

 

你说离谱不离谱!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个“玄学”政策的国家恰不是那些闻所未闻,依靠灰色金融产业活下来的小岛国,而是富豪们奉为天堂的瑞士。

 

富豪不爱节税爱上税,莫不是财富天堂也折叠?

 

“财务贡献纳税”

 

在瑞士,存在着一个神奇的移民制度。



这个制度规定,如果申请人每年向瑞士缴纳一笔税款,就可以获得瑞士的居住许可,官方法案上,将其称为“财务贡献纳税”。

 

了解过瑞士移民的朋友都知道瑞士移民难度有多大。以下是移民瑞士的三种传统途径:

1. 受聘于某一瑞士雇主,即工签。要求申请人属于高级技术人才,且必须证明在瑞士及欧盟区都找不到可替代的人选。

同时,该途径对非欧盟区有配额限制,2018年瑞士给非欧盟区的指标为8000个,其中包含可供长期停留的L签,只有3500个。真的太少了。

 

2. 通过创业的形式,在瑞士设立企业。该路径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创造2-3个工作岗位,且每年基本支出能达到几十万瑞士法郎以上(瑞郎:人民币=7:1)。由于这种方式适用的瑞士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整体税负比较低,所以仅适用于真的有心到瑞士创立企业的人,而不是投机人士。

 

3. 财务贡献纳税,在税务机关预先裁定个人税基以后,通过每年向瑞士缴纳一笔税费,从而获得瑞士居民资格。实际操作中,一般瑞士对欧盟区公民的要求是20万瑞郎起,非欧盟区公民为40万瑞郎起。好家伙,一本欧盟护照能直接打对折。

是不是难度还挺大的?是就对了,因为瑞士本身就不是移民国家。

 

但即使这样,最受人欢迎的还是第三种,让你一年上140万人民币税的那种。

 

话说在前头,财务贡献纳税的本质是一个征税政策,而非移民政策,只是因为各国富豪们发现自己只要在瑞士缴纳一定税款,成为瑞士纳税居民以后,不仅可以避掉原来国家的税,还能获得一个瑞士身份,才慢慢有了移民色彩。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这项本意旨在向富豪征税的政策正帮助越来越多富豪进入瑞士。

 

截至2012年年底,总共有5634人通过该制度获得瑞士身份,而瑞士也从富豪们手中累计收取了6.95亿瑞郎税费。

 

这5000多位人士的个人资产在1400万美金以上(低于这个数字,瑞士的州税务机关不会接纳),当年缴税记录显示,最低缴税额度为1万瑞郎,最高缴税额度达到了8,230,326瑞郎……(贫穷限制了我想象,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啊,早在2012年就已经不可逾越了)。

 

我之所以谈到这个制度,是因为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就是万千通过“财政贡献纳税”取得瑞士身份的富豪之一。

 

据说这位富豪即使拥有上百亿欧元资产,但自1976年举家来到瑞士以后,他每年仅缴纳20万瑞郎税款(约人民币140万)。

 

相对于2014年他在瑞典申报的190万欧元个人收入,缴纳64万欧个人所得税(约人民币512万)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300多万的差别,全因瑞士财政贡献纳税这一政策最常见的方式是按照总消费确定税基,而非按照全球所得进行纳税。简单点理解就是,富豪们在瑞士花得少,当年应缴个税也越少。

 

好家伙!要是葛朗台移民瑞士,他肯定能成为众多富豪中缴费最少的那位。



葛朗台努力,但宜家创始人为了省税也没少花力气。

 

比如在2008年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他就说在荷兰理发花费22欧元已经超出了自己的预算,通常情况下,他会争取去发展中国家出差时理发,上一次是在越南。

 

生活在瑞士时,人们就经常看到他在超市关门前买促销商品,平时出行开着一辆旧沃尔沃车。

 

富豪们极尽全力省钱,表面上看是节约,实际也是身体力行地在为自己节税。

 

发达国家们的小心思

 

向富豪征税令各个国家激动,但为富豪提供节税通道也是很多国家不遗余力在做的事。

 

因为它们清楚,富豪会因为高税收离开它们,但美好的税收政策终会带着富豪们和大额资产华丽回归。

 

这也是宜家为何为把企业设在荷兰的原因之一。

 

从宜家架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坎普拉德将宜家的控股公司设在荷兰。

 

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荷兰对境外子公司支付的股息和资本收益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也就是免税。

 

同时,荷兰还签署了上百个税收协定,拥有一张密布的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网,同时很多协定还规定了0或者是非常低的预提税率,这确保了境外子公司遍布全球的宜家能够在国际税务体系中最大程度享受到税务优惠。

 

实际上不仅是荷兰,马耳他、英国及其英国曾经的殖民地(离岸岛)也推出过类似的政策,亚洲也有一些国家/地区好像“东方荷兰”,正在效仿或扮演着荷兰的角色,新加坡就是其中之一。

 

前几天刚刚向李显龙请辞的新加坡财政部部长王瑞杰就提出过一条类似政策,针对在当地设立了基金公司投资的企业,其投资所得可以免征17%的企业所得税,在此基础上搭建返程投资架构,其投资全球所得也是免税。由于企业运营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产生了至少一个工作岗位,这个工作岗位可以交给家族中的某一位成员,从而让Ta拥有新加坡工签(EP)身份。

 

早年,很多人看到荷兰或者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有这些政策,很羡慕,但苦于距离远,如果经营范围没有遍及全球,把架构搭到荷兰,平时商业活动麻烦,经营成本也不小,只能干巴巴看着欧洲国家吃肉,自己喝汤。

 

但是,新加坡出了该政策以后,很多亚洲企业也有机会享受这一税收豁免政策。最为友好的是,这一政策由新加坡官方背书,是永久免征的,不受未来其他因素影响,企业方面仅需要每年付出20万新币的运营成本。

 

这套逻辑是不是似曾相识,它就好像是瑞士的“财政贡献政策”,只是此时个人变为企业,企业每年给新加坡20万新币的运营成本,新加坡就保证企业永久享受免税权益。关于这个政策的细节,上周我在这篇文章中讲过,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查看:


永久免征企业所得税!新加坡也打起了国际富豪的主意

 

话说回来,类似政策的国家还很多。


但由于篇幅关系,我们今天就不多说了。如果你对这些政策或者新加坡感兴趣,欢迎添加我的微信获取进一步信息材料(时间有限,现阶段只服务有实际需求的朋友,同行小伙伴请备注,我们另行约时间探讨)。


Ref:

1、税务透明时代下的家族财富传承 

2、Ikea billionaire Ingvar Kamprad buys second-hand clothes to save money

https://www.inform.kz/en/ikea-billionaire-ingvar-kamprad-buys-second-hand-clothes-to-save-money_a2879591 

3、Matthew Allen, Cantons weigh up value of lump sum tax,https://www.swissinfo.ch/eng/business/targeting-the-rich_cantons-weigh-up-value-of-lump-sum-tax/4081024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